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德干,进化古生物学家,我国早期生命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
“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清贫,顶得住压力。”这是西北大学舒德干院士多年的奋斗写实。他和他的团队研究成果使得我国在古生物研究领域稳居全球第一方阵,并培养出一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队伍。
牢记初心使命,矢志立德树人
舒德干出生于湖南湘潭,成长于湖北鄂州,1970年参加工作。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扎根西部高校立德树人一线50余年,虽然已年过古稀,舒德干仍然躬身古生物学教学科研,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舒德干和张兴亮、张志飞、刘建妮等长江学者领衔的地质学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教研室共18位教师全员携手,以大课串讲的形式,用中英双语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11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线上开授“高级门类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原理”,着力对标世界一流,创新国内外科研平台融为一体的古生物领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世界一流学生。
春风桃李,蔚然成林。舒德干大力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善于发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放手、支持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他培养出多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把西北大学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学术团队锻造成结构层次合理、多学科交叉、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队伍。
弘扬科学精神,攀登世界高峰
舒德干说:“最令人陶醉的美丽当属生命的精巧和神奇,最心旷神怡的享受莫过于畅游波澜壮阔的生命长河。”
在探寻生物演化的过程中,“寒武纪大爆发”被称为进化生物学的一大悬案:大约5.4亿年以前,在地球演化史不到1%的时间里,迅速产生了90%以上的动物门类。这被达尔文视为他在1859年创立以渐变论为基调的生物进化论时的第一难题,至今仍被视为“当代自然科学十大难题之一”。1991年以来,在舒德干的带领下,西北大学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学术团队集中力量围绕这一世界科学前沿难题开展了持续研究,先后在云南澄江生物群、陕南宽川铺生物群找到了一系列真实可靠的世界级化石珍品。通过“基础动物亚界”春光虫,“原口动物亚界”仙人掌滇虫,“后口动物亚界”古囊动物、云南虫、昆明鱼、冠状皱囊虫等重要科学发现,揭示了动物三大亚界关键门类的起源和演化关系,实证了前寒武纪与寒武纪动物演化的连续性,进而首次构建了完整的早期动物树框架图。这是在达尔文提出地球生命呈“树形演化”的猜想后,首次有学者勾勒出生命大爆发时,基础动物、原口动物、后口动物三大枝系演化为齐全的“第一动物树”的基本轮廓。
除了实证研究,舒德干还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的新假说。通过化石佐证和相关研究证实,舒德干等人提出的“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已然成为科学界共识。真正被誉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发展”“100多年来关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中最重大的关键性突破”的研究,是1999年“昆明鱼”和“海口鱼”的发现。这一发现,将脊椎动物的起源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这些最古老的鱼作为所有脊椎动物的始祖,已经被收录入中、美、英、德、法等国的教科书、百科全书、科学辞典和博物馆,成为地球生命历史上的经典。
根据动物谱系树,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都是后口动物亚界大家族中的一员。40年来,舒德干和他的团队,用实证方法为回答“我们从哪里来”这一经典命题做着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出脊椎动物、头索动物、尾索动物、棘皮动物、古虫动物等后口动物亚界几乎所有门类的原始代表,实证了早期动物树中人类远祖起源演化的多个关键节点,他们发现的天下第一鱼——“昆明鱼目”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同为人类最早的“创头始祖”,一次次研究将人类对于远祖的认识向前推进。
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他们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在古生物研究领域稳居全球第一方阵。
扎根西北大地,唱响中国声音
舒德干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在良好家风的熏陶和对时代发展的体悟中,他树立起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
在他刚开始工作的時代,去国外做研究、去东部谋发展是很多人的优先选择。1988年,刚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他就被邀请赴美国做访问研究,随后又前往德国进行博士后研究。踏出国门的他更清楚地看到了国内外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差距。1990年,身在德国的他获悉了澄江化石库开始大规模开采的消息后,毅然决定回国。他说:“回国有我的用武之地,最好的研究要由中国人来做。”
他把自己发现的古老生物以“华夏”“云南”和“昆明”等字眼命名,他说:“我们要让中国符号镌刻在国际科学的丰碑上,为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曾经创造过无数优秀文明的国家增光添彩。”
舒德干及其团队先后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15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最高成就奖1项,科研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两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近年来,舒德干通过线上线下致力于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工作,他两次主持重译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并在译本中发表了《物种起源导读》和《进化论的十大猜想》,共7万余字,对进化论发展史及其核心思想进行了再评述,对生命演化的方式和特点提出了新见解。两部译本广受欢迎,先后共印刷二十余次。每年他还坚持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年均主讲科普报告30余场。他积极用新媒体传播科学知识,其线上科普视频全网播放量累计突破1000万次,对促进我国科学进化论的普及、破除神创论迷信发挥了积极作用。
舒德干教授还注重对外交流与学习,通过国家外专局“111引智基地”建设,吸引了一大批国际知名专家来西北大学进行讲学交流,同时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研究重大科学问题等一系列工作,与国际一流高校建立长期联系,培养团队成员的国际视野,提高西北大学地质学科的国际地位。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陕西省科技最高成就奖。研究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他还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归国人员”“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2023年作为“银发知播”群体代表,他还获得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表彰。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依然带领团队成员和更多新时代青年学子,坚定不移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破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终极问题,不断发出“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