■云南省昭通市幼儿园 冯 琳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教师要把握幼儿的这一天性,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助推幼儿园教学活动高效开展。其中,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课程游戏化,让游戏渗透到区域游戏的各个角落,使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切实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那么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区域活动的游戏化呢?本文进行了详细探讨。
就传统幼儿园区域活动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活动形式单一化。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游戏化成为现阶段广大幼儿教师重点探究的课题。部分幼儿园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资源等开发特色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许多幼儿园没有特色教学资源,在开展区域活动时,通常进行“模仿”或“借鉴”,未能与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无法保证活动与幼儿实际需求相契合,自然无法达成预期目标。而且幼儿园未能积极创新活动形式,没有深入开发和挖掘当地的资源,难以使幼儿始终保持高涨的情绪,逐渐丧失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不愿意参与其中。
其次,教学设计大众化。人在成长发展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身心特征、能力等方面往往存在差异,对幼儿来说同样如此。每个幼儿园都容纳了一定数量的幼儿,幼儿教师难以就每个幼儿的情况开展差异化教学。除此以外,幼儿各方面存在差异,意味着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如果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缺乏特色化和个性化设计,就很难真正激发幼儿的兴趣,不利于其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幼儿年龄较小,身心尚未发育成熟,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活动对他们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但对生硬和抽象的知识,幼儿的积极性往往不高。在整个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一部分,所以,幼儿教师应该从游戏化的视角开展区域活动,将游戏元素与区域活动进行高效整合,采取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并将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有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幼儿的求知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夯实了基础,而且大幅提升了幼儿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获取知识、习得技能,有效促进幼儿园教育目标的达成。
在游戏化背景下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进行整合,呈现出游戏化特征,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落实,构建一种更加融洽、愉悦的氛围,促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这样,幼儿会更加信任教师,更配合教师的工作。同样,幼儿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控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成效。对幼儿来说,爱玩是天性,但他们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难以控制个人的行为。但是,这个阶段的幼儿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所以趣味十足的游戏内容可以更好地吸引他们,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活动,热情高涨地进入学习情境,积极配合教师,在实践中缩短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彼此的关系,加大师生之间的亲密度和信任度,为后续教学的高效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对我国教育教学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自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情形下,对幼儿教师的能力、水平以及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幼儿教师必须积极学习,不断反思,才能有所进步,更好地达到新时期的要求。游戏化背景下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要求幼儿教师加强教学设计,从以往的“主宰者”角色转变为引导者、辅助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彰显区域活动的“游戏精神”,让幼儿在玩乐中习得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寓教于乐。为了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幼儿教师在活动中会渗透自己的经验,并对活动内容和方法等加以创新,顺利地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幼儿,更好地凸显教师的职能。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环境的营造至关重要,关系着区域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对幼儿而言,优良的环境可以使其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特别是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身处的场景或环境可能是陌生的,加强环境营造可以增强其对区域活动的亲切感和熟悉感。除此以外,切实可行的道具以及场景设计可以较好地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使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遵守活动规则,完成活动任务,达成预期效果。值得说明的是,幼儿正处于成长发展的起始阶段,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尤其是长时间处于相同的环境中,更不容易持续吸引幼儿的关注。对此,幼儿教师有必要就幼儿的反馈来优化教学环境。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爱好和兴趣等准备适量类型不一的玩偶,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使活动更有趣味,有效解决演绎活动中缺少演员的问题。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幼儿教师要注意道具和器材的投入,尽可能地避免幼儿接触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材料。除此以外,一些废旧材料不应直接丢弃,而是可以循环使用,如废旧纸盒、彩盒等,教师将其进行二次处理,可以变成手工课需要的原料,指导幼儿制作各种工艺品。如此,不仅实现了材料的最大化利用,而且有效渗透了环保元素,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对其日后的成长发展大有裨益。
幼儿教师在游戏化背景下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时,有必要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出发,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游戏元素,将其融入区域活动中,唤醒幼儿的学习激情,使幼儿全身心地参与进来,顺利地达成理想的目标。
