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 林秋芳
【摘要】 目的 探究风寒型面瘫采取合谷穴隔姜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南平市人民医院诊治的78例风寒型面瘫患者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针刺电针红外线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合谷穴隔姜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高于对照组的82.05%(P<0.05);治疗后,研究组面神经肌电图潜伏期短于对照组,波幅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2周后,研究组SFG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IL-6、TNF-α、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风寒型面瘫采取合谷穴隔姜灸治疗可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及面部对称性,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疗效可靠。
【关键词】 风寒型面瘫;合谷穴;隔姜灸;臨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04-0114-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4.037
面瘫是由感染性病变、自身免疫反应、代谢障碍等多种原因引发的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口、眼向一侧歪斜[1],当微笑或露出牙齿时,面部歪斜情况会更加严重,并且由于患侧口唇无法闭合,进食时通常有口水从该侧流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及社交。临床可通过营养神经及消炎等手段来促进局部炎症消退,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但效果并不理想。中医理论中,面瘫被称为“口僻”,风寒型面瘫属于畏寒症状,患者劳作过度损伤正气,风寒趁虚而入,面部气血阻滞,经筋失养而引发相关症状。针灸作为重要的中医治疗方法,可通经活络,降低炎症反应,因此常被用于面瘫治疗中[2]。但临床实践发现,单一的针刺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分析了合谷穴隔姜灸联合针刺用于风寒型面瘫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南平市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诊治的78例风寒型面瘫患者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7.15±5.67)岁;研究组男19例,女20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7.22±5.73)岁。纳入标准:(1)患者在发病前存在受凉、吹风史;(2)符合西医面瘫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型;(3)单侧患病且时间不超过1周;(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因脑血管疾病、创伤、手术等引发的面瘫;(2)认知障碍,无法配合完成研究;(3)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者;(4)未坚持完成治疗患者。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刺电针红外线治疗,取健侧合谷,患侧取阳白、四白、颊车、地仓、下关、晴明、承浆、列缺、阿是等穴位,对选取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选用0.30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针刺该穴位,得气后与电针仪相连,给予适宜强度刺激,留针半小时[3]。对患者患侧面部、耳后采用红外线及拔罐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合谷穴隔姜灸治疗,将鲜生姜切成0.5 cm的薄片,用针在其中心刺孔,上置直径0.8 cm、高1.0 cm的艾柱,放于合谷穴。点燃艾柱后在合谷穴皮肤涂抹万花油防止灼伤,若患者反映存在灼痛感,上提姜片或加小薄姜片,直到皮肤全部潮红为止[4]。注意及时更换艾柱,每次3壮。2组均持续治疗2周,治疗期间叮嘱患者注意保暖、避风寒,多休息,保持心情舒畅。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采用H-B面神经功能评级判定疗效,所有区域面肌功能恢复正常为痊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面肌功能恢复至H-B分级轻度功能障碍为显效;面瘫症状轻度改善,面肌功能恢复至中度功能障碍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2)面神经肌电图。利用高速肌电诱发电位仪对患者面神经进行刺激,记录治疗前后动作电位潜伏期及波幅等指标。(3)面部情况。应用Sunnybrook面瘫评定系统(SFGS)评价治疗前后患者面部情况,对眼、颊、口等部位进行静态、动态及联动评分,三者之和为最终得分,分值范围为0~100分,得分与患者面部状况成正比。(4)炎症因子。统计治疗前后2组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抽取患者5 mL空腹静脉血并分离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2.2 面神经肌电图 2组治疗前潜伏期、波幅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潜伏期更低,波幅更高(P<0.05),见表2。
2.3 面部情况 2组治疗前SFG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1周、2周后,研究组SFG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3。
2.4 炎症因子 2组治疗前IL-6、TNF-α、CR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面神经是第7对脑神经,分布在面部各个部位,其为以运动神经为主的混合神经,受颅内中枢神经控制,可支配面部肌肉运动。面神经通路较长,其任何一部分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都会导致面神经麻痹,引发面瘫。临床将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前者通常程度较轻,继发于脑卒中、脑部肿瘤等脑部疾病,但恢复速度较快;后者程度较重,属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难度大,恢复速度较慢[5]。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虽然患侧面部随意动作丧失,但仍可完成哭、笑等表情;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无法完成皱眉、闭眼等动作,同时伴随面部表情丧失,部分患者还会出现Bell现象[6]。多数面瘫患者经及时、规范的治疗可恢复健康,但发病期间患者的日常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且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面肌痉挛、无力等后遗症,因此一旦出现单侧闭眼、皱眉无力等应积极就医。临床用于治疗面瘫的药物较多,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等,西药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起效慢,且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风险[7]。
