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星星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极大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侧重于“大水漫灌”形式,无法有效解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我们需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着手,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有效结合,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路径选择,以此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切实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一、供需结构性矛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在生产与消费二者的辩证关系中,生产不仅能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水平,还能为消费创造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虽然有别于直接的物质生产,但统治者“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1],以使统治阶级的思想能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担负着该任务并发挥作用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产与供给须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和向心力。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活动领域,其受众群体主要是青年大学生,应尤为重视供给的层次和质量,提高产品供给的效度。然而,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与应对不足,导致供需之间出现无法回避的结构性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
(一) 教育主体素养与信息化社会的不适应
在信息化社会,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凭借其内容的丰富性、交流的便捷性、传播的广泛性加速了信息量的裂变和多元文化的缔造。这种改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的认知模式。新媒体去中心化的交流形式以及直接的信息传递,在促进了信息流动的同时,也在客观上逐步弱化甚至消解教育主体的信息优势。教育主体和学生在信息获取和分享上更加开放和平等,甚至学生可能在某些知识的获取、加工和传播方面的能力更加突出,这必然会影响到教育主体权威形象的树立。倘若教育者一再沿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采用“上施下效”“我说你听”等教育手段,必然不能达到让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
(二) 教育内容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供需错配
供给只有满足了受教育者的需求,被受教育者接纳认可,才能成为真正有效的供给。当代高校大学生追求个性,注重自我发展,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并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不同学生,因其成长背景不同,个人爱好不同,文化偏好不同,即使是在同一时期,都可能呈现出明显有别的差异。然而,当下教育者仍旧普遍习惯按照某些既定标准实施“统一性”的内容供给。这种方式的供给显然无法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教育对象的真实需求没有被看见、被满足,最终会导致“你说的是我不想听的,我想听的你又不说”的不良局面。以此可见,供需错配的无效供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着负面影响。
(三) 教育供给载体与需求对象的供需失位
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载体,一般是指教育主体在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对受教育对象施加具体影响的表现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载体主要是教学活动、图书杂志、广播电视媒介等。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传统的供给载体逐渐呈现出滞后性,缺乏有效的互动联结,难以满足思维活跃、追求个性的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要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就要顺应时代发展之势,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育人方式、育人平台的结合,拓展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新型教育载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时代感召力。
二、精准供给: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矛盾的着力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会面临当下的现实困境,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缺乏对教育对象的深层理解,无法识别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真实需求,供需失位、供需错位,无法为受教育者提供精准高效、高质的供给内容。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教育对象自身发展及成长规律,增强供给内容与教育对象现实需求的关联度,提供与之匹配的教育内容,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内涵
精准供给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延伸这一理念,指的是高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积极构建大学生大数据平台,对学生个体以至群体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等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对策、精准决策、精准追踪,从而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精准教育,满足其个性化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工作中要注意精准供给,并不是否定需求侧的重要性,也不是一味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而是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学生现实需求结合在一起,建立新的需求关系,促成供给侧的转变升级,形成科学的、有效的、精准的供给,使供给与需求达到良性平衡,实现精准育人的效果。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价值意蕴
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过程性存在,一头连接的是有效供给,一头连接的是需求满足,只有供给和需求连接顺畅,其高质量发展才能落地见效”[2]。要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能提供精准且有效的供给。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大水漫灌”形式,供给方式相对单一,供给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低质化、同质化严重,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关联不密切,难以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体验到获得感,无法调动学生持久的热情和积极性来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精准供给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实践模式,依托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精准把握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强调供给内容的有效性和供给方式的科学性,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现实问题。在前互联网时期,想了解个体个性化的思想动态和真实的价值取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信息化时代,利用智能爬虫技术、物联网感知技术能手段,教育主体就可以根据学生线上线下留下的信息数据,通过筛选整理和综合分析,研判其价值观趋向,进而精准提供适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另一方面,有利于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3]。当代大学生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4]。他们成长于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日趋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需要的内容和层次也更加丰富多元。单一的政治灌输、理论宣导显然无法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以及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与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较,精准供给强调因人施策,关怀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它通过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能更准确把握“拔节孕穗期”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发展诉求,更准确识别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教育者可以依托网络资源,突破时空限制,梳理教育对象显性信息和隐形信息,以动态的发展眼光分析教育对象的真实需求、价值取向、興趣爱好、行为习惯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学生现实需求变化的相适应,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数据治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有效路径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育人效果,需要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数据治理来推动完成。数据治理是目前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信息与人等要素广泛深刻地联结起来,促进了教育内容共享、互动方式便捷等深刻变化,为实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 精准识需,提供优质的供给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需要精准有效地识别出教育对象的需求。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被记录和统计。教育主体借助信息化技术,自动捕获和拦截每个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数据,经过加工过滤形成对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教育,并在信息化平台呈现每个教育对象的各项数据分析结果和行为预测[5]。教育者以此为依据,准确掌握教育对象的需求,并进行有较强针对性的定制推送。这种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精准定需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经验摸索转向更科学的大数据筛选与分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要有效识别出教育对象的需求外,教育主体还应有针对性地设计安排教育内容。打造丰富优质的教育内容,是实施精准供给的关键。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宣传思想引领思想的实践活动,在呈现供给内容形式生动多样性的同时,要确保供给内容的思想导向零偏差。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就要及时回应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聚焦他们的思想盲点、成长痛点,为他们提供真实有效的帮助。
(二) 精准滴灌,设计有效的教育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方式是否合理有效,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要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供给,需要根据教育内容及具体的教育对象,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来完成。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水漫灌”不同,“精准滴灌”是指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教育主体精准分析教育对象行为数据,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精准滴灌强调以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为导向,注重个体的成长发展。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有效的教学供给模式是提高思想政治课供给质量的重要保证。教育者可以根据大数据思政教育系统的观测模型对学生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定制选择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综合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教育手段,依靠课堂教学或者主题研讨的方式完成滴灌。另外,依托大数据等技术,教育主体还可以挖掘不同专业学科里的思政元素,运用好课程思政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隐形教育方式,给学生以启发与帮助。依托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教育主体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可以在教育对象经常出现的互联网空间或者平台进行智能化的内容投放,一对一将教育内容“精准滴灌”,加强对学生知、情、意、行全方面的有效引导。
(三) 精研载体,打造过硬的主体队伍
数据的获取途径与呈现方式,是实现精准供给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质量,就必须协同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供给载体。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平台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覆盖面积小、数据多样性不足、受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要开展精准的思政供给,需要进一步打破学科课程壁垒,统一相关的数据标准、完善相应的业务流程,统筹建立一体化的数据平台,积极推动相关数据的开放和交互使用,发挥资源的最优价值,不断满足大学生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质量的有效提升,还需要教育主体素质的不断完善提高。一方面,教育主体要转变思维方式,树立大数据理念。在大数据时代,教育主体要重视大数据的现实价值,强化大数据的应用意识,将大数据分析巧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过程中,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主体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直接的信息传递和简单的材料堆砌逐渐失去了吸引力。教育者只有保持开放包容的胸怀,主动进行知识学习与更新,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充满吸引力与感染力,才能切实引导学生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责任编辑 张萌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