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语文教材中意境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23-09-19 07:55樊帆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方言意境教材

樊帆

当文字组合的方式变成一种极美的意境之后,课堂所呈现的情境就是情感教育的成果,教师换位从学生本体出发,感受自身“身体性、情感性”的变化,身心教育同时并行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既尊重学生本体,将教材的平台作用发挥到极致,也成就了教育。

教书育人是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在对课程教材的理解中不断提升总结最后达到意境课堂的诗意教学。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在近几年的教授中感受到统编版语文教材课程的结构层次丰富,课文内容的增减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情感的培养。这是国家文化自信的体现,为此而感到肩负重任,不可轻视,教育教法的调整和探究势在必行。笔者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将结构重塑的教材之美在教学中全面体现,让学生在教材递进式的学习结构中得到情感体验,最后达到意境课堂?

一、高中统编语文教材的结构梳理

以高一年级统编上册语文为例,共有八个单元,均以精神递进的关系在呈现教育目的。第一单元以爱国主义精神开篇,以“青春的价值”为导语,在《沁园春·长沙》中感受到祖国的气势,在《红烛》中感受来之不易的幸福;第二单元的导语中我们看到的虽然是以劳动教育为主的词汇,但更多感受到的以生态自然思想和工匠精神来激励学生自强不息,潜移默化地感知无数的大国工匠成就了今日的强国;第三单元无论是《归园田居》还是《声声慢》都在古诗文中感受中国传统之美;第四单元将学生从传统的空间拉至现实空间,进行一个身临其境的教学;第六单元对人性的激励,在鲁迅先生的言辞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自身目标树立的前行动力,这是人生观的教育;第七单元的难点便是今天探究的重点,如何在最美的前景描绘中让现实的课堂变为意境课堂,让学生的在整个单元中做到情感教育,激发对将来人生目标的追求欲望。笔者认为,课文的编排为:以爱国大将的精神力量激发和感染新一代青年的奋斗精神,以中国传统自然之美增强和树立文化自信的信念,以现实生活中的家园为契机明白生涯规划中自我目标的确立,最后在自然生态的传统文明中奋发图强,用文化的美和力量伴自己前行。课文用传统与现实结合的精神塑造着精神世界的强大,润物细无声地以文化人。

而在每一篇教材的解读中,我们不难发现,“单元导语”成为最有利的抓手,“学习提示”的氛圍营造培养教育也是其中教学的亮点,“学习活动”的开放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后的总结扩张思路,以活动的方式感受文中精神在生活的体验,简化了“任务”的压力和束缚,这是开放性评价方式。“单元学习任务”,对比“学习活动”单元学习任务就是对本单元的检测和评价,小结知识内化成果。

高中语文有两种学习方法的基本结构:一是基于文本,整体阅读,即读和写相结合;二是放弃传统的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活动单元,既可以让学生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而且能根据活动的背景、内容和活动建议等来指导,防止“盲目活动”。

基于以上教材结构解读,结合单元编写理念感知,大单元教学教法的情感性变得尤为重要。需要在单元教学中根据每一课文进行情境创设,以情感教育的方式讲述课文,让学生能够从“身体性”“情感性”感知课文中精神的真谛。

二、意境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一)利用单元导语,创设语文真实语境

单元导语作为单元导向的主旨关键,把控整个单元的情境氛围设置,注重语境和环境的相互映照,体现“情境”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王宁教授认为,“情境”在语言学习中并不只限于外在的客观环境。“真实”是指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的场景,也就是让他们产生联想,让他们去思考。笔者将现实的情况总结为:“从思想到思考,从思考到思想,再到思考”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情境”已成为语言教学中的“语境”,既包含了客观现实的情景,又包含了学生的体验意义;二是“情境”必须具有真实性,而真实性取决于对学生的体验和对老师的指导。那么,在理解了“真实语境”的含义后,又该如何设定呢?王本华教授提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注意教材中的单元引导,这是因为这一单元引导的价值取向、单元选择的依据、单元学习的中心,都是由教科书所提供的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本文将以必修课2第5单元的单元导语作为实例来说明。

