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艳 陈莹
摘 要: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可视化的策略是多样化的:言语图式能让学生的思维语言化;图形图式能让学生的思维图像化;动作图式能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应用各种图式,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效地可视化,变得更清晰、更完整。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图式视域 思维可视化 教学视域
学生的数学思维犹如一个“黑匣子”,是不能直接看到的。教师如何破译、解读、分析学生的“黑匣子”,触到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将思维展现出来呢?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应用相关的教学手段、方式、策略、路徑等,让学生的思维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图式呈现出来。
一、言语图式:让学生的思维语言化
言语图式是学生思维的有效表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与思维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催生、引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让数学语言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整体性、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的重要表征。借助言语图式,教师不仅能把握学生的“所指”(具体的客观指向),还能把握学生的“能指”(可能的主观指向)。把握学生的“所指”,能让教师与学生有效对话;把握学生的“能指”,能让教师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言语表达是学生思维可视化的最普遍的方式。作为教师,我们要催生学生的言语表达欲望,激发学生的言语表达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一吐为快”的数学学习感受、体验。在数学表达中,学生还能不断地修正自身的思维,让自身的思维更严谨、更经得住推敲。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部分内容时,教师往往引导学生采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列竖式”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步骤,让学生将“竖式计算”的内在算理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整个“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书写步骤及最后的计算结果形成深刻的理解。通过“说意义”,教师能找到学生在理解“竖式计算”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效地建构算法。
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要突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借助言语表达,建构丰富的思维图式。语言既能触发学生的思维,又能深化学生的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言语图式与思维图式是相互匹配的,有怎样的言语图式就会有怎样的思维图式。因此,建立言语图式与思维图式的对应关系,是学生思维可视化的有效手段。在用言语图式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时,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的言语表达整体化。
二、图形图式:让学生的思维图像化
虽然学生的数学思维图式是不可以直接看到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手段,如画图的形式,来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相较于言语图式,图形图式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图形图式是学生数学思维与表达的一个载体、媒介,它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有效地表征数学学科内容的本质。
当学生遇到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画出相关的示意图,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部分内容时,笔者借助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用言语图式来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意义赋予,让学生通过言语表达使自身的思维“可视化”。笔者还引导学生画出了等宽、不等长的两个长方形,引导学生用字母分别表达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将这两个长方形拼接起来,构建了一个新的、更大的长方形,并同样用字母来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引导学生形象地诠释“乘法分配律”。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不但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书写形式,还从“数形结合”的视角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理解。
图形图式是一种直观的手段,能给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带来支撑、引导。借助于图形图式,教师能有效地让学生的思维图像化。图像化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认知,让学生对原来相对比较模糊的问题或关系掌握得更加清晰、明了。在应用图形图式时,教师要对原有图式进行调整、改造、重组、补充、整合、修正、创新,从而让原有认知图式能与图形图式相整合,形成新的认知图式,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高效。图形图式是学生数学思维可视化的有效手段、方法和路径,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得到教师的重视。
三、动作图式: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化
动作图式是数学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化。在动作图式的表达中,学生的内在思维一览无余,可以迅速地被教师理解。相比于言语图式,动作图式更形象、直观、生动;相比于图形图式,动作图式更便捷。动作图式契合了小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特征。
脑科学研究表明,动作能促进人的脑神经网络的建立。根据信息交换理论,人在对外界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转换、存储和提取的时候,是以表征的方式进行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动作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表象,能让学生建立一种自动化、精致化、精准化的内在心理图式。动作是外显的思维,思维是内隐的动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动作图式与思维图式融合起来,“以做促思、以思导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入 “做思共生”“做思共融”的境界。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应当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可以通过变换材料和操作方式,引导学生比较每一份材料,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尽管每一份材料的形状、大小不同,但因为“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相同,因而都可以用同一个分数来表征。虽然每一份的形状、大小相同,但因为“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不同,因而所表示的分数就不同。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充分经历了“平均分”的过程,对“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理解得非常深刻。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舍弃数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可以这样说,学生的思维可以通过动作被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操作,让学生的操作不再机械、盲目,而是与思维紧密结合,从而更科学、规范、合理。
动作在学生的直观感知与抽象想象之间架设了“桥梁”,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想象。动作图式不是纯粹的动手操作,而是融入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渗透到动作之中。皮亚杰认为, 图式是一个可以重复的、有组织的思维或行为模式。在动作中融入思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理念。
总之,学生的图式是有结构、有层级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应用各种图式,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静.图式语境:让儿童的数学表达从泛化走向精准[J].甘肃教育研究,2022(9):12-15.
[2]范春辉.图式表达:助力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J].小学生(中旬刊),2022(1):59-60.◆(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中云中学小学部 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