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博
[摘 要]传统的木管乐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大众对木管乐艺术鉴赏的要求,不适应现代音乐文化体系的发展,当前木管乐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木管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三元协同式”木管乐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的“现代化”、“交响化”、“民族化”协同发展,试图构建以“三元”为依托的木管乐教学模式,探索木管乐教学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三元协同式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情境教学
近年来,木管乐凭借独特的音色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和作曲家的青睐。音乐教育领域对木管乐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木管乐教育理念和模式也要与时俱进。木管乐教学长期秉承传统和保守的教学模式,往往以西方陈旧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并未形成适用于中国学生的教学模式,致使木管乐的发展与社会大众之间存在巨大的“代沟”,延续了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木管乐教学的发展,限制了木管乐高精尖人才的涌现。目前,木管乐教学要努力尝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满足社会大众对木管乐艺术鉴赏的要求,为木管乐专业学生的发展前景提供有力支持。“三元协同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着眼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消解社会大众与木管乐之间的距离与隔阂,构建“现代化”、“交响化”、“民族化”的教学改革思路,不断拓宽木管乐的应用范畴,缩小木管乐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审美“代沟”,探索木管乐教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木管乐器教学的训练特点
木管乐器是西洋管乐器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通常由坚实的木料或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由管内的振动器带动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主要包括长笛、巴松、单簧管、英国管、大管等西洋乐器,在交响乐器里属于木管乐器组。木管乐器可以根据作曲家的意图演奏出愉悦、愤怒、激昂等情感的乐曲,虽然木管乐器的音色不如键盘乐器丰富多样,但是它的独特性受到了作曲家的喜爱。木管乐器的演奏与弦乐器、键盘乐器和打击乐器不同,受到人体生理特点的约束,在具体的木管乐教学当中,音乐教育者要根据木管乐器的构造材质和发声原理进行针对性教学。
1.重视对最佳音区的挖掘
木管乐器的管长、管径差异很大,管内振动的空气柱长短不同,致使音高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音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木管乐器的最佳音区。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稳定的长音训练,只有长音足够饱满和圆润后才能进行音高与时值的练习,进而奏出特殊的音色效果。通常来讲,最佳音区对气息的消耗量比较大,音准难以把握,对学生的听觉和演奏技术要求高,木管组乐器的极高和极低音区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生具备了演奏出极端音区和最佳音区的能力,才能演奏出更多、更新的现代和当代作曲家的作品。
2.强调对气息的训练
木管乐演奏过程中最重要的技术就是气息,是否具备科学的演奏气息决定了演奏者的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了解木管乐器耗气量的分布,通常来讲,最低音区和最高音区气息消耗量最大,从低音区到中音区到高音区气息消耗量逐渐减小,从高音区向极高音区过渡时气息消耗量复又逐渐增大;强奏气息消耗量大,弱奏时则需要很好的气息控制能力,教师要按照木管乐器的气息消耗规律对学生进行调息训练。
“三元协同式”木管乐教学模式的提出
无论是从招生规模还是教学质量来看,我国的音乐专业教育已经发展到了历史新高度,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但是作为音乐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木管乐专业的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远不及钢琴、声乐和舞蹈等专业。虽然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体系中,木管乐专业已经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专业设置,但是木管乐教学体制的改革发展缓慢,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木管乐演奏提出的新要求。
木管乐教学模式的改革要与时俱进,构建完善、高效的教学系统。“三元协同式”木管乐教学模式要具备“现代化”、“民族化”、“交响化”三大特征,简称“三元”。“现代化”指教学模式要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特点和艺术潮流,把控好现代艺术风格;“民族化”指木管乐教学要符合中国民族管乐的特征,引入更多的民族音乐语言和民族类风格作品,构建具有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教学模式;“交响化”指木管乐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从西洋交响乐的表演模式和乐队地位的特征着手,明确木管乐器组在交响乐队中的定位和作用,运用交响乐的思维方式表现木管乐的音色和气息。“现代化”、“民族化”和“交响化”分别属于时尚、传统和西洋三大领域,三者要协同发展、互相促进,在传统和现代、民族和西洋的结合与协同方面找到立足点。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日益兴盛,大众对高雅艺术的欣赏能力与审美要求提高,观众逐渐接受和喜爱音乐剧、歌剧、交响乐等艺术形式,逐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并主动获取更多的音乐鉴赏知识。虽然木管乐专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是量变并没有带来质变,毕业生的个人艺术素养、演奏技巧等方面并没有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木管乐教學中也衍生出许多问题,如专业课教师的意识观念停滞不前、教学理念单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缺少对学生“美”的引导和情景化教学等,这些都造成了木管乐应用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错位与断层。“三元协同式”木管乐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要改变教育与实践领域的脱节、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成果,使木管乐专业的学生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音乐发展的需要,形成木管乐教学向“现代化”、“民族化”、“交响化”方向转变,同时在教学中加强这三个元素的协同性与互动性,结合木管乐教学特征与发展目标进行教学改革,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出优秀的木管乐音乐人才。
木管乐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的问题
1.教师专业素养与意识观念落后
