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红旗渠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乡村振兴;价值;理路
一、红旗渠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 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是修渠成功的根本立足点,是红旗渠精神之“基”,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奋斗之石。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尚属“一穷二白”的局面,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的施工手段、物资极具紧缺,林县人民秉承着“不等不靠不向国家要”的原则,以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火药自己造、没有粮食吃水草、没有房子住山窑的决心,“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 408座,共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米。”[1]据统计,“从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建设总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25.98万元,占14.94%;县、社、队三级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85.06%。”[2]林县十万英雄儿女以顽强的毅力、不屈不挠的意志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发展之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实现了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自主研发突破瓶颈,坚定不移搞建设,神舟飞天、蛟龙下海、嫦娥奔月、粤港澳通车等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见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秉承着自力更生的优良傳统,推动国家事业取得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和惊天动地的伟大胜利,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艰苦创业
艰苦创业是修渠成功的鲜亮底色,是红旗渠精神之“柱”,是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立身之本。2022 年10 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参观了红旗渠的总咽喉——青年洞。动工时,各大社区约300名青年投身其中,修渠过程中条件艰苦,英雄儿女以蓝天白云为被、大地荒草为毡、漳河水草为食。修渠材料匮乏时,“林县人民发扬创新精神,将工地上的匠人划分为石灰制作组、炸药加工组、编织手工组等,利用‘明窑烧灰的办法烧制石灰14.5 万吨、制造炸药1215吨、编制抬框3万多个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对中国青年也提出了更高的责任与要求。一要赓续血脉,弘扬前辈们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以艰苦卓绝的斗志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斗争中;二要听从召唤,向科学进军、向宇宙出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信心建设好社会主义国家;三要勇立时代潮流,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水滴石穿的韧劲,以斗志昂扬的姿态、以顽强拼搏的毅力、以舍我其谁的豪情,把青春热血融入祖国的发展建设,用奋斗与智慧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绚丽篇章。
(三) 团结协作
团结协作是修渠成功的重要法宝,是红旗渠精神之“根”,是战胜乡村振兴困难的磅礴之力。红旗渠修建是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神的生动体现。1960 年初春,为促进红旗渠渠首拦河坝工程顺利合龙,众多党员群众跳入冰寒料峭的河水中手挽手以血肉之躯阻挡来势汹涌的河水。此外,红旗渠的修建还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离不开兄弟省份的守望相助,离不开党群干部的团结一心,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分工协作。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前方有需要、后方有支援,全县上下秉承着“一盘棋”思想,为着同一个目标接续奋斗。当今世界是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高校学子要响应号召,秉承团结协作的理念,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建设队伍中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贡献更大力量。
(四) 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是修渠成功的精神动力,是红旗渠精神之“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无私奉献体现了林县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局意识。在修渠期间,先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模范标兵。如舍己救人的好党员李改云:在碎石滚落时为救旁边的女青年,不幸被砸伤造成终身残疾;献身工程设计的青年吴祖太:多次推迟婚期全身心投入工程建设,在隧道探查险情时不幸牺牲;除险英雄劳模任羊成:冒着跌落悬崖的危险,腰系绳索,肩负“凌空除险”的重任;长期在工地驻守的五好民工郑文锁:为加快施工进度,早日完成引漳入林项目,他长期在工地驻守;子承父业的张买江:父亲张守仁为修渠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继承父亲的遗志成了“渠二代”……一批批上阵父子兵、妇女突击队等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无私奉献的精神。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中国青年既是时代的亲历者又是贡献者,要自觉学习张桂梅校长为党育人、倾其所有的卓越事迹,学习黄文秀扎根泥土、奉献青春的优秀品质,学习黄大年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等,发扬无私奉献的品格,凝聚昂扬向上的力量,引领时代的潮流,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志愿力量。
二、红旗渠精神蕴含的思政元素
(一) 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红旗渠修建成功与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息息相关。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一方面,林县面临着缺钱少粮没物资的现状;另一方面,缺少精密仪器设备的建设能否取得成功成为大家的困惑。修渠面临重大抉择,林县上下举棋不定。县委班子扛起这面红旗并做出大胆的决定:战天斗地,为民修渠。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林县县委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充分发挥县委‘战斗司令部的作用,把党委会开设在修渠前线、在修渠大军中成立党支部和党小组”[4],号召民众要“高举红旗前进”,勇敢克服困难,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实践充分证明,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同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生动体现。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社会突出矛盾不断涌现,青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接续发扬红旗渠精神,坚决拥护“两个确立”、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努力做到“两个维护”,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紧紧跟随党的方向、自觉坚定党的意志,把对党的忠诚主动落实到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上,奋力书写青年爱国必先爱党的精彩篇章。
(二) 指引青年大学生站稳人民的政治立场
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党站稳人民立场的重要表现。红旗渠修建的初心就是解决人民最直接的生存发展问题,基于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修渠过程中,党与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遇到困难,党员同志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人民放在心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维护人民利益、站稳人民立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立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一切斗争的目的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青年大学生既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亲历者,更是行动者,要学会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实践体察人民疾苦,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以实际行动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重塑青年学生的精神血脉。
