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3-09-17 11:03王硕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春耕水肥师生

王硕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中国人如何端牢自己的饭碗?答案就写在铺开春耕画卷的大地上。行走在三秦大地的田间地头,一个个忙碌身影、一阵阵机械轰鸣、一件件农业科技新事,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春耕图”。

春耕年年有,今年更不同。在西安市鄠邑区的田地上,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王全九师生团队设计建成的超50亩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近100亩田地范围内安装的互联网设施,成为农民期盼丰收的坚实“底气”。“水肥一体化设施不仅节水、节肥、省人工,种植的葡萄、小麦的品相和产量也相当好。”西安森泉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石周鹏说起水肥一体化设施时连连夸赞。

培沃土——“水肥一体灌溉”助力春耕

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灌溉与施肥有机结合,实现作物生长过程中水肥同步管理,成为助力农业高效耕种的一个突出亮点。这是王全九师生团队多年潜心钻研取得的核心科技成果,助农背后,折射着王全九老师对土地的至爱深情。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如何让耕地更健康、更绿色?这是王全九师生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过去很多人认为耕地就是利用,缺乏保护土地意识,不好的地不能弃之不用,而要通过技术把它的产出提高。简言之,就是合理灌水施肥,千方百计地让土地多产。”王全九介绍道,“我们现在谈的‘利用’和过去谈的‘利用’有很大区别,现在的‘利用’准确地说,叫‘可持续利用’。例如现在的粮食产量为1.3万亿斤,要保持稳产,必须在利用当中保护好最珍贵的土壤资源。”

粮食的丰产、土地的保护,都离不开水和肥料。水是生命之源,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肥料则是农业增产稳产的重要保障。怎样才能提高水资源和肥料资源的利用率?这是王全九师生团队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将浇水、施肥两项工作合在一起、一次性完成,大大减少了用工和成本。“不仅节省了浇灌成本,还减少了浇灌时间,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进一步提高,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王全九如数家珍地介绍。升级为水肥一体化智能管控的田地,形成了功能分层分布式结构,实现了生产基地水肥精准控制和互联互通,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还大大降低了劳动用工。“水肥一体化设施不仅节约了成本,种植出来的葡萄耐储存、耐储运,还特别香甜,北上广深都找我们订哩!今年的效益肯定好。”石周鹏信心满满。

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的成功应用没有阻挡王全九科研的脚步。王全九师生团队精准了解和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优化作物生长环境,为提高生产效益做好春耕萌芽期内的各项准备;配备物联网控制系统及现代化控制机房,建设高标准农田,让“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助力提高农作物亩产;建设独立泵房,架设高效节水管道,实现农田灌溉全覆盖。王全九把“根”深植于耕田,科技助农的路子越走越宽。

育良田——打通研以致用“最后一公里”

“要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他们最需要什么,我们就从哪里入手帮助他们。”王全九说,“我们把课堂搬到农田里,就是要打破以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生产一线实践’的研究生培养路径。”

为了方便了解土地,王全九师生团队在田间地头开展土壤和植株检测。以往需要在实验室进行的土壤检测、叶片分析,现在直接在田间就可以进行观测,在现场就能够快速检测出土壤问题和叶片营养状况。2021级博士研究生姜展博干起农活来有模有样,他表示,“到了农田里,才能‘零距离’了解农村、了解农业,走近农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农业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让农田高质量种植与减轻劳动强度,是我们的研究目的与方向。我的导师王全九教授,他的课在田地里上、实验在田地里做,他的成果才是真正服务三农的成果。”

一手抓牢基础理论研究,一手做好农业技术科研,王全九利用技术专长帮助农民实现增收。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才会走得更远,在王全九的率先垂范下,他带领团队师生在行走中感知,在实践中创新。

日前,记者来到王全九西安理工大学校园内的实验室,只见柜子里、桌子上满满当当摆放着各种样品。“这个要准备进行下一步实验了。”“这个效果不太理想,还是要尝试对它进行改良。”……王全九一项项介绍着。他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学术前沿,通过环境、生态、资源、计算机等相关优势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与会聚造峰,努力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西理工方案、贡献西理工智慧。

心中有光,脚下方有力。走出校门迈向田地,试验田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全九给当地留下“带不走”的科技财富,持续助力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的辛勤付出,让农民对未来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勤躬耕——把论文写在三秦大地上

由王全九主编的《土壤物理与作物生长模型》教材获得了陕西省2022年高等教育优秀教材特等奖,该书在详细介绍土壤中水、肥、气、热传输特征的基础上,还分析了根系吸水、作物光合特征、植物生长过程模拟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测试方法和相应数学模型,为实现农业水肥高效利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系统理论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论文写得再好,都只是“纸上谈兵”,只有脚下沾了泥土,才能找到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在实践中对实际情况看清楚了,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准确地找到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点。”编写教材时,王全九团队师生坚持躬身田间,孜孜不倦地了解农民需求。

他们根据农民生产的要求,以目标为导向不断探索。为了能精准调控整个作物的生长过程,团队成员扎根在农户家,随时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及土壤情况,为实施灌区的数字管理、发展数字农业及自动管控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夯实了农业灌区的数字化建设、智慧化管理理论基础。

王全九教授连续三年入榜“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据Scopus数据显示,王全九教授在1999—2022年累计发文229篇,被3273篇文献引用了4221次,引用次数呈总体上升趋势,2022年达到引用峰值494次。

悉心灌溉,铸就一个又一个梦想;饱含热忱,捧起一颗又一颗星辰。藏粮于地、夯实“耕”基,寄梦想于田野,以科技为犁奋力耕耘,王全九教授让技术长在泥土里,真正地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猜你喜欢
春耕水肥师生
雅苒致力于推动水肥一体化
“水肥一体”新系统 助力增收有一手
做好春耕备耕 保障粮食安全——各地春耕备耕动态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春耕始万物生”春耕备耕正当时
春耕备耕正当时
“水肥一体化”这么厉害!
浅谈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北方贫困山区的应用与推广
春耕备肥用肥 你准备好了吗?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