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琰
《人民公敌》是挪威著名现实主义剧作家易卜生在1882年完成的作品。这部作品曾经被多次搬上舞台,有许多较为成熟的版本。2005 年,南京大学排演的《人民公敌事件》在当时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身为现实主义剧作家的易卜生,在19 世纪的戏剧舞台上曾经引发了巨大的轰动,不仅仅是因为他卓越的天赋,还是因为他对于戏剧环境、社会以及戏剧中的人物深刻的洞察力。他把普通人物的命运上升到了悲剧的高度,在浪漫主义戏剧和现实主义戏剧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发现并提出了不少社会问题,他的作品《玩偶之家》《野鸭》《人民公敌》等作品脍炙人口,在欧洲甚至中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对于全世界的文学家,包括中国近现代的作家群体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无锡大剧院上演的由王学兵、高亚麟主演的林兆华版《人民公敌》,是由北京人艺于2014 年初排并首演的。由林兆华、韩清导演的这版基本上遵循了原著的精神,而将巨大的隐喻投射于整个舞台空间中,是78 岁的林兆华对易卜生的一次献礼。作品的呈现遵循了极简主义的美学,体现了导演和舞美的巧思,舞台的布置简要而精当——三个巨大的窗棂代表不同的房间,两个铁架与窗棂共同组成了监狱的隐喻同时又在最后一幕中充当了道具,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舞台上景深的处理相当到位,近景与远景的戏同时在进行,而远景中的戏恰好成为近景的背景与道具。这有些接近于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讲究景中景、画中画。以进行着的表演作为背景,这无疑使得舞台更加饱满而充满生气,也给了表演更大的展现空间。
《人民公敌》作为易卜生社会问题剧中的最后一部,讲述了斯多克芒医生与以市长、报馆、印刷厂老板为首的各派势力围绕小镇海滨浴场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个体与群体,先觉者与庸众的关系,成了剧作中抢眼的主题。在林兆华此版中,斯多克芒医生的心理刻画得尤为出彩。这里的斯多克芒并非仅仅如捧进圣坛的那般激进猛烈的斗士形象、如《布朗德》中的牧师一样不食人间烟火,相反地,从一开始斯多克芒的人物形象就十分饱满而可信。斯多克芒生长于小镇,后被迫离开去十分荒凉的北地度过了十几年光阴。终于在市长哥哥的帮助下返回故乡后,他过上了从来没有过的好生活。他竭力为家乡出力,提议建设了海滨浴场,并从此任浴场医官。在治疗过程中他怀疑浴场的水源受到了污染,他采样调查的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他认为这是一件功劳,并认为人们会因此赞扬他,因此他十分得意地将这件事分享给了他所认为的追求真理、自由的朋友们。事实证明,这完全是一个错误。信心满满的斯多克芒在他人错误的暗示下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却未曾想到这一事件遭到了市长的激烈反对。这显示了斯多克芒对于人性认识的不足和对社会的缺乏洞察力,也显示了他性格中天真、固执的一面。
市长的反对显然给了斯多克芒一个教训。面对重重的压力,此时的斯多克芒抱着的心态还是十分犹豫不决的,他还并不想与自己的市长哥哥作对。这显示了斯多克芒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神的特征。他不是高大全,为了正义而义无反顾的概念。他是一个被命运偶然选中,并开始纠结的普通人。但是《人民先锋报》的主编胡乱地鼓吹许诺起了作用,斯多克芒认为应当说出真话,并认为这是以哥哥为代表的委员会所犯的愚蠢错误,可他们却不愿意承认。斯多克芒对于真理的执着和人性中的天真在这里再次得到了印证。他显然还没有从前次的事件中汲取足够的教训。坚信自我正确的斯多克芒想让他们修正错误,也因此与市长决裂。然而斯多克芒背后所站的两位——报馆编辑霍夫斯达和小市民代表特斯拉克森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大多数却在压力下倒戈,使得斯多克芒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并直接导致了第三幕高潮的爆发。
