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婷婷
相比于图片和文字类的新闻报道,短视频新闻报道以快速、高效、直观等优势成为大量用户获取新闻消息的主要形式。5G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短视频新闻传播带来了有利的环境,使资讯类短视频媒体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沸点视频”是一点资讯公司创办的短视频平台,是媒体转型浪潮下新型信息传播方式的延续,主攻资讯类短视频,其中新闻资讯占主要部分。“沸点视频”作为短视频新闻报道平台拥有大量的用户,通过它来分析短视频媒体新闻生产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资讯类短视频新闻定义。资讯类短视频新闻是指借助短视频方式来传播的新闻内容与信息,是一种互联网发展下兴起的新型传播媒介。通过网络发布,便于网民之间互相分享;专业媒体人的加工编辑使其具有专业化;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信息提供者,促使信息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另外还有内容丰富、可以大规模批量生产等多种优势。[1]
近年来,资讯类新闻媒体逐渐转型入驻头部媒体平台,开创了短视频新闻传播的新途径。从传播形式上来看,资讯类媒体包括短视频类、图文类和综合类;从发布主体来看,资讯类媒体分为自媒体和主流媒体。资讯类自媒体包括“梨视频”、一下科技旗下的“秒拍”和一点资讯旗下的“沸点视频”等媒体。传统主流媒体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也建设了短视频平台,例如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看看新闻”、《新京报》的“我们视频”以及《楚天都市报》的“极目新闻”等官方媒体。
资讯类短视频新闻内容生产方式。资讯类短视频新闻内容生产的本质是PUGC,视频素材主要由来自全国各地的拍客,制作加工则交给媒体内部的专业人员,然后进行审核和全平台发布。
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关键基础就是信息网络,只有完善的信息网络,人们才会监控到社会各处的热点,在第一时间把新闻以短视频的方式上传到网络。所以不同的地域都有掌握拍摄和传播基础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拍客。在PUGC模式中,用户可参与新闻的制作与生产,使新闻的传播在时效性、广泛性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在专业编辑记者的培训和指导下,普通用户的新闻素养和新闻敏感度得以提升,再经过技术人员和后期人员的把关审核,最终生产出高质量新闻。[2]但是在PGC与UGC接力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主观和客观上的问题,使部分新闻报道内容失实,同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导向。
随着媒介权力的下放,“人人都有麦克风”得以实现,万物皆媒的时代使得获取新闻的来源与传播新闻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UGC内容通过网络迅速进入用户视野并得到大范围的扩散,这让读者在获取新闻消息的同时也受到了虚假新闻和网络谣言的侵扰,给真实的事件蒙上了一层虚假的面纱。作为自媒体PUGC新闻平台,“沸点视频”也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新闻伦理失范现象,引发用户和网民的热议与批判。以下列举了两例2021年沸点视频在新闻真实性方面引发争议的新闻报道。
案例一:河南民众暴雨抢酒。2021年7月22日,“沸点视频”官方微博发消息称河南郑州暴雨导致南四环附近一仓库被洪水冲毁,近两万箱酒全部被冲走,女老板跪地痛哭恳请归还。女老板的妹妹徐女士称找酒时遭到大家哄抢,拦都拦不住,姐姐赶过去跪地痛哭恳请归还。到目前为止大概找回了一千箱左右的酒,还有人没有主动归还,希望有好心人捡到能够归还,减少损失。当晚,新闻一经发布便登上了当天的微博热搜,许多官方微博账号(如《中国新闻周刊》)纷纷转发沸点视频所发布的相关微博,围绕民众抢酒事件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河南人民的讨论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各新闻资讯APP随处可见。
2021年7月25日凌晨两点,“河南共青团”官方微博发出了澄清声明,在微博中附上了现场的原本视频,对沸点视频的文字表述以及视频配音和字幕予以否定。在该视频中,有路人把洪水中捡到的白酒送还女老板,女老板对主动归还白酒的路人进行了跪地感谢。这段视频的内容和沸点视频的报道内容并不相符,转发区和评论区的网民表示沸点视频的报道存在内容失实问题,不应该在没有经过详细调查和多方采访的情况下就编辑并发布相关视频,不仅对视频各方当事人造成困扰,也因此引发了一轮围绕地域的争吵和谩骂。
