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志愿精神培育与传承路径研究

2023-09-17 18:18:32崔慕伦陈旭雯许文
华章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

崔慕伦 陈旭雯 许文

[摘 要]志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志愿精神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需要由新时代青年来传承和实践。但是,部分青年对志愿精神缺乏正确认识、抱有功利心理、缺乏实践锻炼、对志愿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导致服务热情不足。新时代,通过加强志愿精神理论研究、深化志愿服务实践、弘扬志愿精神文化等路径,在青年群体中培育和传承志愿精神,有助于提升青年道德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关键词]志愿精神;新时代;培育与传承

一、引  言

2022年2月,我国在北京举办冬奥会,总计招募1.8万余名志愿者,他们是本次冬奥会重要的服务保障力量。从这些志愿者的行动可以看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宝贵理念,这是志愿精神的生动体现。青年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应当继续发扬奉献精神,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展现新时代青年的风采。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青年志愿者仍然是志愿者队伍的中流砥柱,他们通过志愿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助力,并通过志愿活动积极传播志愿精神。在此背景下,青年志愿者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值得关注。

志愿精神是指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所体现的价值理念、价值准则,是一种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劳动报酬、自愿参与人类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1],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当代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载体[2]。“志愿者精神的实质,就是奉献精神,在于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在于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在于志愿服务之后的奉献、感恩、回报”[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习中深刻理解和把握志愿精神的丰富内涵,把个人的志愿服务实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将志愿精神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本文从新时代青年志愿精神培育及传承工作面临的问题入手,探讨分析具体的应对路径,旨在培养青年的奉献精神、服务意识,引导新时代青年践行使命担当、促进社会发展。

二、新时代青年在志愿精神培育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年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志愿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青年自身存在的思想局限、知識结构等方面的缺陷,成为制约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青年群体对志愿精神存在认知偏差

目前部分青年还不能够真正理解志愿精神的内涵。以大学生为例,部分大学生虽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却不知晓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甚至出现过度表现的情况,为的却仅仅是将此作为评优、升学的加分项[4]。因此,部分青年在参与志愿活动时,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盲目追求数量,而不关注活动的质量,只重视表面形式而不注重实际效果。部分青年认为志愿服务的目标就是“走过场”,只是单纯“献爱心”,而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部分青年认为志愿服务就是简单的物质和金钱上的付出,以此来获得学时、证书等相应的回报。

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主动历练自我,不仅能够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培养服务奉献意识,而且能够锻炼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帮助自己主动融入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有益活动,部分青年抱着微妙的目的参与志愿活动,带着较强的功利性,使志愿服务活动丧失了原本具有的积极意义,甚至变成谋取私利的手段。我们不仅要端正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更要及时弘扬志愿精神、表彰志愿楷模,发现并批判“伪公益、假奉献”[5]。

(二)青年群体的志愿服务工作缺乏技能指导

更多青年参与的志愿服务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社会公益、慈善、社区发展、知识传播和社团活动,专业性和技能性不突出[6]。“学习强国”平台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了4.46亿人。但是,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人数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0%。同时,青年志愿者组织中活跃着大量的专职人员,如街道社区志愿者、村居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等。在这些专职人员中,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人数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工作内容上,部分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工作内容与其他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内容存在同质化问题。如在开展社区环境整治、文明劝导、交通疏导等志愿服务时,不同的志愿服务组织之间往往缺乏特色项目和专业知识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其次,青年志愿者组织自身也缺乏专业人才储备和系统培训体系。

(三)青年群体对志愿文化了解尚有不足

加强志愿精神文化建设是满足青年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青年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志愿精神文化建设尚需加强,主要表现为:

1.志愿服务相关内容宣传不力。一方面,由于对志愿精神内涵和功能认识不深,宣传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志愿服务的全过程深入、全方位宣传。另一方面,一些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了解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甚至有一些人认为志愿服务就是“做好事”,就是“做义工”。

2.志愿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目前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在产品供给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志愿服务产品数量较少,形式单一;志愿服务产品内容相对单调,形式不够丰富;缺乏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精品志愿服务产品;缺少可供共享、交流的志愿者组织机构和平台。