(三) 号召青年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林县人民成功“引漳入林”的前进动力。一部修渠史是林县英雄儿女不断追梦、圆梦、续梦的过程。十年的修渠历程,面临工程浩大、物资紧缺、环境恶劣的现状,林县人民穿山凿壁创造奇迹。正是广大党员、人民群众抱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心中憋着那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的劳动,才有了战胜困难、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形成了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漳水引进来的精神支柱。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新时代青年作为“强国一代”的追梦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要时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既要善于从英雄人物、革命前辈和时代楷模身上汲取信仰的力量,又要以信仰为指导投身社会实践。我们要高扬理想信念旗帜,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把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与个人价值结合起来,把社会发展同个人进步统一起来,用红旗渠精神武装头脑、指引前进方向,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搏击者、奋进者。
(四) 昭示青年大学生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红旗渠修建成功的重要因素。红旗渠工程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摒弃在境内拦截水源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创新。领导干部通过与水源充足的邻近省份进行协商,最终确定把山西境内的漳河水渠首截留、劈山凿洞、引入林州。在修建过程中,民工们反复实验、不断推敲总结,不论是方案调整、技术更新还是建造方法的转化,无一不是人民创新思维的结晶。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加速发展,培养创新本领就是掌握社会发展的“金钥匙”。目前,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代青年生活在创新创造的时代,要审时度势,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勇于创新,继承前辈们的精神品质,突破条条框框、打破思维定式、破除陈规旧俗,不断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创新元素,把自主创新本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
三、红旗渠精神融入农业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理路
(一) 坚持理论宣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通过调研可知,部分农业类学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理论灌输是主流、实践教学效力不强的现象,结果是学生对纯粹的理论课堂兴趣不高,思政课育人效果欠佳。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尽快加以转换,充分认识到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的作用,延伸思政课教学的阵地,提高学生学习红旗渠精神的积极性。例如,根据重大时间节点,积极策划一些别出心裁的主题党日活动、团日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带领学生开展“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呼吁学生当一次红旗渠讲解员、看一场红旗渠电影、走一次红旗渠、学一首红旗渠歌曲等;鼓励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现场教学、VR体验、实践研习、志愿服务等活动。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借助不同形式的实践模式,寓教于学,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红旗渠精神、了解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农业类高校思政课教学就要善于将理论宣讲与实践体验充分结合,避免理论宣讲深度不够或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促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
(二) 坚持历史视野与现实观照相统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旗渠与延安、红船等一样并非简单的地理坐标,它所代表的精神理念是前辈们留下的丰厚遗产,是青年实现个人梦想的价值指引。思政课教师要讲好、讲精、讲透、讲细红旗渠的历史内容,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坚守正道的定力、攻坚克难的毅力和改革创新的活力,引领青年以历史智慧之光观照现实世界。新时代的青年要学会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來。针对部分农业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存在历史与现实相脱节的现象,我们要锤炼好讲述红旗渠故事的本领,感悟修渠英雄身上的优秀品质,帮助新时代学生群体铸就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青年是勇担重任的一代、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助推力,要教育青年学生将红旗渠精神的历史资源与现实的社会实践结合,鼓励受教育者从红旗渠精神中掌握正确的历史规律,汲取奋进之力,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农业类高校学生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看得广,只有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
(三) 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作为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力量,农业类高校教师自身的能力与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效。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每天接触着海量信息和新鲜事物,传统“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然而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很容易受到“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农业类高校思政课教学就需要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既增强其理论性又提升其实效性。一方面可以发挥小组研学的作用。教师通过课堂分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提前布置的红旗渠精神有关话题进行研学,并组织学生分组上台汇报研学成果,教师做好主持人、裁判员和评论员的角色,对学生的展示情况予以必要的分析,给予每一位同学“主角”光环;另一方面开展情景展示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针对英雄人物修渠过程进行情景再现创作,把讲台当做舞台开展情景剧展示,让教师与学生扮演好各自角色,相互促进,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四) 坚持线上探究与线下交流相结合
在互联网时代,要想真正做到将红旗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结合,必须充分利用好以网络教学为主的“第三课堂”的作用。思政课教学可以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红旗渠精神”专题内容,引导青年学生全方位接受文化熏陶,多角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下活动中,要挖掘红旗渠精神与当代青年精神文化需求的契合点,推动其融入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党史宣讲团、“丰碑”摄影展、修渠英雄话剧团等诸多活动。呼吁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争做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宣传者、弘扬者和践行者,用一段段红色记忆、一个个红色故事、一首首红色歌曲唤起青年内心的文化元素,铸就青年学生的精神基因,凝聚传承红色文化的奋进之力。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创新形式,让红旗渠精神借助“云阵地”的便捷性在线上“活”起来、在线下“热”起来。
一种精神凝聚一种力量,一面旗帜引领一个时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代人的贡献。如今,“红旗”传到了我们手中,作为新时代的“红旗渠青年”,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和骨气,主动承担起赓续先辈精神血脉的重任,发扬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始终高举红旗昂首前行,以奋斗的姿态不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作者简介:贾双双(1999-),女,河南漯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