2021年7月25日白天,沸点视频在“河南共青团”官方微博发布澄清后删除了存在虚假新闻争议的微博内容,但是没有正面回应网友的道歉诉求。截至2021年8月1日,根据微博话题的讨论量和阅读量走势分析,围绕暴雨抢酒事件的舆情在一周内才逐渐平息。
案例二:医生向家属索要红包。2021年10月1日,“沸点视频”报道了湖北襄阳市中心医院医生向患者家属索要红包的视频内容。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有人向医生递去红包说“给你吧,红包”,医生回复“哦,你还没给,给我”,并接过了对方递来的红包。该医院随即发布澄清声明,新闻出现反转,所谓的“红包”是患者家属交由医生保管的外请专家会诊费用,并非“索要红包”。沸点新闻由此又陷入了内容失实风波,并且有不少网民又拿出了之前河南暴雨民众抢酒的虚假报道,一时间网民对“沸点视频”的新闻报道产生了怀疑,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由于资讯类短视频新闻内容生产的本质是PUGC,拍客提供视频素材,媒体编辑进行制作加工,然后主编进行审核和全平台发布,所以当以“沸点视频”为代表的资讯类短视频媒体出现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后,也应该从这三方面去进行综合分析,不能片面地去抨击某一个过程出现了原因。只有真正厘清新闻内容生产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才会避免失责跟失实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加强有效新闻的生产与传播。
下游拍客调查核实能力不足。“沸点视频”为了迅速获取第一手优质素材并在相关平台上抢到首发机会,建立了独特的拍客体系,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都可以入驻拍客。建立“拍客体系”是不少资讯类短视频媒体获取新闻线索及来源的重要方法。例如,比较有影响力的“梨视频”和《新京报》“我们视频”都有自己的拍客体系。不可否认,全民新闻的出现让新闻的话语权开始下放,也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现场感。但是,拍客自身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存在巨大差异,在新闻视频拍摄和新闻事实核查中无法像专业媒体一样全面调查、客观思考。就如在河南暴雨民众抢酒事件中,女老板本是跪地感谢前来还酒的好心路人,而在拍客的采访下,女老板妹妹却声称找酒时遭到了大家哄抢,姐姐跪地痛哭恳请路人归还。
中游编辑制作加工脱离现场。上述河南暴雨民众“哄抢”白酒的案例,在沸点视频的报道中,不管微博文字表述还是视频后期采访配音与字幕都和现场原视频完全不符。在资讯类媒体新闻生产流程中,拍客将拍摄的视频和相关文字上传到素材库后,是由媒体内部的专业人员进行编辑的。经过编辑的第一次选择把关,把与当前热点话题有关的新闻内容送到后续的加工流程中,在这一环节中很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等,也极大可能对新闻原本内容进行“改编”。不同于专业媒体记者和编辑的分工,专业记者的稿件一般有较高完成度,编辑也不会对内容进行再次改写。下游拍客的视频逻辑不清,拍摄画面和被采访者表述出现冲突,而中游编辑又完全脱离现场,对事件的选题策划也不甚知悉,就会出现制作加工后视频内容和解说字幕、配音不符的问题,从而造成新闻内容失实。
这些新闻生产者需要的不是事实,而是能够为己所用的“新闻素材”。[3]他们利用大众的群体情绪带动话题,发布到网上引起热议来带动话题热度。虽说真相终究会被发现,但前期造成的恶劣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降低大众对媒体平台的信任。
上游主编审核把关出现缺失。近些年,失实新闻的频发表明资讯类短视频新闻媒体的内容审查尚未完全落到实处。资讯类媒体内部采取的审核原则是三审制度,加上算法和人工智能的辅助,部分假新闻经审核人员识别后可以被过滤于用户视野之外,但仍然存在许多漏网之鱼。归根结底,还是失实新闻在中下游新闻生产中已经成型,而上游主编的把关又出现了问题。
在短视频传播中,“把关人”的把关作用需要被特别关注。在上述案例的相关文字描述中,被洪水冲走遭周围民众哄抢的是名酒,然而视频能够很直观看出所谓“名酒”只不过是非常普通的酒。还有一点,视频和文字出现了两万箱酒和两万瓶酒的不同表述,显然这些错误和纰漏都是可以避免的。然而,在审查中主编却没有及时发现并且勘误,无从分辨这些失误是主观之过还是无心之失,但资讯类新闻媒体内部的把关确实存在着缺失,放任了部分新闻报道内容失实的现象。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归根到底都离不开“真实”二字,与真实性脱节,新闻就不能称之为新闻。作为媒体平台和媒体工作者必须谨记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一切新闻报道都必须如实地反映事实的客观真相。做到坚持报道真实的新闻,才能维护新闻组织队伍的形象和声誉,发挥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虚假新闻消息一旦出现,不仅会给媒体的公信力带来挑战,同时也会大大增加政府的舆情应对和处置难度。因此,无论在什么时代加强媒体的新闻真实性建设都显得尤为重要。