3.志愿精神文化建设主体参与不足。一些志愿组织在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小,使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缺乏持续性。目前,我国志愿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种。但在现代文化中,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利和广阔的信息获取渠道,也为一些不良思想和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途径,使得一些错误价值观念有了生存空间[7]。

三、新时代青年志愿精神培育和传承策略

(一)加强志愿精神理论研究

加强对志愿精神理论的研究,就是要让青年在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含义背后感受到更深层次的家国情怀。就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于实践中不断完善志愿精神理论。加强对志愿精神理论的研究,首先,要研究志愿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厘清我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和现状;其次,要深入分析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总结当前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最后,要对新时代培育和传承志愿精神做出理论和实践上的总结和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论体系,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深化志愿服务群体实践

志愿服务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新时代青年群体身体力行,做志愿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因此,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应不断深化,使志愿服务更加深入地融入青年的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实践形式。

1.加强青年志愿者招募培训

要高度重视招募工作,严格按照“按需设岗、按岗招聘”原则,把优秀的青年人才纳入志愿者队伍中来。同时,规范招募工作的程序,根据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志愿者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方案。对于志愿者,要进行岗前培训,通过不定期的业务培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培养志愿服务能力;对于管理人员,要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方案。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的档案资料可以更好地记录、反映志愿服务活动中每个志愿者的真实情况,为相关部门开展表彰奖励、宣传报道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2.建立志愿者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需要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志愿服务考核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要将志愿服务考评纳入对社区、学校、单位的绩效考核当中,把志愿者的考评结果作为其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志愿者表彰制度对优秀志愿者进行奖励。要把志愿者的考核与评价结果作为其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志愿服务组织、个人,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3.提升青年志愿者技能与服务素养

一是加强培训,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采取集中辅导、座谈交流等方式,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多层次志愿服务培训,为青年志愿者提供岗位技能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同时,依托“西部计划”等青年基层项目,将有一定志愿服务经验的优秀青年志愿者推荐到西部计划项目高校和基层志愿服务组织进行重点培养[8]。

二是坚持项目化运作,强化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注重项目化运作,充分发挥志愿服务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对志愿服务负责人及志愿者加大培訓力度,加强志愿服务经验交流,借鉴优秀志愿服务经验,加强专业人士指导,举办志愿服务项目评比活动,遴选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扶持提升[9]。并且,探索建立项目评估体系,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库,鼓励广大青年参与志愿服务项目设计、评估和管理工作。

(三)弘扬志愿精神社会文化

文化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主要形式,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益高涨。志愿精神作为文化的一种,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弘扬志愿精神文化,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以志愿服务为代表的公益活动得到了空前发展[10]。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公民道德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体现,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因此,要积极推进志愿服务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推动志愿精神文化建设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结束语

总之,志愿服务事业在志愿队伍继承中发展,在志愿文化的发展中创新,志愿精神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志愿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和道德传统,也更具有了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新时代青年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与道德素质,更应该以实际行动来传承和弘扬志愿精神。要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同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更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志愿精神。同时,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周围的人传达志愿精神和文化,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志愿服务事业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陆莎莎.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2]王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志愿服务精神的有效融合[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2):83-86.

[3]费秀水,周斌.论志愿精神引导下志愿者责任意识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41(2):36-38.

[4]苏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6):58-59.

[5]阎立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22,561(9):48-51.

[6]陆士桢,马彬,刘庆帅.简论现代志愿服务与青年发展[J].青年探索,2021,232(02):5-15.

[7]黄春涛.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185(2):84-85.

[8]王万奇.新时代志愿精神的内涵,特征及弘扬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1):160-163.

[9]薛跃,徐丽.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志愿精神培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8(34):32-33.

[10]赵佳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核心内容和鲜明特征[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1,2(02):39-63,186-187.

作者简介:崔慕伦(2002— ),男,汉族,河南安阳人,河南工业大学,在读本科。

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法

陈旭雯(2002— ),女,汉族,河南洛阳人,河南工业大学,在读本科。

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法。

许文(1972— ),男,汉族,河南安阳人,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3:59:38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 12:35:52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3:15:41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