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峰
(沈阳音乐学院 钢琴系,辽宁 沈阳 110818)
肖邦全名为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由于其为波兰钢琴家、作曲家,因而其作品多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大部分作品均为钢琴曲,基于其作品特点与内容,故被称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我们在分析、学习其作品时,不仅可以学习到创作技巧与方法,同时也能够透过其创作作品了解到其想要呈现的情感与内容,对音乐创作与音乐发展提供有力支持。49号作品《f小调幻想曲》作为肖邦的重要代表作,直观体现了新颖的音乐结构与形式,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并呈现出了触动人心的戏剧性特点。
从《f小调幻想曲》名称来看,其主要采取了“幻想曲”的形式,该种形式开始兴起于16世纪的意大利,其主要是指作曲家很少遵循传统作品创作曲式与结构,主要发挥自身想象力而所形成的固定结构形式。在17世纪上半叶,“幻想曲”这一结构形式与“利切卡尔”、“随想曲”等风格越来越近,但是仍然尚未具有特定的形式,通常作曲家会以音型式的织体开始,并随着织体形式变化而不断变化。自19世纪起,“幻想曲”已经能够以独立的作品形式呈现出来,基于“幻想曲”具有不受限制、相对自由的特征,因而作曲家在采用该种形式创作过程中会有更大的自由创作空间。
从《f小调幻想曲》创作时间来看,其被创作于1840年~1841年之间,肖邦由于受到国家动荡的影响,在1830年11月2日携带着有故乡泥土的银杯离开了祖国,来到了法国巴黎,虽然此时肖邦处于异国他乡,但是由于其在儿童时期受到了父亲爱国精神的影响,因此其在度过“政治流亡者”生活的同时,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这也是使得《f小调幻想曲》拥有浓厚民族性与鲜明史诗性特点的主要原因[1]。在19世纪巴黎革命活动时,肖邦总在思考如何通过音乐来记录战争,因而《f小调幻想曲》中更真实的流露出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基于爱国思想的作用与当时国难背景的影响,一个爱国“音乐诗人”、“思考型”音乐家在自己的乐谱中更多的体现出了民族责任感与民族忧虑感,为了纪念自己对国家与国土的情感,肖邦选择了幻想曲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从《f小调幻想曲》内容来看,乐曲开始于相对沉重的步伐,从中我们仿佛能够感知到一支悼念英雄的送葬队伍,乐曲所演奏的氛围中空气更为凝重。基于对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不仅体现出对某位爱国英雄的纪念、对众多抛头颅洒热血先烈与伙伴的怀念,更体现出肖邦对在国难当头时的悲痛、对自由的渴望、对镇压和压迫的反抗。
由于肖邦《f小调幻想曲》具有更新颖的创作结构,其所呈现出的曲式结构众说纷纭。于润洋先生编撰的《悲情肖邦》一书,细致地归纳了学术界对肖邦《f小调幻想曲》曲式结构的分析。第一,从音乐曲式结构划分原则来说,由于《f小调幻想曲》缺乏统一性与完整性,结构并不十分完整,整体上较为随意,因而无法归于任何曲式结构中;第二,《f小调幻想曲》虽然在曲式结构上属于组合形式,但是其具有自由与松散的特点;第三,虽然《f小调幻想曲》脱离了常规与常见的曲式结构原则,但是其作为叙事部分组合,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第四,整体上呈现出ABA三部性曲式结构;第五,在自由使用不同曲式结构过程中应用了回旋曲式;第六,在《f小调幻想曲》中也体现出奏鸣曲快板,其具有变化性与自由性;第七,回旋奏鸣曲式与奏鸣曲快板的合理融合;第八,属于混合交叉曲式。
我们认同肖邦《f小调幻想曲》的曲式结构为混合交叉曲式,该种混合交叉曲式即为回旋曲因素与奏鸣曲快板因素的曲式交叉。从《f小调幻想曲》整体来看,其包含着最基础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等基本模式,因而其具有奏鸣曲的特点。
《f小调幻想曲》曲式结构分析图:
基于上述图标可以看出《f小调幻想曲》曲式结构中,不同结构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且肖邦是一位不受传统束缚、高度独立的作曲家,在《f小调幻想曲》这一作品中体现出了回旋曲因素与奏鸣曲快板因素的高度完整与统一,从该作品的曲式结构上我们也能够发现肖邦极高的艺术造诣。