教育者是实施教学过程的基础,其素质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达成。当前,我国木管乐师资多来源于艺术类院校的音乐专业,他们受到的专业教育拘泥于传统的音乐教材和教育方式,部分院校的音乐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经验不足,意识观念陈旧,特别是在中小学校,木管乐教师的资历较浅,不能及时更新现代化的意识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侧重于应试教育,很少为学生搭建木管乐演奏和表演平台,教学效果不理想。
2.教学理念单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部分艺术类院校的木管乐专业教育理念陈旧、单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规划定位不清晰,并没有帮助学生制订清晰的培养规划,不能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和音乐素养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从宏观角度培养满足应试教育的木管乐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木管乐专业教学目标的设置也缺少连贯性,无法做到每个教学阶段和每个学期的层层递进和有效衔接,许多技巧性的教学内容被忽视和遗漏,无法对学生实施完整的、全面的木管乐教学规划。
3.教材选取单一,教学资源匮乏
木管乐器是典型的西洋乐器,其选用的教材具有西方的古典化特征。当前,我国很多艺术类高校的木管乐教材沿用了西方几十年前的版本,虽然这些版本在练习曲和乐曲的训练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这仅仅适用于木管乐教学的初始阶段。近年来,人们对木管乐的审美逐渐从古典化向现代化方向转变,原有的教材缺少民族化和现代化特征,没有融入中国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元素,那些具有古典化特征的教材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木管乐发展的需要。
4.缺少对学生“美”的引导
木管乐教育教学属于“艺术学”范畴,艺术教育又是对学生开展美育的主要手段。音乐教育者要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使学生从中获得对美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笔者走访发现,部分艺术类院校的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美的引导,无法将美融入到教学中来,较为注重应试教育,为了提高学生艺考成绩而开展的教学导致学生在木管乐学习过程中缺少对美的认知,从而失去了对木管乐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了一个吹奏的“机器”。
5.缺少情境教学的设置
虽然木管乐器组可以进行独奏或者重奏,但是其主要功能和独特的音色仍然体现在交响乐的音响环境中。从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角度看,木管乐教学的最终归宿仍是以交响乐为主,学生个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乐队的配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引入交响乐的环境,导致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无法从演奏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无法深层次理解音乐作品,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三元协同式”木管乐教学模式的应用
“三元协同式”木管乐教学模式强调“协同”作用,探索“现代化”、“传统化”和“交响化”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在木管乐教学中实现三者的协同发展。“现代化”、“传统化”和“交响化”不是彼此孤立的音乐元素,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中要进行循序渐进的有效渗透。首先,在木管乐教学的初始阶段,要注重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以古典音乐教材为依托,將“交响化”的概念渗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理解木管乐器组在交响乐队中的定位,以交响乐的思维理念和思维方式表现音乐作品。其次,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木管乐演奏技能后,适时引入“民族化”概念,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融入进来,在木管乐教学中引入更多的民族化音乐语言,不断拓宽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视野,加强“民族化”和“交响化”的关联与协同。最后,在木管乐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控现代化的音乐风格,使学生在不丢弃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对现代音乐风格的掌控,加强学生对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木管乐演奏和创作领域兼具实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木管乐演奏和交响乐环境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开展“三元协同式”教学模式时要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应用路径有以下几点:
1.引入“民族化”风格,优化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
“民族化”是木管乐教学与我国国情、文化、艺术等方面相结合的体现。中国的音乐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中国人的音乐情结在于对传统音声和民族民间音乐特有的旋律的感知。在当代音乐创作中,西洋乐器演奏的中国作品不胜枚举。当前,木管乐在独奏、重奏、练习曲和交响乐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中国音乐风格的渗透,在创作过程中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让学生感知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1)调整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木管乐教学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材内容的束缚。木管乐属于西洋乐器,在演奏训练的教材方面有严格的曲目划分,在木管乐教学的初始阶段可以满足初学者日常练习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大众对木管乐的审美逐渐由古典化向现代化方向转变,这些教材已经无法满足实践领域演奏者的需要。当前,木管乐教学要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出版符合中国社会大众对木管乐审美需要的系统化教材。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涌现出了优秀的木管乐原创作品,这些作品结合了民间民族音乐元素,涉及不同的民族和风格,艺术形式也不仅仅是独奏乐曲,也有协奏曲、交响乐和重奏等。但是在木管乐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原创作品并没有被吸纳进木管乐专业教材中,学生日常练习的曲目依然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缺少中国音乐元素,学生的木管乐演奏风格缺少中国化特征,无法真切感受我国民族木管乐作品的美感。另外,木管乐教学要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多媒体优质平台,广泛搜集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木管乐表演的微课和演奏技巧训练资料,木管乐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等引入教学中,使木管乐教学获得高质量资源的支撑,让学生了解木管乐发展的最新动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发挥自身作用,争做学习方式的创造者和学习思路的引导者,提高自身对网络资源获取和分享的能力,开放教学视野,提高学生对木管乐学习的兴趣。
