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芙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经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现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元素出现在众多作品、节目中,收获了许多年轻观众好评,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目光。但是仅靠这些节目的“出圈”,不足以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很多优秀的传统艺术还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无人问津,让这些优秀文化展现其价值,走得更远更深,则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学校作为教书育人、文化传播交流的主阵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反之,“双减”教育政策下的教育新趋势向青少年们全面发展及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非遗文化”进课堂也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把薪助火。将非遗文化与中小学舞蹈教育相结合,既产生教育意义又发挥文化价值。
民间舞蹈霸王鞭又叫“打莲香”,是河南叶县人所共知、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千年时光的浸润中,叶县诞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其中极具代表的便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霸王鞭”。霸王鞭是舞者手中拿的道具,是由一根约一米长的竹子做成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两头约四分之一处有两个约十二厘米长的镂空,里面用铁丝穿着两个为一组的铜钱共三组,即共六个铜钱,因道具“霸王鞭”与楚霸王所使用的兵器“鞭”相似而得其名。
河南叶县霸王鞭的传承人董海彬先生在介绍它的起源时说道:霸王鞭起源于西楚霸王项羽。相传秦末汉初,楚国与汉国大战相争大王之位,霸王项羽与刘邦相约,先入咸阳者为王。后来,霸王项羽一路横扫千军,过关斩将,每攻破一座城池,项羽便挥鞭起舞,庆祝胜利。舞到高潮时,又命令将士们捡起地上掉落的折木,以此为鞭同他一起欢舞庆祝。这种欢庆胜利的舞蹈形式最初在军营中流传,后由军营传入民间,每逢节日、丰收或战胜自然灾害时,百姓便利用这种舞蹈形式,舞霸王鞭进行庆祝。舞者们手持霸王鞭,在唢呐、笛子等伴奏乐器中变换队形,通过手、腿等身体各部位的敲击,“鞭”出清脆的响声,表演热闹、活泼。当地居民大多都会舞霸王鞭,除了以此来庆祝各种盛大节日,营造热闹氛围外,舞鞭时,朝气蓬勃,团结一致,凝心聚力的精神也时刻影响着村民们。董寨村,是叶县霸王鞭最兴盛的地方,丰收时节,叶县董寨村的村民们常会挥杆起舞庆贺丰收,伴随舞步跃动,边上的铜钱发出清脆的响声,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村民们在劳作疲惫时舞“霸王鞭”,不仅能够缓解他们的疲惫之感,还可以强身健体。
霸王鞭的传承人一直致力于传统民俗的传承,为让霸王鞭走入年轻人的视野,不断尝试着创新,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不仅成立了一支专业的表演队,并且邀请编舞老师,为“霸王鞭”注入新元素,将霸王鞭与现代舞相融合,设计新的舞蹈动作。该表演队多次在当地民俗活动中亮相,呈现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受到了许多年轻观众的喜爱。同时为将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更是在当地仙台镇董寨村小学建立霸王鞭传承培训基地。这对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霸王鞭的传承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一条中提及: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由此可见,学校是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平台,“非遗文化”进入中小学舞蹈教育课堂,不仅“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得以落实,同时“非遗文化”也为舞蹈教学提供了非常独特的教育内容。
(一)打造传承“非遗文化”新平台。教育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非遗文化”需要具有可持续性的保护与发展,相比其他传承方法与手段,学校教育更加具有稳定性。舞蹈教育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将“非遗文化”放入本地区中小学舞蹈课堂中,正为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新平台。2011 年,河南叶县董寨村的“霸王鞭”被列入了第三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相关部门,为促进霸王鞭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弘扬这一传统文化,在该村的董寨村小学设立了专门的“霸王鞭”课程。村里的孩子们从上小学起,便开始学习“霸王鞭”的套路,一般到三年级,学生们就可以舞得有模有样了,同时董寨村小学也被叶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霸王鞭传承培训基地”称号,仙台镇也将霸王鞭的教习扩展到了镇里所有的中小学,让孩子们从小接起“传承棒”。
(二)丰富中小学舞蹈教育课堂内容。新时代的教育趋势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了教育的关注点,要求青少年们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力都不能落下。舞蹈作为一门顺应学生身心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以及能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开发智力、完善人格的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价值。但在现在多数学校仍有未开设舞蹈课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此外,当前的中小学舞蹈教育更多的是借鉴专业舞蹈教材,难以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中进行普及,而非遗文化内容丰富,且具有本土化的特点,在中小学舞蹈教育课堂中,将当地具有特色的“非遗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每个地区的非遗文化具有当地的特色,教师利用教学资源,结合当地“非遗文化”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小学舞蹈教育课堂的课堂内容,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创新,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吸取成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非遗文化”极具地域性和民族性,内容十分广泛,且具有文化内涵。