虽然从《f小调幻想曲》作品形式上与其命名上应该属于幻想曲,但是幻想曲中应该具有即兴自由特点,然而对《f小调幻想曲》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其并不具有即兴自由特点,因而在《f小调幻想曲》体裁分析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从《f小调幻想曲》音乐形式与音乐内容来看,其是戏剧性、史诗性的,但是从曲式结构分析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f小调幻想曲》具有内容曲调复杂、规模大等特点。肖邦在创作该首作品时虽然处于国难阶段,且其在作品中呈现出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但是该首曲目并不是以特定的某一故事与事件作为叙事性乐曲的背景,而是在作者本身处于情感复杂状态下,通过幻想与想象所创作出的乐曲。在整个《f小调幻想曲》作品中我们既能够感受到作者的郁闷、悲伤、焦虑、愤怒等情绪,同时在作者利用幻想创作出该乐曲的过程中,使得该乐曲中也包含了对光明的憧憬、对抗争的想象[2]。舒曼在评价《f小调幻想曲》作品中曾经说到,《f小调幻想曲》作品“绝不是快乐的形象”,但是基于其内容与创作情感,可以证实其包含着标题性的幻想曲内容,在突出题目形象的基础上,学术界尚未清晰了解到肖邦借助作品标题到底想要揭示何种构思,由于肖邦作曲家尚未留下相关资料,对我们分析《f小调幻想曲》造成了较大的阻碍。但是我们从本首作品创作时间、背景能够窥探出其具有英雄史诗般感觉,在激昂、抒情、愤慨、温柔等感情与形象相互交替中,完整的呈现了该作品。虽然该首作品规模较大,以幻想作为创作主要方式,但是该首作品仍然具有较强的音乐逻辑规律。从体裁角度上思考,作品情绪跌宕、音乐内涵丰富、主题线索明确且反复出现可以作为标题构思。
《f小调幻想曲》从史诗性的引子开始,具有气势磅礴、行曲速度较慢、严峻肃穆的特点。该段引子包含42小节,从内容上可以将其分成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共包含1~20小节。
曲首所标明的速度为进行曲速度,因此其在创作出肃穆、庄严葬礼队伍气氛的基础上应呈现出军队的步伐感,最初演奏速度不能过慢,同时,要想保证音乐能够呈现出乐曲线条,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并不能受到手指跳跃琴键与小节中休止符的影响,此时需体现出演奏“形断而神不断”的特点,基于引子部分所包含的情感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子部分中的前20小节被放置在双方对话中,其中一方为前两小节,整体呈现出了阴沉沉的特点,在演奏低音声部时,使用四度音程进行,另一方情感上较为抒情,与前引子相比应答更为丰富,在该段内容中则应从旋律上重复进行扩展[3]。与前小节相比,其力度也有所增加,进行到引子中10小节、11小节时,需要实现由f小调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过度,此时会出现力量减弱情况,在该种状态下,力量回到了出发点,因此从引子中第11小节处开始,我们似乎能够听到作品的二次启动。在第11小节后,通过增加左手八度来增强低音声部,与最初3,4小节相同,引子中的实质性变化是从第16小节开始的,此时其同音逐渐增强,最终达到引子第一部分感情高潮。
第二个主题其共包含21~42小节。
与前20小节引子相比,从第21小节开始,该段情绪较为乐观,其音色明亮程度也明显有所提升。与右手的音符相比,左手节奏更加规整,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出肖邦使用了模进手法。自29小节到36小节,其有着一模一样的重复。演奏者要想从该阶段真实展露出作者情感,就需要在重复段落使用不同的演奏力度,建议在演奏前一段落时使用由强到弱的力度进行,而在后一段落则使用由弱到强的音量进行。演奏到引子结尾部位37小节~42小节时,出现了四度音动机,此时与引子开头呈现出相互呼应的情况。
从《f小调幻想曲》作品情感上与内容变化上,第43小节~67小节属于引子与呈示部连接处,在该连接部中,使用了二二拍子,开始过程中需使用左手弹奏分解和弦,保持较长的时值制造出内敛含蓄的效果。从第52小节~53小节时,使用八度下行演奏。之后在不断转调中进行,不停的转调更好的展示出《f小调幻想曲》浪漫主义色彩。
完成连接部内容演奏后进入呈现部中,该部分与引子相同也被分成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为第68小节~76小节,在这一结构中,既存在着不安、激动地主题形象,同时也充满了热情,演奏者在该阶段会进行右手切分节奏,此时会让人们产生矛盾、忧郁以及不安的情绪,而左右会以低音三连音的形式进行,在演奏者能够良好使用手臂力量时,则可以使整个演奏更为流畅,在左右手不断呈现线条式推进过程中达到呈现部第二主题中。
