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

2023-09-19 16:09:28翟雪明
今古文创 2023年33期
关键词:汉字结构

翟雪明

【摘要】隶变是中国古代文字由小篆逐渐转变为隶书的这一阶段,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分析隶变产生的过程和原因,从社会层面、文字自身发展的层面以及汉字书写工具和载体三个方面研究,准确地认识隶变对于书写时笔画变化和汉字字形结构产生的作用,并从功能和审美价值两方面分析隶变对汉字的影响。

【关键词】汉字结构;隶变;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3-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3.039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南北朝墓志同素异序词之演变研究”(项目编号:RWXYCX2305)。

汉字历经了3000多年漫长的发展史,从最初的甲骨文,逐渐演变到现如今大众普遍使用的楷书字,汉字的形体结构历经了长久的发展过程,虽然形体不断变化,但具备稳定的内部结构和演变规律。为研究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字,以每个朝代官方使用汉字为主要研究对象,可以分成六个阶段,分别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以及楷书。本文探讨的隶变,是发生在小篆至隶书之间这一阶段文字的变演变,以隶变为分界点,古文字是指小篆及以前的字体,今文字指隶书及以后的字体。在汉字形体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中,隶变这一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演化是一种长时间的量变,指汉字字形的细微渐变。变革则是汉字演变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一种有成果的质变。一种字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暴露了其弊端,不适应于这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人们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字体开始发生演变,最终确定一种新的字体,产生的这一结果称为汉字的变革。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者依旧从各个不同角度研究隶书问题,如从不同的文字载体方面研究隶书,或是从隶书自身笔画这一特点进行研究,又或者把隶书同文化、书法联系在一起,从审美价值的角度进行研究。

一、隶变的阶段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隶变”一词最早见于玄度的《新加九经字样》,对于隶变的定义,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解释“隶变是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1]现代学者对于隶变的定义,还存在一些细微的分歧,但都认为隶变是古文字的一次变革,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凭借快写改变原有的文字书写方式和汉字字型,并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赵平安曾在其《隶变研究》一书中提道:“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可见研究隶变不但对一个文字学者来说非常重要,对研究汉族文化的人也同样重要。”[2]在隶变这一过程中,除了文字内部因素,还有很多外部因素导致隶变的产生。

(一)社会的发展

文字作为语言记录的一种符号,社会的发展同时影响着文字的演化。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和制度,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文字都与其人文和地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秦国统一了六国后,为了方便管理,在省改六书文字的基础上,发明了小篆,并把小篆当作当时的官方字体。虽然确定了通用文字,但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篆书由于书写速度太慢,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适用于当时官方文书记录的需要,另一方面,(几乎每个时代的文字都有正体和俗体,官方使用正体,而民间为了方便记录和书写,使用俗体文字,但俗体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大众基础,又反影响于正体文字。)随着文化的发展,私学的兴起,再加上写字工具竹简的特殊形状,更有利于写出隶书扁平的字形。在各方面因素导线下,程邈将此文字进行整理,创造了隶书。

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3]文字是人们用来记录和表达信息的工具,小篆的书写速度不快,而隶书能够快速书写,流畅的线条,连贯的笔画,极大程度上减少节约了书写时长,满足了官方文字记录的需求。汉字由篆书转为隶书的这一过程,就被称为隶变。在秦和西汉早期的日常书写体中,已经出现了成熟的隶书,代表作品有秦文简牍《云梦秦简》《青川木椟》等。

(二)文字的发展

文字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汉字是一种音义结合体文字,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字演变的选择,形声字凭借自己既可以表意的形,以及形符声符的优势,只要确定了所要表示的义类,找一个合适的形旁,再加上一个同音字做声旁,就可以造出一个新字,所以现在的形声字占汉字的大多数。而“象形”“指事”“会意”字只着眼于表意,没有表音功能,在基本字体到达一定数量后,很难再造出新的字,有一定局限性。隶变的发生有其必然性。隶书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相当完善,主要表现在字体改造的迅速发展以及汉字的急增。春秋后汉字偏旁的日趋成熟为创造大量形声字提供条件,但由于大篆象形意味浓,线条连绵,逆笔回笔多,字体较为繁琐复杂,带来书写记录上的极大不便。再者,汉字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象形字只需要抓住事物特征即可,形體可以繁琐也可以简省,例如“羊”字,在书写时只需要突出它的明显特征,即汉字上部分的两个羊角,让人能分辨出是羊这个动物即可。因此一个象形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写法,往往有多异体,有细微的差异,这体现了形体的可变性,但也导致文字的不准确性。象形字形成同义,近义系列,假借字形成音同,音近系列。形声字出现后,有增(换)形(声)的变化,为了精准的表达音义关系,使汉字更加准确,于是带来了隶变,进一步促进了形声字的增加。