在中医理论中,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当风邪侵袭面部,则会导致经气阻滞,筋肌纵缓慢不收,引发风寒型面瘫[8],故治疗应以扶正祛邪、助阳散寒为主要原则。针灸是中医特有的疾病治疗手段,为一种内病外治术,包括针法和灸法,前者是指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将毫针依照一定角度刺入特定部位产生刺激达到治疗目的,人体共有361个可针刺的穴位[9];后者利用提前制备好的灸炷、灸草在相关穴位上灼烧,利用热刺激来治疗疾病,艾草是最常用的药物。中医可通过找出关键病因,辨别性质后进行针对性针灸治疗,进而确保阴阳恢复平衡,调和脏腑功能。针灸有较多优点,首先其适应证广泛,内科、外科、妇科等多种疾病都可通过针灸预防和治疗。其次,针灸操作简单,医疗费用低,性价比高。最后,针灸有较为迅速且显著的临床效果,其能提高患者抗病能力,同时副作用较少,安全性高。但临床实践表明,单纯针灸治疗面瘫周期较长,为强化治疗效果,可结合其他手段以达到缩短病症持续时间的目的[10]。合谷穴也被称为虎口,属于阳明大肠经,为经络远端取穴。合有汇聚的意思,谷为两山之间存在的空隙,合谷是指大肠经气血汇聚之处。该穴位处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有较大的肌肉间隙,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可在该处汇聚并形成强大水湿云气场,这也是合谷得名由来。对该穴位施治有助于推动气血运动,从而治疗身热、头痛、口眼歪斜等症状。合谷配合颊车、迎香等穴位,可通经活络,疏风解表,治疗面瘫。隔姜灸以治疗虚寒为主,或是治疗风寒外侵疾病的有效方式,其在传统文献中多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由于其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是临床最为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隔姜灸能发挥生姜与艾灸的协同作用,更好地达到扶正祛邪、温通经脉效果,进而调和面部气血,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此外,与传统针灸法相比,隔姜灸能改变多数临床医师只针不灸的弊端,保留针灸的治疗特色,加强祛风活血通络效果,从而更好地改善病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合谷穴隔姜灸治疗风寒型面瘫效果理想。在孟鹏[11]的研究中,接受隔姜灸配合电针治疗的治疗组治疗有效率高于接受电针治疗的对照组,与本文结果相同。另外,本文治疗后研究组SFG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合谷穴隔姜灸治疗风寒型面瘫可改善患者面部状况。
面神经肌电图可用于测定面神经兴奋阈值、传导速度及复合肌肉的动作定位等,帮助临床评估面瘫患者预后。如果患侧肌电图显示诱发动作电位波幅在健侧的30%以上,表示面神经损伤较轻,可尽快恢复;如果患侧波幅低于健侧的30%,提示损伤较重,需要较长恢复周期。炎癥因子有助于临床了解患者炎症发生程度及组织损伤情况,TNF-α属于炎症发生过程中出现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炎性介质,其能改变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还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调节组织代谢活性的同时促使其他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IL-6属于炎症反应的促发剂,其会诱导B细胞分化并产生抗体,还能促使T细胞的增殖、分化;在机体组织受损或发生感染时,CRP水平会急剧上升来发挥天然免疫作用,其在激活补体的同时能强化吞噬细胞吞噬作用,抵御病原体入侵,尽快清除机体损伤、坏死细胞。对上述因子进行检测,有助于了解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从而评估患者预后[12]。本次研究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面神经肌电图水平更优,且炎性因子水平更低(P<0.05),提示合谷穴隔姜灸能提升患者预后,促使面部状况改善。
综上所述,风寒型面瘫患者采用合谷穴隔姜灸可改善面神经功能,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促使面部状况恢复正常,并且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喻建兵,彭勋超,王春.穴位透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3):33-35.
[2] 肖丽丽,付中应,吴清明,等.梅花针结合针灸分期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8,24(19):73-74,80.
[3] 刘双岭,赵玮滢. 通窍活血针法治疗风寒型Bell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8):127-129.
[4] 张胜.针刺配合灸翳风穴联合强的松治疗风寒型面瘫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7):144-147.
[5] 陈炽祥,秦彩霞,吴伟凡,等.“引气归元”针法结合隔姜灸治疗风寒型面瘫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2):116-117.
[6] 何可旺,陈翼,吴清明.针刺配合小续命汤加减治疗急性期风寒型面瘫25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4):89-90.
[7] 刘美荣,李梦丝.竖横针刺法治疗风寒型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8,36(4):188-190.
[8] 梁瑞丽,王丽娜,祝自江.中药热敷灸结合针刺治疗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9):136-137.
[9] 曹莲瑛,张伟,冷锋强,等.中药熏蒸配合电针治疗风寒型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8):919-923.
[10] 李芸,赖华平,陈娟.针刺治疗联合中医护理干预对风寒型面瘫患者的影响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30):170-172.
[11] 孟鹏.隔姜灸配合电针治疗风寒型面瘫42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1):66-67.
[12] 吴龙海,高鹏.针刺面部配合灸翳风穴对风寒型面瘫的临床效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2):90-92.
(收稿日期:202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