通过以自身身体为载体的舞蹈艺术,来承载非遗文化,更能发挥其价值。舞蹈连接着我们的“身”与“心”,自古以来便有着治疗的功效,在舞动中,增强学生们的体魄,改变学生们的体态;此外,中小学时期也正是学生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舞蹈课堂上,舞蹈发挥其“以舞表情”“以舞达意”的功能,青少年们在载歌载舞中,释放压力,心怡神悦,茁壮成长。将中小学的舞蹈教育与当地的“非遗文化”相结合,通过舞蹈这种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引领学生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本地域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青少年从小接受到本地域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拓展提升文化自信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学校除通过思想品德课来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教育外,利用中小学舞蹈教育课堂,传播“非遗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民族认同感及文化自信,拓宽了教育途径,且增加了教育过程的趣味性。在中小学舞蹈教育课堂中,将“非遗文化”作为素材,以身体为载体,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展现“非遗文化”的活力与生机,让厚重的文化浸润学生们的身心。只有当学生们对自己的文化更加了解,才会更加热爱,进而实现民族团结与文化自信。
(一)非遗文化进课堂,理论实践相结合。为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出现了众多措施,其中“非遗文化进校园”效果显著,随着此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们对于非遗文化的热情逐渐升高。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进入课堂亲自教授,不止于让非遗文化停留在传播、鉴赏层面,更进一步走向了技艺传承的实践层面,这也让“非遗文化进校园”进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阶段。开展“霸王鞭”文化传承主题活动以及现场实践体验活动,向学生讲授其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当地文化与舞蹈的魅力,使青少年们的文化认同感有大幅度提升,校园成为非遗传承的阵地,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游戏+舞蹈,发挥主观能动性。国家艺术课堂标准中,对“创造性”的培养作出了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在各种创意、设计、表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游戏教学是创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造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把游戏融入舞蹈课堂之中,寓教于乐,既启发学生们的思维,创新舞蹈教育课堂,又能达到传承非遗文化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让学生放松自己的心情,解放自己的身体,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非遗文化“霸王鞭”的课程中,可运用接龙的游戏:教师和所有学生面向内围圆,站成一个大圈,接着由老师围绕本节课所学内容做一个八拍的霸王鞭舞蹈动作,然后要求右手边同学也做一个八拍霸王鞭舞蹈动作,其中前四拍用老师的后四拍,后四拍用自己编创的。然后以此类推,让学生进行舞蹈组合的编创,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舞动身体,达到非遗技艺的学习,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造力。同时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时也要注意:游戏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们更好地参与课堂;其次要注意合理规划时间,不能影响教学进度。
(三)利用学科综合,拓宽传承渠道。现代教育不断改革,越来越重视强调学科间的整合性。利用学科综合,以中小学舞蹈课堂为媒介,将舞蹈与体育、政治思想等各学科联系起来,发挥各学科优势,创新传承非遗文化新形式。如在“霸王鞭”的学习过程中,舞蹈课堂与音乐相结合,利用“霸王鞭”中传统的伴奏乐器进行导入,具有现代音乐审美的“非遗”乐曲,为“非遗”文化注入新活力,提高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让青少年们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学习中;舞蹈课堂与德育相结合,在国家倡导文化复兴、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巧妙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舞蹈教学相结合,将霸王鞭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潜移默化中传递给下一代,加深青少年们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科综合不仅达到了中小学舞蹈教育培养学生观察、模仿、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也发挥了所交叉学科的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人民都应传承发展的宝贵财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争相涌入,给我国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于一个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国家来说,除经济实力外,文化软实力的力量也不可轻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努力寻找让我们非遗文化重焕生机与活力的途径与方法。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我们对祖国更加了解,才会更加热爱,进而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自信。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理应从小培养青少年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