(三)书写工具和载体的影响

对于不同的书写工具,容易对汉字形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字主要是一笔一划在青铜器上刻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信息传递的需要,用刀雕刻,一笔一划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使用毛笔写出来的字流畅快速,方便记录,仅仅通过控制用笔力度,速度缓急,就能够呈现出其他书写工具所不具备的“起承转折”,丰富多彩的文字形态。

除了书写工具的影响,书写时所使用的载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隶变,石器、龟甲、钟鼎都是人们使用记录文字的工具,但这对书写环境有一定的限制。使用竹简进行书写,“由于竹子的纤维是呈纵势均匀排列的,在书写横画时,运笔的方向是和竹纤维垂直交叉的,而书写竖画又是和竹纤维平行的,横画的书写易于用力,而竖画不易用力。”[4]从而使人书写时不由得减少对垂直竖画的书写,而加重对横画的书写,同时,扁方式的文字能够节省书写材料,于是隶书渐渐异于小篆修长的字形,呈现扁方式字形。因此,使用毛笔在简牍上书写汉字,方便快捷记录,正好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文字书写的需求。

二、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

早期的隶书也被成为“古隶”,多带有浓郁的篆书痕迹,篆法隶势,古今结构一应俱全。由于隶变是在大篆基础上对笔画进行简化,性质上属于大篆的草写,因此隶变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晚期的《散氏盘》和战国中期的《商鞅镈》。

汉字的形体即外形,汉字字形变化包括结构和笔画两方面。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字形发生很大的变化,以书写性简化为基本动力,运用快写、省略、假借、部首合并,通过这些方法转变了原有篆书的用笔和结字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规律并被普遍運用。主要变化有省形、省声、讹变等。如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

(一)对笔画的影响

隶变的最初特征表现在用笔力度改变化,书写时开始出现笔画顺滑,两个笔画间的连接方式转折交接分明,不同构件位置关系的变动。隶变在笔画方面呈现的特点是“表现出了彻底的符号化,隶书的字形由小篆的竖长方形变为扁方形,隶书已演变为初期的笔画文字,笔画由粗细一致演变为粗细不一,字体结构简省。”[5]把原本两笔的笔画改为一笔,用简化的偏旁代替原本繁琐的偏旁。它改变了汉字原有的“象形”特点,使原本圆滑的线条变为横平竖直的笔画,文字开始抽象化和线条化。从出土的西汉中晚期竹简古籍可见,成熟时期隶书的特点:用笔逆入平出,主笔皆蚕头燕尾,中段提笔收束。东汉时期,隶书兴盛,代表作有《张迁碑》苍劲高古,《曹全碑》飘逸秀美,《史晨碑》雄奇恣肆。隶变对笔画的影响还体现在对汉字书写的变化,为了书写文字更加减省方便,不同于以往官方篆书的写法,落笔流畅度更重要,强调结构的形态舒和美,书写落笔时更能看出作者的心境。隶书对笔法的不断完善促进了隶书朝着不断官方的方向发展,这些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对形体结构的影响

隶变从字形方面的变化来看,对形体结构的影响表现在把汉字其中一个部件分成多个部件,或者把原本的多个部件合并为一个部件。小篆的整个构形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其结构更加固定,为今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个别特殊的情况要注意,如一些隶变后的字与小篆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归纳总结可得,隶变对字形的改造体现在如下这些方面:

1.改变篆体。小篆的书写形式很规范。隶变改变了“随体诘诎”的笔画线条,把流畅顺滑的线条变成方折的断笔。汉字书写时更注重快速、美观、顺手。例如“犬”象形字本来是像一只狗,但隶变之后的“犬”更加抽象,让人看不出“犬”的象形意味。常见的还有“水”“衣”“心”“五”等等。

2.偏旁混同,把部分偏旁结合。两个偏旁合成现在的一个,把复杂的结构简单化。换形旁的字“饮”“溪”等,换声旁字如“粮”“慷”等。

3.结构简省,隶书省去篆文的一部分。如省形的字“虫”,本来是三个虫,后来简省为一个虫,“集”本义是三只鸟歇在树上,现在变为一只鸟歇在树上。“霍”本义是鸟在雨中飞行,发出“嚯嚯嚯”的声音,后下部分的两个“鸟”简省为一个“鸟”,省声字有“杯”,从木否声,现在变成“从木否省声,”“弥”从弓玺省声,现在的“玺”变为“尔”。

4.偏旁分化,隶书把原有的两笔并为一笔,形符增加的字有“然”本义是燃烧,“虚”本意是废墟,“原”本意是水源。声符增加的字有“頟”从页各声,现在常用的是从页客声的“额”。

5.同一偏旁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写法。有些字改变了原来的结构和位置,打破了其固定结构,基本上做到了定型。如象形字中原本是表意部分的义符变为声符,比如“羞”,会意字,意为手拿羊肉去进献,现在变为从羊丑声,原本表示手的“又”变成了“丑”。