(2)进一步优化木管乐教学内容体系
木管乐教学体系要与时俱进,要符合木管乐表演教学的原则与规律,制订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任务表和教学进度表,使木管乐教学在科学的指导下顺利开展。同时,木管乐教学要不断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结合当前木管乐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结合民族化音乐元素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重建,在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中引入更多的中国化、民族化音乐作品,使木管乐教学内容体系兼具西方和中国化特征。
2.加强“现代化”把控,提高艺术素养
“现代化”是对音乐艺术发展的进步性理解,木管乐自身的发展不仅要在古典音乐领域不断打磨,也要朝着现代审美和时尚化方向发展,形成具有现代精神的音乐风格,使学生能够接受和了解木管乐音乐作品的多元性和时代性,使木管乐教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加强学生的美学修养
现代化的审美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对“美”的感知,懂得美、发现美和向往美。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唤醒学生对“美”的诉求,收集和整理有关“美”的作品,组织学生聆听美乐,教师通过讲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自身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美学的实践活动,例如欣赏木管乐专家的演奏,感受木管乐音乐会,通过更深层次去感受“美”。学生的美学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日复一日地引导和启发,如果仅仅关注学生的演奏技巧,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只会成为演奏的机器,心中没有了“美”,就不会发现艺术作品的“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就成了“纸上谈兵”。
(2)进行科学的曲目选择
木管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一直是作曲家非常青睐的乐器。从古典时期到近代、当代的音乐曲库中,处处可见木管乐作品的身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曲目较多,但是教师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曲目库中选择符合学生自身特点和演奏能力的曲目是一门学问。在木管乐选曲过程中,切忌好高骛远,选择技术性过强的曲目,这样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也不要选择过于简单,对学生没有挑战性的曲目,滋养学生的懒惰情绪。选曲过程要兼顾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现代化艺术作品与古典艺术作品的区别,特别是巴洛克、浪漫、现代乐派的经典曲目优美而浪漫,是必不可少的练习曲类型。通过对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排练和演奏加深学生对木管乐作品“现代化”特征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时尚化审美水平。
3.融入“交响化”概念,开展情境教学
“交响化”是木管乐教学的根本,木管乐器在交响乐队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承担着提供音响效果的作用。虽然木管乐器可以进行独奏和重奏,但是其独特的聲音特质在交响乐的音响环境中是无法替代的,对于木管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必备的素质之一就是在交响乐队中的配合技能,因此,在木管乐专业教学中,要对学生开展交响乐环境的情境教学,进行实景模拟训练,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将“交响化”概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理解木管乐器组在交响乐队中的身份定位,以交响乐的思维理念和思维方式表现音乐作品。
木管乐教学要加强其“交响化”特征,在交响乐的情境下培养学生的演奏水平。情境教学主要通过模拟实际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领会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木管乐的学习兴趣。首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将学生带入到交响乐的情境当中,讲解曲目的创作背景和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播放曲目创作的背景和展现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在传授木管乐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丰富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感情引导,使学生能够用心去感受曲目的旋律,放飞思绪,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要求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释放情绪,加入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处理好自身的情绪色彩后,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创造情境教学体验,加深学生对乐谱的深度理解,帮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最后,教师要继续拓宽情境教学的范围,以美育为核心,让学生深入了解木管乐器体现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创作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木管乐作品,最终使木管乐作品服务于社会,满足社会大众对精神与情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继鹏.舞台演奏能力培养视角下西洋管乐教学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1(7):70-71.
[2]陈艺璇.关于西洋管乐音乐表演教学模式的改革[J].戏剧之家,2021(12):105-106.
[3]崔庆兰.浅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管乐教学改革[J].戏剧之家,2020(24):99-100.
[4]郭霏霏.西洋管乐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探索[J].艺术评鉴,2020(22):142-144.
[5]陈霄虹.西洋管乐音乐表演教学模式的改革[J].当代音乐,2020(1):48-49.
[6]李炳帅.试论“三元协同式”管乐教学模式的实施方略[J].北方文学,2019(24):205-206.
[7]马一菲.浅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管乐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2019(20):98.
[8]王剑.高校音乐专业中西洋管乐表演教学改革的研究述评[J].北方音乐,2018,38(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