第二主题形象自第77小节~84小节,这一阶段包含着向未来憧憬、明快的音乐情感,与以往所呈现出的主题形象不同,此时带给我们温柔、明朗的主题形象[4]。开始演奏时,应以mp力度开始,在第79小节到第80小节展示出力度高潮,在这一阶段应做好手臂与手指力度控制工作,并在控制基础上将手臂力量传至手指,进而从第二主题中较为理想的呈现出乐曲在高低音处的音乐变化。从第80小节开始,弹奏力度应逐渐减小。为了让肖邦式的浪漫主义感情色彩可以得到更好的展现,一句中可以包含四小节,在每句演奏到高音旋律高潮时,能够适当增加激动情绪,以相对快的速度完成演奏。温柔妩媚、明朗的主题形象在整首《f小调幻想曲》中共出现了三次,此次开始时采用了ьA大调,整体上更具有阳光、诚恳的感情色彩。
从第85小节开始为主部与副部的连接处,这里每四小节为一句,主部与副部的连接处包含两句,第一句为85小节到88小节,第二句为89小节到92小节,这几小节不仅具有音域跨度大的特点,同时也有力度变化大、演奏者情绪变化大的特点。随后进入副部主题(93-142小节),这一段主要被分成三个片段,其中第一个片段为93~108小节,整体呈现出凯旋与宏伟的主题形象,其中一个音调分为两个小节,在演奏时左手应进行三连音的分解和弦,右手则应控制演奏力度,在一乐句中包含四个小节,其中前两个小节为f,后两个小节为p,对比情绪更为明显,直观展示出了肖邦本身的悲壮情绪。第二个片段为109~126小节,此阶段情绪与前阶段呈现出较大的反差,这一阶段情绪主要为不安定、激烈。在演奏这一副部主题时,在节奏与音色上应多加控制,通过借助手臂力量带动手腕力量来演奏反向八度,在柱式和弦推动下,进入副部主题第三个片段127~142小节,第三个片段与进行曲主题十分类似,因而更加辉煌,从中渗透出更为坚定、豪迈的英雄气概,使得人们能够看到更多希望。此阶段演奏中右手应保持旋律的突出性,左手采用八度伴奏音型。
《f小调幻想曲》展开部分主要包含连接处(143~154小节)、主部(155~199小节)、新主题(199小节~222小节)、连接部(223~235小节)、主部(235~244小节)、连接部(252~)、副部(260~)以及乐曲结尾部(320~332小节)。
在副部与展开部之间的连接部,左手应采用柱式和弦,右手则应使用三连音分解和弦,整体来看,该阶段具有表演内容呈现波浪性、均匀的特点,其能够展示出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情感,在整个《f小调幻想曲》中该阶段旋律出现了三次,此次力度处于中强的位置,在后期310~319小节时,肖邦使用到了SFFF力度,在三次相同旋律中力度最强[5]。进入主部(155~199小节)后,与呈示部主部内容相同,但是调性发生了变化,此时转为了c小调,在力度上略弱于呈示部主部演奏力度,但是在演奏速度上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一阶段旋律线条更为清晰。随后进入新主题(199小节~222小节),该段落以圣咏和声作为了演奏背景,新主题形象则为庄严宣叙调风格,且具有一定的史诗性特点,该新主题呈现出良好的衔接与连贯作用,推动了作品整体向前发展。经过再一个连接部进入了再现部,从235小节起重复了呈示部内容,此时与展开部的主部相类似,均在与呈示部内容相同的基础上更改了相应的调性,但是展开部的再现部乐谱力度也有所更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感情内容。经过最后一个连接部,《f小调幻想曲》进入了最后的结尾部,从第321小节开始,《f小调幻想曲》呈现了呼唤、柔绵、疑问的音乐,此时体现出了幻想曲的幻想特点,只有当演奏者拥有更强的心理准备与想象力时,其才能够完整的呈现出该作品。基于对前面小节的发展与重复,作品展示出肖邦一直被悲痛、忧虑萦绕的灵魂得到了最终的安静。
肖邦《f小调幻想曲》Op.49的演奏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写作手法庞大,又是复调音乐,从整体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乐曲所包含的段落相对较多,虽然其中存在着一些重复的段落,但是对于演奏者而言,其要想提高演奏顺利程度,仔细的读谱必不可少,细到任何一个节奏型、小连线都要演奏得到位,保证在演奏过程中能做到细致正确;二是由于《f小调幻想曲》规模相对较大,整体演奏时长在十分钟以上,写作音型复杂多变,因此对演奏者记忆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其在前期练习、记忆乐谱以及背诵不同阶段乐谱过程中时存在的问题,会给演奏工作带来较大阻碍;三是演奏力度变化大,虽然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其在学习与练习过程中能够拥有控制