总体来说,隶变之后的汉字保留了原有汉字轮廓,同时也顺应了书写需求,在体现汉字形音义结合体特点的同时,也让汉字的书写更加具有艺术性美感。

三、隶变的价值

隶变对汉字的影响非常大,隶变的价值在于多个方面,首先,突破了汉字的象形性质,脱离了象形对汉字的束缚,汉字开始抽象化;其次,降低了繁难程度,一些偏旁简省,可以连贯写的笔画,加快了书写速度;在隶书基础上逐渐演变出多种字体,奠定了后世楷书字体的基础。

(一)功能价值

在隶变过程中,逐渐演变出草书、 楷书、 行书三种书体。隶变是草书形成和规范化发展的前提基础,打破了篆书不能连写、快写的桎梏,开启了草书的前序。两汉作为书法发展的黄金时代,隶变对草书依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画和结构都有了更多的表现空间,书写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变化,充分体现出了隶变的重要作用。

隶变也影响着楷书的形成和发展,为之后楷书的确定奠定了基础,楷体与隶书相比在字形上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从笔画上来看,隶书只有一种尚未成熟的“竖钩”,而楷书笔画丰富,有横钩、竖钩、竖提钩等10种笔画;其次,从形态来看,隶书呈扁平的字体,左右开张,楷书呈方正或者长方的字体;最后,在结构方面,隶书固定,横画较长,“一波三折”,隶书结体扁平工整,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楷书书写则比较灵活,巧妙运用“提”“收”“转”“回”等书写技巧。可见在隶变之后,文字的发展彻底摆脱了篆书构型单一的特点,笔画也更加丰富。

(二)审美价值

到东汉时,隶书扁平工整的结构,富有变化的笔画停顿风格多样化,极具艺术感。在隶变之后,汉字的审美价值也逐渐凸显,从线条来看,与甲骨文蜿蜒曲折的符号比,隶书的笔画平直方折,字体简洁,笔锋稳健有力。

小篆形体是长方的,隶变之后的文字变得扁方,向左右延伸,风格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书法体系,笔法得到丰富。

在书法方面,脱离了篆书字形结构的固定束缚,开始走向线条抽象化,由篆书委婉的弧笔变为笔直的线条,两个笔画之间的交界处也变为转折的方笔。不同的书法家也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书写风格,无不彰显书法艺术之美。隶变标志着大部分汉字逐渐脱离象形这一特点,抽象符号表示的汉字逐渐增多,汉字逐渐向今文字演化;也意味着隶书的书写形体的形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隶变,汉字的笔画线条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形体也逐渐固,适应着社会发展以及汉字书写的需要,满足人们的文字记录需求,所以说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变是文字演变和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隶变过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小篆到古隶,第二阶段从古隶到今隶”。[6]从文字学角度讲,它的演进和定型,使古今字判然有别,同时又孕育变化出草书、行书和楷书,从书法角度讲,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书已备,为文字的书写成为艺术奠定了基础。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象形”是主要造字方法,但是经过“隶变”,把很多象形文字都改变了其原有的结构,失去了原有的“象形”意味,但无论怎样变化,汉字的笔画或形体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始终与原造字保持着某种联系,有迹可循。同时也有少部分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原有的造字依据,与造字本意不符,这种现象被称为讹变现象。讹变是指“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由于失误写错字形或者为着书写的方便而破坏原本表意结构的变形”。[7]讹变在汉字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但在隶变过程中这种情况更甚,竹简作为当时的书写材料,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时间长,为了节约人工时间成本及原料,在书写时将原本方长的小篆写成扁平字体,并且简化了原本繁难的篆书,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误抄错抄。如“鄧、燈”,鄧现在写作“邓”,燈却演变为“灯”,无法辨其别从“登”得声的依据。在分析汉字演变过程中应该多注意此现象,仔细辨别。

隶变是汉字字形和结构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变革,隶变的发展从始至终遵循着由繁至简的发展规律。隶书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书体演变的重要环节,是古文字走向进文字的关键,也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妃.试论隶变对汉字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278.

[2]赵平安.隶变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杨艳.隶书的产生及其审美价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

[5]马晓斋.汉字演变的分水岭——隶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103-104.

[6]白如.碑刻文字整理与研究的新范式—— 《汉碑文字通释》评述[J].励耘语言学刊,2020,(2):279-288.

[7]罗秋燕.汉字讹变现象综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汉字结构
学写独体字
标志设计中汉字的应用研究
大观(2019年4期)2019-08-01 06:32:37
汉字结构体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北方文学(2019年3期)2019-03-10 13:46:08
也谈汉字之性质
卷宗(2018年24期)2018-11-07 09:16:02
试论分析汉字结构对泰国学生书写汉字笔顺的帮助
北方文学(2018年11期)2018-05-25 10:50:20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究
学周刊(2017年8期)2017-03-29 18:25:58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究
汉字与汉字文化浅谈
学理论·下(2017年2期)2017-03-17 18:44:20
“六个规范”培养学生写字能力
一笔变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