短视频新闻成为目前大多数用户获取新闻消息的新形式,其直观与简洁可以快速让用户了解到事件发生的缘由、经过与结果。媒体在追求新闻时效性的同时,新闻真实性貌似被忽略了,以至于出现了引发热议的虚假新闻。上述“沸点视频”的两则新闻失实案例给社会和相关人员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备受争议的同时也使其媒体平台的可信度降低。因此,结合资讯类短视频媒体的新闻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现实状况提出以下三点措施,用于减少新闻失实的报道,从而加强媒体新闻报道的可信度,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提高视频拍客准入门槛。在前期拍摄工作中,拍客需要核查到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需要注意选取的拍摄画面和采访素材提供给后期制作者的素材要保持清晰、过程完整,避免出现内容失实问题,陷入虚假新闻风波。资讯类新闻媒体除了要为拍客定期进行身份认证、归属地和标签管理,还要进行周期性的专业培训和素养考试,使公民记者更加合理合规的享受新闻自由。
加强新闻生产内容核查。一般来说,信息内容核查的主体包括人机,在虚假新闻泛滥的短视频时代,把关人应该由两者共同担任。首先是新闻报道的主题选择,在选择主题时,对于涉及时事政治、重大突发性、恶性事件或军队警队方面的相关事件,要谨慎发布甚至不发布。所以,资讯类媒体在进行新闻生产时要把握好新闻选题,更多的选择软新闻而非影响国计民生或者重大突发事件的硬新闻。其次是新闻内容的层层审查,必须贯彻三审、多审制度,既要避免主观错误又要找出客观纰漏。最后是人工智能的运用,如区块链技术。除了媒体内部工作人员和人工智能的内容核查,资讯类媒体也可以在入驻平台招募监督员,对新闻报道的主题和内容进行监督和打分,以此考核拍客的视频质量、真实程度以及社会价值。只有当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完全把关,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新闻生产全程的公开透明,并从根源上切断虚假新闻。
完善新闻法治规范。沸点视频在陷入虚假新闻风波后,仅仅是删除相关微博了事,连网友的道歉诉求都没有满足,而失实的信息已经被大规模随意转发,对事件当事人和河南人民造成了伤害。2021年10月20日,在河南暴雨民众抢酒事件争议过后的三个月后,管理部门发布了新闻转载白名单,即《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资讯类自媒体一直以来都没有一类的新闻采编权,只有二类的新闻转载权。这份名单发布以后,原则上自媒体的新闻稿件不能被各类媒体转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媒体报道虚假新闻起到一定的治理作用。法律是行为的底线,健全新闻法治对清理短视频乱象意义重大。资讯类媒体平台本身也应该制订相关的规范进行约束,让报道失范行为的责任落实到个人,这样才能使新闻生产过程更加透明,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的发生。
减少失实新闻现象的发生,需要政府部门、媒体平台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有了法律制度的加持与新闻工作者的细心和责任心,新闻的内容才会更加具备可信度。因此,广大公民和各新闻媒体需要在自己的阵地站住脚跟,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恪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刻谨记“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原则。
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快速、高效、直观成为短视频新闻媒体所追求的报道原则,许多不加证实的新闻进入大众视野从而造成新闻反转事件屡屡发生,引起人们对假新闻的深刻反省。当今时代,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新闻,由于把关环节的失责、利益的鞭策等原因,假新闻总是有其偷生的空间。虽然虚假新闻的生存周期较短,大部分假新闻都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被澄清,但是它对社会或个人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完善新闻生产的过程,才能避免虚假新闻的产生,优化网络空间环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