首先,本单元前言的第一段是由编者设定的情境,而高中的初学者正是青春之时,这一单元的题目就是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因此,老师可以与《青年的价值观》中的“青春的价值”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青年的体验”(根据学生的过去经历),并列出特定的角色,为他们提供指导。其次,第二节课的引言总结了各个角色的故事,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情景来选择自己最崇拜的人。再次,组织主题演讲,既要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又要通过活动情境来加深对语言的认识。最后,由青年题材向写信的转变,将疫情与现实情境结合起来,使其更加科学化。

(二)借助学习活动,做到情感教育

本文以《家乡文化生活》为例进行探讨。“家乡文化生活”是一种“现代文化参与”的学习模式,其主要目标是透过访谈、考察、查阅资料,来认识本地的真实状况、风俗习惯,以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高中一年级是他们离开家乡的第一段时间,在这个时候,了解家乡的文化,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很有好处。由于家乡文化影响广泛,教师可以从节日、名人、方言等方面选择切入点,如节日、名人、方言等。

1.自学王思斌《访谈法》。与亲人、邻居的谈话,了解一种方言,如方言俗语、方言歌谣等。

2.同学们在讲台上讲自己所知道的地方方言,可以介绍方言的发音、特点、使用范围或使用方言。

3.让同学们在课堂上选择一到两种当地语言,让他们一起学习,让他们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创作一段方言小品。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乡土文化为研究对象;了解家乡的文化;通过访谈、考察、查阅文献等手段,对能力水平进行了初步的了解;由于初学者的访谈,技术运用不纯熟,容易产生紧张情绪,所以将访谈对象设置为亲人、邻居,身体上的放松,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盲区”。从身体的层面来说,这是一个可以被肉体感知的世界,所以,面对面的采访、听方言、做自我介绍、做小品,都能让语言的文化给学生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感受,这是一种超越抽象的文字,是一种从身体到思维的深度。

运用家乡的语言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特殊的教育,这便是情感教育。

(三)把握学习提示,构建意境课堂

意境课堂的构建呈立体架构模式。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单元外采用了“人本”与“学习任务”两条线的结构,在单元内也进行了创新,包括单元导语、课文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从栏目定位来看,“学习提示”代替了原来的“课后练习”栏目。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备课中的言辞构建、讲述中的表情管理、课程内容的疏散紧密、授课过程的道具使用以及对学生心理的把控了解等几个维度。牢牢掌握“学习提示”一栏,一是让他们乐于阅读;二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结构和书写方式的提示,进行阅读思考;三是为学生提供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

以《芣苢》为例,该课的学习提示为“读古人的劳作场景,感受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那么如何构建意境呢?

1. 诗画并存的视觉感观构建。我们根据提示中第二段的描写构建一个以人物“田家妇女”为主简单的一个动画PPT,其中贯穿画面的构图色彩:“田家妇女(人物),三三五五(构图),于平原绣野(视角)、风和日丽中(色调),群歌互答(人物动态),余音袅袅(画外音),若远若近(构图疏密),忽断忽续(点线面的交织),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整个画面的意境)。”将括号中的词语在PPT中动态呈现,学生便可以勾勒画面。

2. 语言魅力的听觉感观构建。提示中说:《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那么教师在读书时候的深情和语言的速度,以话剧“三一律”形式,以肢体的魅力节奏和语言、声音的配合诵读,学生感受到的就是美好的意境。

3. 触觉感官构建。芣苢又名车前草,荒地或路旁常见,我们只需要在上课之前准备一些實物道具在课堂呈现,学生手持实物,口中念着“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便能感受到课堂的美。

4. 通过单元学习任务达成成果构建。在《芣苢》单元学习任务中其中一项是“写熟悉的劳动者”,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最后以道具为主写生一株小的芣苢,以此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诗、书、画融为一体,呈现一幅简约的绘画文学作品。

统编版语文教材为教师提供了立体维度的教学形式,在运用教材栏目中实施相应的策略,那便是对学生的尊重,课堂中以真实的、唯美的、有效的手段树立文化自信达到意境课堂。

◇责任编辑 苟有恒◇

猜你喜欢
方言意境教材
方严的方言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方言
教材精读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教材精读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