自身力量的能力,大部分演奏人员都可以更好的控制手臂力量以及手指力量,并决定手臂力量如何传至手指,但是基于前文对《f小调幻想曲》不同乐句的分析,发现即便是旋律相同的乐句,其演奏力量也会发生变化,且在同一乐句中,不同小节力度变化较大,此时对演奏着力度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出现力度记混或力度使用错误的情况,其后期演奏会被打乱,此时演奏效果无法达到最佳状态;四是演奏情感,虽然在学术界对《f小调幻想曲》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加清楚《f小调幻想曲》创作背景,不同结构所呈现出的不同内容,但是由于演奏者与肖邦所处时代差异较大,其演奏心情与肖邦最初创作心情相差也较大,演奏力度与演奏速度是具体的指标,而演奏情感作为一个抽象指标具有控制难度高的特点。当演奏者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时,其往往只能够熟练地完成演奏,无法通过自身真实的演奏呈现出肖邦创作情感,在该种状态下只能够成为熟练地演奏人员,而尚未成为有文化水准与演奏情感的艺术家。除此以外,基于《f小调幻想曲》不同乐句以及结构应呈现出的情感来看,在演奏过程中应时刻变化自己的演奏情感,但是基于演奏者演奏环境、个人心理素质等差异,使得演奏者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难以出现时刻变化自身演奏情感的情况,影响着《f小调幻想曲》的顺利演奏。
与其他幻想曲相比,肖邦《f小调幻想曲》具有更为特殊的曲式结构,在前文分析中笔者更认同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混合式曲式结构,从该种曲式结构上来看,《f小调幻想曲》由回旋曲与奏鸣曲两种因素所混合起来的,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还是在情感上与深刻性上,都体现出了肖邦极高的艺术造诣,因而《f小调幻想曲》也被美国詹姆斯.胡内克称为“肖邦在艺术上登峰造极之作。”虽然肖邦在这一作品中并没有展示出过度的狂热,但是却呈现出与其他作品不同的严整、悦耳、精神、材料。由此可见,要想更好的展示出肖邦的《f小调幻想曲》,在演奏前期并不能单纯从演奏内容、演奏技巧、演奏手法、演奏情感等单方面进行分析,而是应该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音乐形象处理。
一方面,演奏人员在练习过程中,首先需要清晰的了解到演奏背景,从演奏背景出发,掌握《f小调幻想曲》整体演奏情感,在后期细化不同结构演奏情感过程中,保证整体演奏情感不会出现偏离肖邦最初创作情感的问题。[6]另一方面,从整体上处理《f小调幻想曲》音乐形象时,应明确作品的戏剧性、史诗性、庄严性等情感。并通过控制手臂力量、手指力量、平衡手指力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结构对演奏者情感上、演奏连贯性以及演奏速度上所提出的要求,科学协调左右与右手,使得自己所处理的音乐形象能够与肖邦这一创作者产生共鸣。虽然《f小调幻想曲》幻想特点并不十分明显,但是其内容上仍然存在着对未来的向往,情感上存在着积极向上的情感,此时演奏人员就应该将自己代入肖邦的想象之中,进而更好的利用感情浓烈、自由洒脱、浮想联翩的音乐载体,将温柔与浓烈的情感交织在整首音乐作品中。
插部是肖邦《f小调幻想曲》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上文中进行段落内容分析分析中已经涉及到一些与插部有关的内容,但是由于插部演奏效果决定着演奏者的演奏效果,其成为影响《f小调幻想曲》演奏主基调与演奏命运的重要内容。
在《f小调幻想曲》中,插部与前后浓烈与热情的主线条形成了更为鲜明的对比,其具有庄严宣叙调风格的新主题形象,在以圣咏和声为背景的基础上,在全曲中处于中心位置,并呈现出了新的材料面貌。[7]在实际演奏《f小调幻想曲》中的插部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插部的曲式结构,纵观全曲我们可以发现,除插部外的其他主题均为乐段结构,而插部则是独立成章,且其为单三部曲式。可见插部本身就是独具特色的,且插部作为展开部新材料,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着较为理想的“展开”意义,但在具体展开时并不应展开音乐主题,而是应该展开肖邦对当时社会背景下祖国的思念以及祖国英雄的缅怀;二是插部的作用,由于插部本身位于全曲中间位置,因此既应该起到衔接主题的作用,同时也应该起到推动音乐发展的作用;三是插部所使用的曲调,由于插部使用了B大调,因而更好的与《f小调幻想曲》f小调形成三全音的调性关系,具有更直观的戏剧性,从整体上分析《f小调幻想曲》,能够发现副部、主部、连接部等均未使用到B大调,这就使得插部在该首作品中营造出的氛围、展示出的情感特点与全曲存在较大的反差,这也突出了插部的地位,在演奏到插部时,演奏人员应做好情感与主题变化工作;四是全曲中唯一一个3/4节拍在“插部”中出现,此时为整个曲目营造出一种更为恬静的氛围,具有深远意境。从该种角度上讲,演奏者在演奏插部时,应注意整个线条,进而保证整体连贯性,使得自身所演奏出的曲目能够更真实的体现出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多种情感。
