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州图书馆 任青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典章制度、礼仪信仰、生产水平、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等等。狭义的黄河文化包括今天黄河干流流经的九省区,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四川、山西、山东。由于黄河历史上流域广大,改道频繁,广义的黄河文化还应包括北京、天津两市以及安徽、江苏两省。地处黄河文化的中心地带,中原地区与黄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19 年9 月18 日,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从郑州市政府层面来看,弘扬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弘扬黄河文化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积极实践。二是加快打造黄河文化历史主地标城市的有效载体。三是实现郑州文旅强目标的重要抓手。郑州市政府通过黄帝拜祖大典、国际旅游市长论坛、“黄河文化月”等活动,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上,形成对内凝聚力、对外影响力持续增强的良好态势,展示了中原地区的新形象,这也为公共文化服务产业提供了行业指引。
(一)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公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向普通民众宣传有地方特色的黄河文化。读者活动一向是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重头戏,作为公共图书馆宣传本地特色黄河文化的载体,有多种表现方式。以郑州图书馆为例,可以根据受众年龄、兴趣点等,利用不同类型的读者活动进行黄河文化宣传。针对成年人的读者活动,偏重于理论思辨性强、内容深入的公益活动形式,如专题讲座等内容。郑州图书馆“天中讲坛”系列讲座近几年为广大市民带来了众多线上线下的黄河文化主题讲座。如2021 年3 月20 日邀请著名学者葛剑雄讲解的《黄河与中华文明》专题讲座。2021年下半年开展的“这里是河南”系列讲座,更是以弘扬中原文化为己任,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灵活形式,在严格保证疫情防控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小疫情对读者活动的影响,请来各领域名家为广大读者带来涵盖中原地区古代建筑、书院文化、美食、戏曲、考古等各方面内容的讲座,还原立体的“古代中原”。讲座邀请诸多名家作为主讲人,如著名学者韩建业,“百家讲坛”嘉宾徐日辉、于赓哲,长期领导殷墟发掘、全程参与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唐际根等。截至2023年3月,“这里是河南”系列讲座已完成三季共32 期,这些讲座极受广大读者欢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力,线上线下累计有数百万读者参与,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另外,从2022年11月起,郑州图书馆策划了“大河文明”系列讲座,拟围绕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大河流域的文明进行系列主题讲座,第一季正是以“黄河”为主题。该系列邀请冯时、张国硕、李新伟、袁广阔等著名学者主讲,在推出之初就受到各方关注,被《河南日报》《郑州日报》、顶端新闻等媒体多次报道。截至2023 年5 月,“大河文明”系列讲座已经举行6 期,受众据不完全统计达到50 万人次。拟定在2023 年上半年完成第一季8 期讲座。针对儿童的读者活动,需要和亲子活动结合起来。儿童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适用于故事绘本讲述、手工活动等。郑州图书馆“手中的非遗”系列亲子手工活动,每一至两周一期,请来省市各级非遗传承人,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启迪孩子的智慧,用非遗手工承载宣传主题。2022 年“手中的非遗”系列亲子手工活动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用非遗技艺宣传具有地方特色的黄河文化精神。2023 年,该活动继续以“黄河文化”为主题,为孩子们讲好黄河故事。截至2023 年5 月,该系列活动已利用非遗烙画、纸艺、麦草画、版画、黄河澄泥砚制作等非遗技艺,带领孩子们制作了“黄河母亲”澄泥砚、“黄河龙”纸雕、黄河九省流域图等手工艺品,让孩子们直观立体地感受到黄河文化。
(二)与当地博物馆、文化馆、文化基金会等其他文化机构和各方社会力量相结合,共同推进特色黄河文化推广。从宏观上讲,地方公共图书馆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均有限制,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推广,必须与当地其他文化机构和社会力量合作,才能做出质量更优、内容更深的推广活动。以郑州图书馆为例,2021年,恰逢中国现代考古学走过百年,而从考古学文化上看,黄河流域非常适宜人类生存,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考古学角度宣传黄河文化很有必要。因此,郑州图书馆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顶端新闻等机构,一同策划举办了“考古百年中原行”系列考古知识讲座,旨在面向公众科普考古知识,回顾考古百年。活动于2021年5月15日正式启动,2021年12月19日圆满收官,共12 期。系列讲座从河南考古百年成就开始讲起,每期一个重点,内容涵盖中原地区古代陶瓷、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礼乐制度及河南考古人远赴国外进行联合考古的成就等方方面面,都是从考古第一线带来的新鲜内容,深受读者欢迎,十二期讲座线上线下受众超百万人。
