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龙,孙卓华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09)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高校育人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工作进行具体部署。要求各高校在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运用互联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教育部党组于2017年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这份纲要详细规划了“十大育人”体系的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明确提出创新推动网络育人的要求。[3]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到要加强网络育人来完善日常教育体系。[4]在“三全育人”和“大思政”的总要求,以及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我国育人工作不断寻求新的突破,高校网络育人是目前较为成功的一种尝试。
从技术角度来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技术的改新换代以及软硬件制造水平的不断进步,网络教育的繁荣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局面。从早期的多媒体教室到现在的智慧课堂,线上教学以及网络学校,互联网与教育工作的开展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了教育教学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育人工作的成效得到了显著提升,网络教学深刻影响着教育格局。相对于传统育人方式,网络育人具有能够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活动等种种优势。但其也存在如:对网络育人的重视和投入有待加强;对网络育人外部环境的利用不足;忽视网络的工具性而过于强调网络本身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学界出现了许多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部分学者从高校网络育人的价值属性出发,以特定视角切入,分析高校网络育人的实践路径,[5-8]部分学者从案例出发,在不同层面上指出了高校网络育人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探讨高校网络育人的实践路径,[9-11]也有部分学者探讨了高校网络育人的模式,[12-14]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研究大多关注于宏观层面的模式构建,而对微观层次上如何操作却鲜有涉及,指出了“应该如何”,却忽视了“怎样去做”。基于此,本研究计划立足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泡菜理论”两大理论的功能视角,通过对山东省A高校的调研分析,创新高校网络育人的模式,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育人体系的完善提供一种思路。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经典理论,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而后逐渐完善,它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相通之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解释人类行为的动机时提出,人具有实现自我的潜能。同样,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对知觉的一种解释过程,学生是有自我意识,能够自我选择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该理论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中心,以充分尊重学生本性,争取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为目标。可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关注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
罗杰斯提出的“意义学习”的概念,最能体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他认为:“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首先,学习个体应该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其次,学习应当是自我发起的;再次,学习是渗透性的,即学习能够改变学生的行为、态度甚至个性;最后,学习应当是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只有个体本身才最清楚自我需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它重视学生内心世界,反对强制学生学习的教育模式,它尊重学生的自我学习潜能,认为教师应当承担“指导者”的角色,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潜能。
尽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高校网络育人模式的建构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但其过于强调学生天赋潜能作用的观点显然和实际情况存在很大不同,它轻视了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作用。
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曾用“泡菜理论”来强调环境对育人工作的影响,泡菜理论指出,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水的浓度和味道,同一份泡菜原料采用不同的泡菜汤料制作,可能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泡菜,要制作好的泡菜,除去泡菜原料本身的口味和质量外,好的泡菜汤料更为关键,泡菜汤料对最终泡菜的成品质量有关键的作用。泡菜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意义在于其指出了环境对于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这也表明仅仅靠学生自觉学习达不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该理论认为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泡菜理论”强调学习系统中环境对个体学习的影响,认为环境在对学生个体的塑造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修正,弥补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环境关注不足的问题。修正后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以及学习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其可以为教育领域的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下面对该分析框架进行说明。
依据两个理论的侧重点不同,该分析框架将整个学习系统划分为内外两个系统。第一,内部系统。这一系统以“意义学习”为基础,遵循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学习过程角度来看,这一系统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习计划的执行,对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最终形成整个学习的闭环。第二,外部系统,也就是教育环境。外部系统以“泡菜理论”为基础,强调教育环境对内部环境的重要性,在学生学习计划的制订,执行和检验各环节,教育环境均承担着资源支持、监督、指导的角色,整个学习闭环在教育环境中完成。
