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扬
木偶艺术“源于汉,兴于唐”,是中国传统曲艺瑰宝中一朵绚烂的奇葩,在中国戏剧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被史学界称为“百戏之祖”的布袋戏,发展历史已有2500多年。杂技戏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隋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用偶戏来演绎故事了。纵观傀儡发展史,最早可追溯至商代,当时主要是殉葬用的傀儡,而以殉葬品的形式出现的傀儡则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到了隋唐时代,从贵族殉葬品逐渐演变为寻常百姓家的消遣方式,也逐渐流行于寻常百姓之间。特别是到了唐朝,更明显地表现出木偶作为一种娱乐形式的价值。而盛行于宋代的各种表演形式,也经常在街头搞巡游表演。宋代木偶戏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内容也极为丰富,全国各地木偶表演团体众多,逐渐成为宋代民间日常娱乐活动的重中之重。当时的傀儡也叫窟窿,布偶。而布袋戏进入明清以后,与中国传统戏曲并驾齐驱,内容和表演形式更加深入,各地的风俗、特色都能得到充分展示,布袋戏的表演团体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有声有色。除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外,明清时期还有杖头木偶等。千百年来,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木偶争奇斗艳,各领风骚、美不胜收。福建泉州一带最先盛传杖头木偶表演艺术。泉州及周边地区早在唐末五代就已盛行杖头木偶,发展至今已有1000 年的历史,从未间断。在杖头木偶表演文字记载较多的江西、辽宁等地,明清时期是杖头木偶的主要发展时期。明清以后,绝大多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仍然沿用杖头木偶的传统戏剧形式和内容,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变化。如今漳州的布袋、杖头木偶事业可谓人才辈出,后继有人。从操弄木偶演员到制作木偶道具的人,薪火相传,热火朝天。曾在大江南北巡演过的《大名府》《武松打虎》等经典剧目,曾在二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巡演,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杖头木偶表演艺术自唐代就传至扬州,扬州也是木偶戏的发源地之一。扬州木偶发源于泰兴县一带,宋代扬州木偶声名远扬,扬州木偶戏的演出遍布乡间地头、庙宇路旁、宫中宅院。扬州木偶戏进入清朝以后,经过几代艺人的革新和创作,先后吸收了昆、徽、京等戏曲剧种的长处,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杖头人偶操纵表演风格。杖头木偶的表演要求演员要练好托举木偶的“托举功”、操纵木偶的“扦子功”和体现人物步伐特征的“台步功”这三项基本功,要把握好“稳、正、直、平”四个要素,表演时要做到动作纯熟,运用自如,既要有技巧,又要能展示出杖头木偶的雕工精细,表演得活灵活现。杖头木偶戏的传统演出剧目多移植自昆、徽、京等剧种,现代新编剧目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有新的追求,音乐配置往往根据剧目和表现形式而定,既有传统的演出剧目,也有现代的演出剧目。清代中叶,因为扬州是全国戏曲活动的中心,各地的木偶戏班社团也纷至沓来。当时,许多吟咏木偶戏的诗句出现在扬州文人的笔下。扬州木偶在表演风格上借鉴了很多京剧的程式动作,京腔基本都用到了唱腔和道白。扬州木偶更是紧跟时代发展,在建国后不断推陈出新。杖头木偶表演戏班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演出遍布全国各地,但因经济原因,演出条件简陋,演出设备单一,不过由于演出者技艺高超,大多也吸引了不少观众,成为当时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之一。1949年前,扬州有木偶戏班100多个,后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现在扬州市木偶剧院即扬州木偶研究所、泰兴县木偶剧团。在木偶制作、音乐唱腔、操纵表演、舞美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在表演上讲究细腻传神、刚柔并济,该团十分注重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如木偶独舞《天女散花》,不仅舞姿飘逸,而且千变万化,能将数十朵色彩斑斓的鲜花从天女手中撒落,令人叹为观止。扬州木偶剧团在没有迁徙到扬州之前,接连创作上演了《海防前哨》《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等传统剧和样板戏。1955年4月,木偶剧迎来了新的改革与创新,创造了一批结合现代生活的木偶剧目,此时的木偶剧因为创新、思想内容具有民族特色而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木偶剧团完美融合京剧与戏曲的大型木偶剧目《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的唱腔,成功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1981年《嫦娥奔月》在北京政协礼堂为各国使节作专场演出,获全国木偶皮影戏展演奖,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也受到艺术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剧团迁团至扬州后,活跃于20 世纪80 年代的皖、鲁、豫三省,其演出盛况不言自明。这些剧目更是久演不衰、流传至今。