(三)利用“文旅融合”的新契机,配合省市政府相关黄河文化宣传活动,借力深入旅游景点,推进本地“黄河文化”旅游发展。“文旅融合”是近几年业界的重点话题,也是对公共图书馆提出的新挑战。在2021 年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郑州市第一届“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圆满落幕。当时,郑州市政府就提出了“在郑州看华夏古国,在洛阳看隋唐盛世,在开封看梦华大宋”的文化旅游口号。第二届“黄河文化月”在2022 年9 月开幕,包括五个系列共17 项活动,但受疫情影响,辐射力与第一届相比较小。纵观前两届“黄河文化月”活动,除了“黄河文化读书月”系列活动有图书馆的参与,其他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均有与公共图书馆同属文旅系统的旅游机构、文化馆、美术馆等机构参与,并不见图书馆的踪影。地方公共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开拓创新,为本地文化旅游发展贡献力量。在对现有文化旅游线路进行深度调研时发现,除了少数的高端定制“游学”,大部分旅游依然沿袭了之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行模式,游客对所到之处的文化内涵并不能充分理解,导游素质良莠不齐,很难承担正确宣传当地文化底蕴的重任。游客眼前只见景点,不明白历史,很难有深度的旅游体验,也很难达到宣传本地历史文化的效果。现阶段从实际工作出发,根据此情况,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寻求上级文旅局等相关机构协调,将文化服务送到景点中,送到外地游客身边。
1.与旅游公司、当地景点合作,在经典旅游线路沿途景点设置图书漂流点。在图书漂流点放置适合路途阅读的当地文化科普书籍及画册等,游客可通过旅游团队借阅,在旅行结束之前在任意一个景点的图书漂流点还书。以2021 年“黄河文化月”梳理出的郑汴洛经典三日游路线为例:第一日—郑州少林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第二日—开封;第三日—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游客可在少林寺借阅相关书籍,在开封或洛阳任一景点归还。“漂流”的书籍定期跟随来往的旅游大巴回到正确的图书漂流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与旅行公司合作,在固定线路的旅游大巴上设置图书角,为往返游客提供相关书籍借阅。
2.深入挖掘景点文化内涵,为景点量身定做文化科普讲座内容。公共图书馆作为地方文献的重要存储中心,可帮助景点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为旅游团队提供15~30分钟内的景点文化科普讲座。在人力较为充足的情况下,可参考景区定时演出的方式,在景点进行定时简短宣讲。或参与培训景点工作人员,吸纳志愿者,代替图书馆人员在景区进行定时宣讲。这项工作对历史悠久的景点更为需要。很多历史遗迹在中国文明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历史过于久远、当时生产力条件有限等原因,遗迹现存内容不多,或只有不起眼的夯土遗存等,如果没有专业人员宣讲,游客看到的只是一堆黄土、几块石头等,既看不懂,也很难有震撼的感受。但如果配上深入浅出、语言优美、重点突出的讲解,以及实地观察,观感大有不同。同为文旅系统的机构,公共图书馆可充分发掘地方文献资源,为文化旅游景点弥补此项不足。在实际调研中,此部分也是公共图书馆可较快完成的部分,只需要在公共图书馆现有功能基础上进行再度挖掘,具有实操性。
(一)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巩固弘扬成果。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落伍,“好酒”也要多吆喝才能进一步吸引大众的注意。很多公共图书馆花费极大人力、物力、财力做好了活动,却因为宣传不到位而不能产生持续的影响,这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一大问题。
1.争取传统媒体宣传阵地。作为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在争取官方媒体合作的方向上具有优势。同时,公共图书馆的受众年龄层十分广泛,传统媒体的宣传覆盖面广,对中老年群体十分友好。在实际宣传工作中,地方公共图书馆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宣传部门支持,与当地电视台、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联合,铺设线上线下的全媒体宣传模式。
2.利用融媒体优势,形成网络宣传矩阵,营造网络热度。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连接万物,做好宣传工作必须要“触网”。公共图书馆在推广黄河文化时,应当注重媒介联动,既利用自身平台和自媒体,同时又与网络新媒体联合,营造网络热度。在营造网络热度的时候,可以与文化领域相关网络“大V”合作,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力。以郑州图书馆为例,“这里是河南”系列活动在微博平台进行了直播,有几期活动得到拥有百万粉丝的文化领域微博大V 的转发。将各期直播活动的最终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各期讲座在郑州文旅云、百姓文化云等直播平台上的数据都较为相似。而就微博平台来说,未被大V 转发的直播活动,直播的微博阅读量约为1~2万,有些甚至只有几千;而得到转发的直播活动阅读参与量可达到十几万,差别达到十倍甚至百倍之多。大力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最终目的是强化图书馆在弘扬黄河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实际影响力。
(二)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和均等性。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应均等地向人民群众提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而旅游服务是可营利的,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要坚持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均等性,同时,在多元参与的文化旅游活动中坚持图书馆的整体把控,只有这样,公共图书馆才能更好把握整个文化活动的基调,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公共图书馆在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黄河文化精神方面大有可为。在不断变换的新形势下,图书馆人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与各方社会力量相结合,利用“文旅融合”的新契机,紧抓时代机遇,在习近平主席“讲好黄河故事”的号召下,积极开拓自身潜能,为弘扬黄河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