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融媒时代电视新闻栏目的再造

2023-09-19 04:17李正
声屏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统媒体栏目

□ 李正

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这表明一度占据信息传播龙头地位的传统媒体尽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并非功能消失殆尽从而淡出历史舞台,而应如何适应新的传播生态环境,进一步巩固舆论阵地。电视等传统媒体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等优势,但也存在传播速度慢、单向性传播、互动性不强等不足,而新媒体所具备的时效性更强、内容更贴近、语言更活泼的显著优点,正是传统媒体需要借鉴、学习的地方。

融媒时代电视新闻栏目面临的新变化

线索更广泛。以前传统媒体的新闻线索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渠道是上级宣传指令、受众报料和热线电话,而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QQ、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的信息让线索变得更及时、更直观。线索途径的改变,极大丰富了新闻报道内容的广泛性和报道的可视性。

互动更有效。“两微一端”已成为各个主流媒体的标配,新媒体矩阵的构建让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自由进行。如今传统媒体的信息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新媒体受众的报料,话题的讨论、延伸在新媒体发酵,新闻信息不再是单向性传播,留言、评论、点赞等赋予了受众自由表达观点、态度的空间。

风格更亲民。时政类的新闻已变得不再高冷,高高在上、照本宣科的风格逐渐变得接地气,突出表现就是语言更加贴近百姓,播报更加生动活泼,其中不乏调侃、幽默的话语表达,网络语言也时有运用。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报道开始具有故事性。现在不少新闻在确保内容真实的基础上,也在借鉴戏剧创作设置悬念的手法,通过埋下伏笔营造新闻情节的跌宕起伏,把讲故事作为吸引眼球的表达方式,通过新闻故事化,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融合更深度。该方面突出表现在网上网下多端发力,大小屏之间联动互通。媒体融合并非是单纯将大画面变成小画面,或者是将视频新闻转换成图文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整合与分发,对大屏新闻进行多元化的嫁接和价值的延伸。在创新电视新闻栏目与移动媒体平台之间的资源有效整合和要素的共融互通上,“央视新闻”APP就是成功的典范,《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以《新闻联播》当天播发的新闻为切入点,同时结合当天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用接地气的语态传递出主流观点;《央视快评》《国际锐评》以有风骨、敢亮剑、接地气的新语态持续引领国内外舆论场。[1]央视《新闻联播》的结束语为“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央视新闻客户端,更多移动视频请下载央视频”,从侧面也反映出《新闻联播》对新媒体的关注与重视,也意味着与受众有了互动。

电视新闻栏目在融媒时代下的突围之路

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这是互联网异军突起之后媒体争论不断的话题,引发争论的原因就在于“渠道”与“内容”都曾经是传统媒体固有的优势。然而,根据《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44亿,智能电视的激活率已经达到78%,例如江苏、广东、山东三省智能电视的激活规模均在2000万户以上。具有多功能优势的智能终端带来了视听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和内容体验的自主性,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从以前“被动观看”向“自由选择”转变,已经撼动了传统媒体垄断信息传播渠道的地位。毫不讳言,传统媒体已经不再是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渠道为王已成为历史。渠道优势消失,倘若内容再无突破,那么传统媒体也将毫无竞争力可言。那么,目前电视新闻栏目该如何实现突围?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应引起重视。

发挥传统优势,切实提升内容品质与深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事实上,受众对于传播渠道的依赖度越来越低,反而说明内容在媒介竞争中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内容生产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新闻传播中的重点和灵魂,好的内容永远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因此必须牢牢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根本,把握好时度效,从拼海量向拼质量转变,用内容优势来赢得发展优势,从而真正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感染力的全新内容生产能力。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只能解决内容生产过程中形式创新、传播创新方面的问题,但传播内容是否有思想深度、有政治高度、有人性温度,这样的问题只能由记者深入一线采访,精打细磨与深入思考提炼来解决。

注重共融互通,遵循规律一体推进融合。电视新闻栏目要在融媒时代依然维持自己的传媒地位,就应同时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既要以真实性为生命,以报道和评论具有特定价值的事实为己任,以新闻产品价值的实现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当然,电视新闻栏目更应注重研究新兴媒体的特殊优势和规律,如数字化律、方便使用律、适应个性律、包容融合律和全天候互动律等,从年轻受众的关注点入手,用互联网思维做新闻,用年轻态的表达方式呈现主题,利用媒体融合联动,将主流价值观真正广泛传递到受众心里,发挥出自身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作用,从而与新媒体平台真正形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全媒体宣传体系。

综上,电视新闻栏目应立足于“主流媒体、主动作为、移动优先、融合传播”的总体思路,积极发挥主流媒体“全”“深”的定位与优势,与新媒体的“快”“新”形成有效错位,坚持内容为王,不断创新表达手段和表达方式,主动适应融媒体传播的舆论生态环境,力求在新的舆论场牢牢把握住自己的话语权。

时政类、民生类电视新闻栏目的再造路径

新媒体时代存在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意味着谁能提供更多更有效的真实信息,谁就越具备强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因此,应以时政资讯和深度观察体现主流价值,突出媒体的及时性、权威性、全面性,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改进政务报道。时政报道应根据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进一步缩减当地领导的报道量,当地领导出席的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以及报道的时长。央视《新闻联播》的编排愈加显得灵活,总是把重要新闻置于节目的前段,而不再将重要人物的新闻置于前段,很具示范引领意义。对领导活动、重要会议报道,突出针对性、信息量,避免言之无物的大话、空话、套话;不照搬报纸文稿,对一般性的时政宣传稿件,以新闻价值要素为标准,通过优化表达形式,实现时政信息集约化播报。