该分析框架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泡菜理论”各自的功能整合一体,对内关注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对外明确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内外两个系统分别发挥作用,共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一最终目的。分析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 分析框架图示(作者自制)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修正构建的分析框架,对山东A高校网络育人的现状进行研究。山东A高校目前共有教学学院12个,结合A高校的具体情况,本次抽样由A高校各学院负责人采取滚雪球的抽样方式进行问卷发放,调查对象为A高校在校学生,问卷采用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题量大小为20,抽样调查共回收问卷1258份,其中有效问卷118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以下是基于分析框架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在内部系统方面
学生具备有自我学习的意愿。90%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网络育人学习。91%的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参与到网络育人课程中,他们愿意参与的动机可以简单概括为:学业的硬性要求、网络更加贴合学生心理、学习资源获取更加便捷这三大类,可见,不论是为了完成学业,还是接受网络育人独有的网络特性,学生都有自我学习的意愿。
同时,由于网络育人工作的特殊性,网络育人的主导权掌握在高校和学院手中,学生自主学习是被动的。调查显示,92%的学生支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育人工作,99%的学生认为学校领导以及校内各位老师对网络育人的工作的支持程度很高,93%的学生认为当前网络育人工作是由学校或学院主导安排的,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学生也能主动成为网络育人工作的牵头发力人之一。
由此可见,尽管学生对高校网络育人的参与热情较高,但学校、学院、教师是高校网络育人的主导者,而学生在高校网络育人中往往是被动接受教育,学生按照学校或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最后以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依据,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很难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自我学习的潜能难以充分发挥。
2.在外部系统方面
作为知名高校,A高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教学环境等均位列全省前茅。但在网络育人方面,A高校没有能够让各部分形成合力,各部分在网络育人上发挥的作用有限。
第一,A高校对网络大环境的把握不足,导致部分不良信息侵蚀网络育人成果;第二,当前网络育人课程内容总体来说质量并不是很高,其形式更类似于传统育人课程在网络上的“复刻”;第三,A高校对网络思政资源的利用程度有待提高,缺乏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难以激起学生持久的兴趣;第三,大量思政视频的引入在事实上扩大了思政课的课容量,导致学生的负担进一步增大,出现了“刷课”、“挂网课”等不利于网络育人发展的现象;第四,教育环境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只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缺乏其它形式的互动;第五,校园网络育人平台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平台利用率、普及率不高,高校选择的思政育人平台种类繁多,单就一门课程可能采用两个或三个软件,学生在各个软件间“疲于奔波”,造成资源的浪费。
综上,A高校的高校网络育人面临的问题是:第一,在内部系统中,高校思政育人的主导权掌握在高校手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低,处于“被推着走”的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第二,在外部系统中,网络化导致信息获取和更迭的速率加快,网络育人资源鱼龙混杂,高校对网络的管控不足,对网络育人平台的管理不够,高校提供的网络育人内容质量不高,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尽管以上是对A高校网络育人的现状分析,但事实上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相同的问题,不论是教育环境还是学生内部学习情况都存在一定不足,而要逐步改善上述问题,就应该在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潜能的同时,确保优质的育人环境的建设,双管齐下,才能保障高校网络育人的稳定发展。
高校网络育人模式是对传统育人模式的进步,尽管在育人过程中借助了先进的科技手段,但在本质上,高校网络育人所依托的仍旧是高校——学生这一路径。下文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修正视域下对这一路径进行解构,分别对高校网络育人的教育环境和高校网络育人的内部系统进行分析。
1.对教育环境的分析
按照组成要素,可以将高校网络育人的教育环境细分成四部分,分别用I、P、C、L四个字母来表示,其中,I(Internet)是当前的网络大环境,是网络育人存在的条件;P(Platform)指的是网络育人所依托的各种平台;C(Colleges)指的是高校,包括教师、课堂,硬件设施等;L(LearningAtmosphere)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氛围。他们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形成高校网络育人的外部系统,要让教育环境为发挥学生自我学习潜力起到作用,就需要让这四部分相互协同,形成合力,构建优质的高校网络育人环境。这四部分彼此间的关系路径如图2所示,下文对这些关系进行分析。
图2 IPCL关系路径图示(作者自制)
首先,学界现有研究对上图各主体间关系给出了一定解释。例如,张岩认为:“‘互联网+教育’”会给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带来更多更深刻的改变,直至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环境。”(路径①②③)[15]邓泽霞等学者指出:网络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营造了浓厚的网上学习氛围(路径①⑤)。[16]杨妙春,王宏认为,学风建设需要高校各部分的通力合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路径④)。[17]王玉婷认为,基于网络环境,高校正力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以便更好地应对网络时代带来的新冲击与新挑战(路径②)。[18]这些研究基本涵盖了IPCL中的所有路径关系。
其次,从现实角度来看。第一,网络大环境是高校网络育人最深层次的环境,学生作为上网的主力军,自然而然深受网络的影响(路径①);第二,由教育部思政司指导成立的,国内最大的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教育网站中国大学生在线网为例,其已拥有注册会员1230余万,新媒体粉丝1850余万,在600多所高校建设校园网络通讯站,品牌活动覆盖全国2900多所高校(数据来源于中国大学生在线官网:https://dxs.moe.gov.cn/zx/dblj/gywm/),同样,愈来愈多的高校开通了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高校主动依靠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已成趋势;(路径②)第三,育人平台和网络联系的亦愈加紧密,以“学习通”平台为例,从刚开始只有移动教学、阅读功能到逐步加入社交、教务功能,再到其推出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这即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离不开互联网软硬件技术的飞速进步(路径③);第四,在对A高校的调查中发现,60%的学生乐于参与网络育人的原因之一是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的兴趣,这表明育人平台本身和学生学习氛围的构建有一定联系,而高校作为学生学习氛围的直接建设者,两者间的关系不证自明。(路径④⑤)
综上,无论是学术探讨还是现实境况,路径①②③④⑤各主体两两间均呈出这样一种关系:一方的正向发展会促成另一方的正向发展。基于此可得,要促进形成优质的网络育人环境,就需要围绕如何正向激励四者发展展开讨论。这和常识中的“环境育人”观念不谋而合,同样,学术界对于优化高校网络育人环境的讨论也都集中于此,针对优化这四者关系的观点确能起到改善高校网络育人环境的作用,但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本文认为对路径⑥的完善才是关键所在。原因如下:
P(Platform):网络育人平台可以看成由两大部分构成,其一是高校育人的“硬件”设施,包括配套的设备、软件app前端、后台管理终端、网站、电子多媒体设施,这些是用来支持网络育人平台发展的基础。其二是高校网络育人的“软件”设施,这部分主要是指网络育人平台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其主要来源为会议、文章或高校专业老师、媒体撰稿人、作家、学者创作或二次创作的作品。网络育人平台类似于一个集成资料库,一般是高校自主开发,或第三方开发的而后被高校选择的。
可见,不同于其他路径中的正相关关系,路径⑥中,高校和育人平台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这一关系具体来说,先由高校根据自身教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育人平台;而后高校通过育人平台发布学习内容;再次学生通过育人平台进行学习,平台将学习数据时时反馈给高校,最终整个过程构成学习的闭环。
这种选择和被选择的关系,使高校和育人平台这两个看似相互割裂的部分实际上成为一个整体,这一整体和网络大环境、学生学习氛围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它们相互作用构成高校网络育人的外部系统,相对于其它两部分,这一整体是这三者中最为可控,也是最能影响其他两部分的一环,因此,完善好高校与育人平台之间相互关系,促使这一整体正向发展,就能促进其它两部分的发展,从而起到优化高校网络育人教育环境的作用。
2.对内部系统的分析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修正除注重教育环境的作用外,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追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充分发挥。因此,除了要完善良好的育人环境外,还需对高校网络育人的内部系统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习潜能。
学生所处环境、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学习的动机、学习目标的设置等均被证明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19]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因素;二是外部环境的影响。结合上面的分析可得,在高校网络育人过程中,高校和育人平台是一个整体,从这一基础上出发,高校网络育人依据的路径可以具体为:高校、育人平台形成的整体——学生。这一路径恰好与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两个方面相呼应。
其一,就学生自身而言,除了学生本身学习能力的差距和对待学习的态度这些先天因素外,学生所学内容的质量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高校网络育人内容的提供者,高校、育人平台对学生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二,高校、育人平台形成的整体是和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外部系统,上文分析已经证明,这一整体和高校网络育人教育环境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综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高校、育人平台这一整体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可见,高校、育人平台形成的整体在内部系统的完善中也扮演着重要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对这一整体进行合理设计,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高校网络育人的创新——CPS模式
结合上述分析可得,高校和育人平台所构成的整体贯穿整个高校网络育人系统。对外,这一整体可以促成外部环境的持续优化,对内,这一整体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由此,提出CPS模式对高校网络育人模式进行创新。
这里引入S(Student):学生这一关键词。如图3所示,CPS模式存在于学生学习计划的制订、执行、成果检验全过程。高校和育人平台形成的整体影响着高校网络育人的教育环境,同时,其整体和学生产生作用,促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图3 CPS模式图示(作者自制)
CPS模式中,高校和育人平台构成的整体塑造着高校网络育人的教育环境。
具体路径如下:其一,在育人平台建设上,高校需加大相关投入,重视对高校网络育人平台选择或建设,要避免高校网络育人流于形式,应当积极鼓励“网络育人”的发展和创新,注重提高学生参与度,避免在网络上复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高校老师应当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掌握相关平台的使用方法,高校应当简化育人平台操作的难度,同时育人平台应当具备反馈功能,能够及时将学生学习数据反馈于高校,充分发挥育人平台的工具性属性。
其二,在网络育人的内容提供上,高校要承担网络育人内容的提供者和筛选者的角色,高校需要有目标,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简单对网络资源进行堆叠,高校应当牢牢掌握网络育人平台的内容提供权,在保证育人内容政治正确的同时,保证育人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
CPS模式同样在促进学生自我学习上发挥作用。下午从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角度出发进行说明。
首先,在学习计划的制订阶段,CPS模式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高校在制订教学框架时需吸纳学生参与,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建议。除在线下课堂进行统一授课外,高校应当通过育人平台发布教学框架并提供不同板块的备选学习内容,学生在育人平台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生以类似于“拼图”的方法将这些学习内容填充进教学框架,再由数字技术对这些计划进行初步审查,确保其涉及应当具有的知识点,而后交由高校进行最终确定,最终,每个学生将拥有具有自己个性化特色,适合自己的网络育人学习计划。
其次,在学生学习计划执行阶段,CPS模式以学生参与为导向。这一阶段,学生依据个人计划,在育人平台上进行学习。依据网络育人平台的独特优势,高校可以依据平台后台的相关数据,对学生学习进行更好的指导,提供学习需要的各种资源,高校可以在育人平台上开放意见反馈和老师答疑区,实时对学生学习中的存在问题进行解答,提供学习任务达标奖励等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计划执行过程中。
最后,在成果检验阶段,CPS模式以学生自我评价为导向。高校将育人平台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可以将学生学习情况以数据情况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成果的评价,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感,而高校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可以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借助数字技术,育人平台可以形成针对学生弱项的补充计划,供学生参考,并可由此开始下一个循环。整个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CPS模式学习过程(作者自制)
以上便是整个CPS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其一,以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为高校网络育人提供支持,其二,在网络育人学习的整个阶段中,通过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支持、学习平台支持,鼓励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等措施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来激发学生自我学习潜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