在《f小调幻想曲》中拥有众多连接段,在透彻分析连接段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以华彩形式出现,在大部分协奏曲乐章中,其末尾处常常会使用到华彩形式,此时独奏者会充分发挥自身表演才能,达到最终升华作品的作用。[8]但是对于独奏的《f小调幻想曲》来说,虽然采用华彩形式具有相对自由的特点,但是无疑增加了演奏难度,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在整个《f小调幻想曲》作品中共出现七次华彩形式。第一次,在引子与呈示部之间的连接部中出现了华彩,采用了三连音的形式,在小乐句结尾同时拥有延长意义的音符,更真实的体现了肖邦这一作品的幻想性特点,在具体弹奏该阶段华彩时,应采用由慢至快的速度变化形式,使得情感能够伴随着演奏的推进逐渐增强,在这一阶段华彩的作用下,将音乐推向了呈示部。同样的形式在《f小调幻想曲》中还出现了六次,总体上均为连续三连音的音型,但是整体调性存在着一定的改变。每一次调性的改变给演奏带来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在《f小调幻想曲》连接部与尾部中的华彩为整首作品的演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此也展现出了肖邦演奏过程中音乐线索与作品高度凝练之间的关系。
基于华彩采用了连续性三连音的音型,因而在肖邦这一作品中起到了连接不同部分的作用,使得音乐作品主部与副部之间可以更为自然的连接起来。综上分析,建议演奏人员做好不同华彩调性变化工作,保证华彩部位可以发挥出应有作用。
《f小调幻想曲》由于其规模相对较大,因而在背谱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其不仅具有较强的戏剧性与复杂的和声织体,需要演奏者拥有较强的记忆能力,而且该部作品主部主题、副部主题以及连接部在内容上都存在着多次重复情况,因此在背谱过程中演奏人员极易出现顺序颠倒、背错等问题,特别是当演员身体状态不佳时,其在背谱过程中会受到打击。[9]而当演奏者心理素质能力不强时,其在具体演奏时容易出现手忙脚乱、弹奏错误以及受到错误弹奏的影响而无法进行下去。针对上述问题,我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几点在背《f小调幻想曲》乐谱过程中应注重的关键点。
一是充分了解《f小调幻想曲》曲式结构以及演奏脉络。由于演奏小节规律不明显,因而演奏者可以从演奏情感入手,细致分解《f小调幻想曲》整体结构,此时演奏者可以逐段进行背谱,并在背谱过程中不断练习,强化自身记忆。为了提高练习效果与记忆效果,演奏人员还可以基于不同结构主题群情感特点将其进行分类,此后演奏人员只要记住不同主题顺序即可顺利完成演奏。二是在完成分结构练习后,演奏人员应从整首曲目出发完成背谱与演奏工作,在串联练习过程中既可以提高演奏顺利程度,让演奏者从整体来把握演奏情感、演奏力度以及演奏速度,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背谱演奏中的失误率。
除上述关键点外,这里归纳一些可供演奏者参考的背谱经验:(1)避免只靠手指与感觉进行记忆,该种记忆方式危险程度高,由于《f小调幻想曲》规模较大,因而建议演奏者将大脑思考与手指练习有机统一起来;(2)牢固记忆不同调性主部主题、副部主题、连接部等初始阶段,此时可以保证背谱演奏的衔接效果;(3)增加看谱次数与频率,即便在无法进行练习情况下,也需要多看乐谱,经过背谱思考与实际操作练习的相互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背谱错误率,进而更好的完成《f小调幻想曲》作品演奏。
总之,肖邦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民族情感与爱国精神,使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背景、有力量的波兰灵魂、英雄人物的气概,除此以外,还能够感受到作品的戏剧性、肖邦的骑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