斯多克芒某种意义上是易卜生自身的写照。19世纪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谎言与罪恶,作为一个热爱自由、追求真理的人,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压抑与痛苦。但是这压抑与痛苦却完全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布朗德》中牧师的悲惨结局相类似,斯多克芒的一片苦心不仅不能为人所理解,还被曲解成了利益而演出的一出戏,并被宣布为小镇的人民公敌。从一心为人民谋福利,到成为人民公敌,这无疑是一个具有极强寓言性的故事。这不由让人想起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和马克吐温的许多讽刺小说,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能够做出的事情,永远能够令人出乎意料。斯多克芒所处的困境,是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曾经遇到过的困境。真实的人生中遇到的来自后方的子弹远比来自前方的让人更疼痛。无论我们如何的热爱世界和热爱生活,生活中总有一些藏起来无法看见的暗角,这是人性,也是生活。戏的步步递进是十分清晰的,斯多克芒由不愿意与市长对抗到坚决地与市长对抗,这个过程完成得十分漂亮。可以说,斯多克芒是被许多双不同的手共同推向“人民公敌”这个位置的。戏剧的要诀在于将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而这条命运要平整得没有一丝褶皱才能令人信服——可以说《人民公敌》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斯多克芒的性格鲁莽、轻信、固执——完美地匹配了他所处在的情境从而激发了高潮:在这里,斯多克芒并不完全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但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孤独的真实的人。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成为一个英雄的。
斯多克芒在出场时对于家具的赞美与玩弄极具戏剧效果,显示了其作为一个普通人普通的追求——热爱舒适、安逸的生活,热爱家庭、热爱朋友、热爱兄弟。这可以说是斯多克芒性格中相互矛盾的一面,也正是因为如此,下文中他对于真理、公正的追求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遗憾的是,在后面的几幕演出中,对于此点细节并未再加以强化而只是粗笔作为调节剂略过。如果说,斯多克芒早期想要公开浴场的事是出于对哥哥的好胜心,朋友的鼓动,再后来是出于愤怒与屈辱,到了第四幕的斯多克芒才真正是大彻大悟而进行的对于理想与真理的捍卫。他由迷茫而清醒,由冲动而理性,这是斯多克芒作为一个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
除了斯多克芒外,小资产阶级的代表特斯拉克森以及斯多克芒的女儿佩特拉也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在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上,导演采用了“贴标签”的手法,戏剧动作的运用起到了关键作用。配合着身体语言的“稳健”“要稳健”一下子就确立了特斯拉克森这个人物的精神与典型特征,而佩特拉的爽利与嫉恶如仇的性格也如同她所着的鲜红色外套一样清晰可见。戏剧动作的运用强化了人物的性格与存在感,使之化为一个符号,并将这种典型的戏剧动作转入了期待视野,起到了很好的喜剧效果。舞台灯光的运用是该作品十分成功的地方之一。第一幕的灯光十分温馨,写实的灯光塑造可以说较为成功。值得称道的是,在第三幕中,投影与演员影子相结合的运用十分恰到好处地突出了群众与个体的这一主题,使得影子作为鲜活的演员加入戏剧的表演过程中,将人群的躁动与个体的孤独表现得十分具象,几乎可以称之为第三群演员。巨大的铁窗暗示了用流言、罪恶、欺骗编织起来的社会的牢笼。林兆华在改编的过程中为其增加了不少的中国要素,使得该作品更加本土化,更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不得不说,林兆华的戏剧似是从繁复又回归了简单。他早年所执导的《三姐妹》《樱桃园》等剧目,从结构、舞台布置上都显得更为繁复而花样百出,再观此次《人民公敌》的设计,虽有繁复之处,但总体而论,是归于朴实的。大雅归于简朴,这是否也是戏剧发展的趋向呢?令人惊喜的是,在本剧的设计中,有许多喜剧的元素,使得剧作在主题严肃的同时不必过于沉闷。林兆华似乎流露出了天生的幽默感,王学兵作为主演对于斯多克芒的把握,令人惊奇地使其充满了一种浪荡公子哥的气质——这与易卜生笔下的人物似乎存在一些出入,但却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正是斯多克芒的性格才足以支撑起整部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