二是实施“头条工程”。头条报道体现的是一个媒体、一档栏目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敏感性,对当时、当地新闻价值的选择性,对收看人群的舆论引导性。[2]从话语权构建角度来看,头条报道一般来讲具有题材的重要性、报道的立体性和手段的丰富性,实则反映的是一个媒体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正因为头条报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把头条策划、主题报道当作工程来抓,在报道的高度与深度上下功夫。一、紧贴本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前瞻性聚焦、阶段性回顾、持续性追踪,始终保持报道热度,作为重点主题来持续跟进;二、聚焦当前重点热点,以专题报道、访谈报道、新闻调查、新闻述评等形式体现党媒的政治性和敏感度,展现报道的深度与厚度;三、结合先进典型、鲜活经验来开展针对性选题,以小切口来反映大主题。

三是增加言论评论。言论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时政类新闻栏目起着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因而要突出思想性,有针对性地建立一支由记者和编辑组成的评论员、观察员队伍,以编后话、记者感言、记者调查、新闻评论、新闻解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言论和评论的影响力。

四是加强现场报道。要加强现场报道,就要深化“走转改”,进一步增强“四力”,突出新闻的现场感,主持人或记者以现场出镜的形式,在现场抓取与主题呼应的细节,把新闻事实表现得有根有据、可靠可信,让“事实”本身来传达信息,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民生类电视新闻栏目。民生类电视新闻栏目的架构及形态可塑性强、受限条件少,也极易创新出彩。笔者认为,这类栏目在遵循“贴近性、互动性、参与性和易于移动互联网传播性”的基础上,要突出现场感、服务性、互动性、故事性。笔者所在的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在民生新闻栏目《平湖视线》上始终秉承“您身边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的宗旨,围绕老百姓的“身边事、麻烦事、关心事”,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新闻定位,曾获“重庆市十佳新闻栏目”。每天时长25分钟的《平湖视线》栏目采用的是“现场+N+1+互动”的节目架构,由此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资讯矩阵,并与本地的时政新闻栏目形成了有效的错位与互补。

“现场”就是新闻的第一现场。栏目以涉及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重要执法行动、涉及民生的重大政策、允许报道的突发事件、重大活动为主要选题内容,采取“Vlog+新闻”的体验式报道、行进式报道等形式。对同一事件,可以采用矩阵式新闻报道,从多角度、多形式进行新闻的报道和解读。同时,对外征集市民投稿,播发他们用手机或摄像机拍摄的新鲜事、突发事、好玩事。

“N”是指多条实用资讯,多是服务性和信息类的资讯,主要是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领域。对一般新闻以简讯形式播发,不播发会议新闻、不报道领导活动。

“1”是指一个专栏。目前《平湖视线》栏目已形成7个专栏,每天推出1个专栏,时长一般为5分钟。这7个专栏分别为开展舆论监督的《新闻眼》、讲述“暖新闻”的《百姓故事》,释疑解惑或化解矛盾的《有事大家帮》,热点话题街头海采的《有啥说啥》,主题为“多谢四方众乡亲 服务群众在基层”的《媒体公益行动》,记者采用方言全现场打探、全过程介绍的《打望万州》,以推进工作改进、解决问题为目的《融媒问政》。

“互动”就是将新媒体平台内容反向输出至传统大屏,实现电视大屏与手机小屏的双屏并轨、相互引流。每期选取“看万州”APP“橘视频”频道中3—5个新闻现场、奇闻趣事、美景美物、人文风情等方面的短视频,主持人以边看边聊的形式进行“评”与“说”,拓展“橘视频”短短几十秒所传递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对“橘视频”板块的二维码链接进行推送,引导受众参与“橘视频”小屏的话题讨论、活动报名、投票评选或者视频征集等。

一档民生类电视新闻栏目除了有鲜明的新闻定位、丰富的资讯矩阵之外,还应有贴心的民生服务和创新的表达方式。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民生类电视新闻栏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是选题坚持贴近性,内容要以民为本,多关注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如就业、教育、社会福利、医疗等领域,从民生角度解读政策,多侧面、多角度报道民众普遍关注的事件,多渠道、多形式提供民生信息服务。

二是将“硬”新闻进行“软”报道。改变以往沿袭时政新闻的报道模式,采取平民视角,用平民化的语言来解读和报道。

三是将题材用足用活,把新闻做深做透。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线索或关联性信息,对于事件类报道,既要关注起因和结果,更要注重其演变或冲突的过程;多做连续报道,跟踪了解或已报道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以口播、电话采访和现场采访等形式更新报道、反馈结果,让静态的新闻动态化;通过与观众的后续互动将话题类报道做深、做大。

四是加强运用讲故事的方法。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报道新闻,可以让百姓自己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要善于从新闻事件中找到切入点,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说深说透彻,用摆龙门阵的方式展现新闻事实。

五是增强新闻的现场感。要善于运用手中的摄像机镜头和话筒来记录现场,通过生动真实的镜头语言和被采访对象朴实感人的百姓语言,加大同期声的运用,注重捕捉现场细节,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六是调动各种表现元素,创新表现形式。充分调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积极采用画面、解说词、音乐、同期声、动画、图标、音效、特技等新媒体的表现形式,组合成千姿百态的叙述方法。

七是创新编辑手法,加强信息整合能力。多用生活化语言,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来编辑;做好稿件的尾评,避免空洞说教,要寓庄于谐、点到为止;做好稿件前后的语言串联。

八是改变主持方式,增强亲和力。外景主持在新闻现场应边走边报,以“走起来”的方式把观众领入新闻现场,帮助观众在现场搜集信息;演播室主持应使讲述方式口语化,以讲故事的口吻说新闻。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传统媒体栏目
关于栏目的要求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栏目主持人语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