例如,在“水果认知”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抛出引导性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都吃过哪些水果呀?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呢?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味道呀?这些水果产自哪里呢?”通过问题引发幼儿思考。片刻后,幼儿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样就得到了各式各样的答案。此时,幼儿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了解其内心世界,明确其真实的想法。作为新时期的幼儿教师,要对幼儿的想法表示理解和尊重,切忌扼杀幼儿的“奇思妙想”,而是要以引导为主,引领幼儿找出“真相”。为了让区域活动更精彩、有趣,呈现出游戏化的特点,幼儿教师还可以准备不同的水果,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认真观察,并进行相应的实验,让幼儿懂得如何判断水果是否成熟,明确水果在颜色、形状和口味等方面的差异。
又如,在户外涂鸦游戏中,幼儿释放天性,组成了一个个的小团体,尽情玩乐,开展“涂鸦小能手”游戏活动。在此期间,幼儿教师并未“打扰”幼儿,而是默默地观察,在必要时刻提供适当指导以及需要用到的材料,保证幼儿顺利创作。如在写生区,有的小组对轮胎中培育的花卉和周边的大树等进行写生,有的幼儿感到“无从下手”,显然,这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周围的环境无法满足自己的创作需求,所以他们及时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小要求,即再放置一些“瓶瓶罐罐”,以更好地写生。完成上述操作后,幼儿想到了每天都会吃的水果,并展开写生。在整个过程中,幼儿自主写生,但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遇到一些问题,幼儿教师第一时间予以回应,满足幼儿的创作需求,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帮助幼儿习得丰富的知识,还可以较好地启迪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这对其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有着极为显著的推动作用。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使幼儿在兴趣的驱动下踊跃参与,在亲身实践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当然,在活动开始之前,幼儿教师要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交流,明确幼儿的想法,并以此为依据组织游戏化区域活动,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参与热情,使幼儿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区域活动,深化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
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园的具体情况进行划分,设置不同的区域,如阅读区、积木区、美工区和操作区等。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幼儿教师以及相关人员就各个区域的功能投放相应的道具和器材,从幼儿的兴趣喜好入手探究不同的问题。以阅读区为例,幼儿教师可以将语言阅读器利用起来,锻炼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选择幼儿喜闻乐见的绘本读物或卡通故事书,以吸引幼儿的目光,让他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自觉投入阅读,实现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幼儿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十足的小游戏,如拼词接龙、故事创编等,让幼儿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更喜欢阅读。
以积木区为例,幼儿教师可以设计与建筑相关的游戏活动,在此期间,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划分,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游戏活动。小组划分完毕后,为各个小组设计不同的任务,使幼儿在合作中完成幼儿教师布置的任务,提高参与积极性。又如,在美工区,幼儿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废旧材料,包括纸盒、易拉罐等,鼓励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手工作品,或者拾取一些树叶、树枝、石头等,制作树叶画和石头画等,并进行评比,教师予以其相应的奖励。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积累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到,开展幼儿园教育工作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在促进幼儿现阶段学习、能力进步的同时,为其后续发展做好铺垫。所以,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与当地资源结合起来,开展趣味十足的区域活动。例如,当地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如“昭通酱”,这是当地的传统名产,幼儿教师可以将这一资源融入区域活动,为活动“增光添彩”。例如,在美工区,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设计“昭通酱”的外包装,组织幼儿“炒黄豆”“磨豆粉”“制作酱粑”;在建构区,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搭建“酱坊”;在科学区,教师引领幼儿展开探索,将制作好的酱粑放入稻草发酵。如此,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够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乡土文化的喜爱之情。
以往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即不少幼儿教师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常常从“教”的角度出发进行串讲、串问,占据主体地位,幼儿往往被动接受,很少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而在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教师必须明确和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幼儿搭建良好的平台,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幼儿自主探究。
例如,在“我能垒得高”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发现许多幼儿在使用低结构材料时出现了一些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幼儿不懂得“下重上轻”的道理,所以随着层数的增加,“建筑物”就会东倒西歪。这时,幼儿教师并未直接告诉幼儿缘由,而是将探究的权利“归还”给幼儿,让幼儿自主思考,寻找有效的方法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这样,幼儿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自主探究,对其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极为有益。
除了“归还”自主探究的权利以外,幼儿教师还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在自主性的区域游戏活动中,一般都是幼儿自发的游戏行为,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元素,所以幼儿的探究积极性很高,游戏活动时间自然也要适当延长。然而,在以往的探究活动中,幼儿的行为通常会被时间束缚,很多时候探究活动刚开始或进行到一半,教师就告知幼儿活动必须结束了,这就很容易导致幼儿“潦草”收场。长此以往,不仅会打击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很容易让其形成“虎头蛇尾”等不良习惯。为了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幼儿教师有必要合理规划区域活动的时间,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区域游戏活动的主人。
总而言之,幼儿普遍活泼、爱玩,幼儿教师应当迎合幼儿的天性,将游戏元素融入区域活动,挖掘幼儿的潜能、释放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实现能力的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营造优良环境,点燃参与欲望;联系生活实际,探寻游戏素材;基于幼儿想法,开展区域活动;搭建良好平台,彰显主体地位等方面入手,促进游戏与区域活动的整合,为幼儿的全方位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