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雪娇
【编者按】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时代所需,也是学科课程性质的必然要求。翻开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会发现,它蕴含了丰富的有关伟大建党精神的课程内容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与理解,不断丰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样态?本专辑对此进行了探索,或可提供一定的借鉴。
【摘 要】积极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科课程性质的要求,也是教育对象成长的重要载体和教学内容提升的内在诉求,更是高质量开展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命题与发展趋势。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養;构建真课堂、激发真情感,让革命文化学习深度发生;主动对话、深度参与,探索“知行并重”学习样态。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 教学方法 融合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时空坐标中生长、传承、凝练、绽放的理论成果和精神标识的深刻总结,更为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
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与理解,不断丰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样态?下面,笔者将结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浅谈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策略和做法。
一、依据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根据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致力于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做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策略。
《中国有了共产党》是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领域内重要的一课,学生需要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以精神为核心,通过“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大小节对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求索展开叙述,特别突出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迎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而本单元的学习对象大多为2010年后出生的学生,他们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内容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且,从革命传统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本课时的有关内容会有一些片段性了解,但也仅仅是故事性的认知;学生在读文本时,也多集中于关注文本人物的形象,对故事背后的革命文化缺乏具体的认知,如果只靠教师的讲解,用说教和口号的方式进行革命精神的灌输,那么相关教学只能标签化、雷同化,并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因此,笔者紧扣小学道德与法治“爱党爱国和革命传统教育”专题,努力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使红色记忆和红色基因能根植于学生心中。
二、构建真课堂、激发真情感,让革命文化学习深度发生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是融合了认知、情感、意志、决断、行动等要素的具有文化、道德意义的实践智慧。而这实践的智慧离不开实际教学中的真情境、真问题、真情感。因此,笔者在执教“开天辟地的大事”时,按照“情境导入,唱响红歌—‘穿越探索,深度感受—小组畅谈,致敬先辈—时政播报,情感体验—拓展深化,情感升华”的板块思路,创新设计进阶式问题串,启发学生深度思考,用真情境提供真舞台,用真问题链接真情感,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学生,让伟大建党精神变得可感可触、可亲可近,从而激发学生的真情感,让红色文化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里真正生根发芽,让革命文化的学习深度发生。
板块一:情境导入,唱响红歌。本课教学中,笔者由唱响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导入,合理地运用“情境再现法”引导学生进行“真情感”的历史体验。笔者首先提问道:“10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的时候,那时的旧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如果你就生活在那个年代,看到满目创伤的中国和贫穷落后的人民,你有什么感受?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在这里,笔者用情境代入法将学生带到了那个苦难的旧中国,为与革命先辈们的精神相遇、同频共振提供了可能。
板块二:“穿越”探索,深度感受。笔者围绕“穿越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的“时光隧道”:各小组学生穿越“时光隧道”后获得各自的穿越身份,并迅速代入角色,结合“任务提示”从不同角度提取、整理关键信息。例如,穿越身份为“《新青年》杂志编辑”的学生,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介绍这本杂志”的任务,包括杂志的主要作者、重点文章,以及杂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等,介绍《新青年》杂志是孕育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摇篮;穿越身份为“北大游行学生”的学生,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介绍五四游行情况”的任务,通过故事演绎巴黎和会的前因后果、游行当天的情况等,让学生感叹、佩服“北大游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穿越身份为“中共一大参会代表”的学生,将完成“给大家介绍中共一大召开情况”的任务,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共学共研有关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人物、会址等相关资料,重温我党的初心和使命,从而获得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更丰富、更全面的认知。如此“浸入”历史进程中,以“穿越身份”的任务赋予学生历史人物的代入感,设身处地地感受当时人物的历史选择和情感抉择。学生兴致盎然,有分工、有合作,有争议、有协商,真正沉浸在历史中深入了解“自己”的故事,与穿越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触摸建党伟业的具体人物、事件中获得深度体验和真实感受。
板块三:小组畅谈,致敬先辈。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谈想法、观看视频谈感受、希沃白板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了解《新青年》杂志创办、李大钊英勇就义、五四运动和中共一大召开等历史事实,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党的象征和标志等,让革命精神慢慢浸润在心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艰辛与伟大。而后,笔者再结合影视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红船会议”——一大代表们登上这艘小船时,面对的是一个灾难深重、处在亡国边缘的旧中国。为了解救当时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为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革命先辈们建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步步走来,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坚定执着追求理想的革命精神,也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板块四:时政播报,情感体验。笔者通过“小小时政播报员”——“天宫课堂”的新闻播报,引导学生聚焦中国的变化。这样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今昔对比,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并思考“是谁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谁带领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是中国共产党。从100年前军阀纷争、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到100年后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新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辉煌成就。
板块五:拓展深化,情感升华。一百年前,“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的口号响彻祖国大地。在这一口号的启发下,笔者引导学生一起唱响属于我们的青春誓言——合唱改编版的《少年》“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初心从未有改变。百年只不过是考验,美好生活目标不断实现……”余音绕梁,犹在耳畔。从一艘红船的开天辟地,到百年成就的感天动地,伟大建党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虽时代变迁,但精神依旧,党的初心使命没有变,我们没有忘记。在唱响这一歌曲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认识得到了深化。
三、主动对话、深度参与,探索“知行并重”学习样态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更需要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衔接起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理,在体验中培育爱国情怀,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为此,笔者通过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引导学生“知与行”并重,让伟大建党精神更“接地气”、更“有魅力”。
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有自身的特点。教学中,笔者把伟大建党精神与班本课程“红色研学 红色对话”相融合,开展与伟大建党精神有关的主题式活动,通过学生与自己、同伴、文本的对话,虚拟与现实的对话,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充分引领学生在生命交流、精神相遇和经验共享中深入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和精神。
主题一:红色戏剧。学生借助课堂穿越情境,续写并演绎“我”与“北大游行学生”的对话:“大学生们,你们为什么要参加游行?”“可学习是你们的首要任务啊,你们这样停课游行不怕耽误学习吗?”“可是同学们,北洋政府已经逮捕了许多游行学生,你们不怕被抓吗?”在如此层层追问中,学生审视自我,追寻内心,深度对话,对列强的愤慨、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主题二:红色对话。一名2022年的少先队员与一位扮演旧中国小战士的人演绎《跨越银幕的对话》,将旧中国黑白照纪录片与新中国彩色视频进行鲜明对比,使静态照片与动态视频前后呼应,以此交织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让学生生动见证中国的百年巨变,零距离触摸今天的盛世中国。可以说“红色研学 红色对话”将党史故事“转化、融化、活化”为红色育人的生动实践,让学生和革命先辈们精神相遇、同频共振,“知行并重”地感悟伟大建党精神,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服务。
事实证明,伟大建党精神能够进一步充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代内涵,拓宽学科教学的整体视野。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既是学科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的一种思想赋能,同时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与理解,主动建构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实践载体,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高新区沈阳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