人们对于木偶戏的印象是千差万别。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关于木偶剧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把木偶剧当成儿童剧,这其实是一种误读。“扬州杖头木偶”艺术名扬海内外。1984年,扬州木偶剧团的《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就远赴日本,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商业性演出,创下了连续演出52场的记录,受到了日本观众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在1990年—1995年和日本影法师剧团共同打造了大型木偶剧《三国志》I和《三国志》II。两团合作演出了六年,在日本掀起了一股三国热。其足迹遍及日本三十几个大、中小城市。2019年,杖头木偶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杖头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如今,扬州木偶剧团非常注重艺术再生产,更是接二连三地创作了《琼花仙子》、卡通木偶剧《三个和尚新传》、人偶剧《白雪公主》《葫芦娃》《森林王子》《荡寇少年》《铁道小飞虎》《哪吒闹海》等大型儿童剧目,也都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不仅在题材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创新,在灯光运用上,这些剧目都运用了3D影像多媒体这一最具现代气息的技术。此外,在传统制作的基础上,在材料的运用上,对剧中的木偶、道具等进行了大胆的改良与革新。现在的制作工艺比较精良,用泥塑、竹条,甚至钢丝来塑造和编织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和身体,还为主角木偶装配了能灵活转动的眼睛,能开口说话的嘴巴,能自主上挑、下挑的眉毛,还能随意变换脸谱,还能喷出熊熊烈火。如此创新,既方便了演员操作,又使人物形象可爱丰满,栩栩如生,巧夺天工,人与偶之间配合默契,可谓天作之合。
杖头木偶与其他表演艺术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将戏剧人物与戏剧内容以木偶的形象表现出来,木偶的形象,既能体现创作者的艺术涵养,又能表现戏剧对于人物的描写,更形象地反映人物的特点,同时也更便于戏剧内容的表现,使观者更深入地了解戏剧内容。所以,木偶的审美价值在杖头布袋戏艺术价值的表现上显得格外重要。杖头木偶的形象是通过刻画木偶形象的细节,如描绘武松的眼神、动作等,让观众直接感受到木偶的性格和特征,从而表现木偶的内在气质,体现其性格特色。由此可见,具体刻画杖头人偶形象,既是审美价值的体现,又能充分吸引观众的欣赏兴趣,可谓一举多得。由于杖头人偶在制作完成时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需要制作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每完成一个杖头人偶,就等于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木偶的每一种结构都需要制作者的百般磨炼,而要赋予杖头木偶灵魂,需要制作者极大的耐心和专业的技术,从木偶的雕刻成型到安装操纵杆都是如此。这说明杖头人偶的制作在技术上是很考究的。
目前,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杖头木偶,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方面,有一定的贡献。杖头木偶因其艺术形式的特殊和较强的专业性,在传承方面还存在较大难度,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杖头木偶也相应受到关注。杖头木偶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需要让广大市民了解并喜欢上这一艺术。可以就杖头布袋戏的推广相互交流学习,开展研讨活动;杖头木偶也可通过各种媒介宣传,扩大影响面;同时,针对杖头木偶艺术可能出现的瓶颈问题,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并结合我国自身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借鉴他国经验,在吸引国内外更多观众、充分提高杖头木偶推广范围、更有效地传承和发展等方面对该艺术进行改革。
扬州木偶戏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瑰宝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在我国乃至世界艺坛都占有得天独厚的地位。扬州杖头人偶目前内容有变,精彩依旧;偶尔的造型变换,匠心独运不变;因时而变,革故鼎新。杖头木偶的传承与发展,与后继有人的人密不可分。随着新媒体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杖头木偶传播的渠道选择更加广泛。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新媒体进行艺术宣传推广,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杖头木偶。可以利用观众比较喜欢的形式,多制作一些与杖头木偶相关的节目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术,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杖头木偶艺术。资深杖头木偶老艺术家在潜心学习杖头木偶这门艺术后,通过开展培训,使传统工艺能够根据时代的进步进行变革,为杖头木偶的传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从而向对艺术感兴趣的年轻人进行技艺传授,使他们拥有更先进的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