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央视春晚戏剧小品艺术研究

2023-09-17 19:23:13甘璐瑶
电影评介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小品戏剧时代

一、戏剧小品的概述与发展近况

追溯历史的轨迹,“小品”两个字最早作为一种文学概念出现在晋代的古籍中,还只是存在于文学范畴里的名词。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戏剧小品从书本上被解放,起初在演艺院校或是艺术团体作为一种考试或是上课的练习手段,以片段情景短剧的艺术形式出现。渐渐地,小品戏剧的演绎形式从小众走向大众,发展成一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综合了多个艺术门类,杂糅了话剧、相声、戏曲等艺术精品的优点,具有短小精致、主题鲜明、情节有趣、表演生动、层次丰富等艺术特征。[1]戏剧小品借助春晚这个重要的媒介仪式的力量,获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逐渐成为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档节目。[2]

因此,戏剧小品依托春晚舞台,让“春晚戏剧小品”亦或是被称为“春晚小品”的戏剧作品以全新独特的面貌走进了大众视野。可以将春晚戏剧小品视作戏剧小品的分支或是一次变革与创新,作为在官媒平台上播放的节目,春晚戏剧小品既受到限制又得到发展。一方面,对春晚小品的作品质量有了更加严格的把控;一方面,春晚小品需要体现价值取向和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总的来說,春晚戏剧小品在形式上来说变化不大,主要体现在其主题选择、人物设置、台词撰写、传播平台等方面,可以看到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春晚小品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质的飞跃。①

艺术源自生活,然而科技的力量在不断推动着时代和生活进步,社会景观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这也影响着艺术作品。从1983年到2023年,40年的匠心积淀,可以看到每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都可以在细节处发现中国的进步与变化。春晚是国内一档大型综艺晚会,对内,它是一档最具有全民参与感的文化传播节目;对外,它是塑造中国新好形象、讲好中国新好故事、彰显中国新时代精神的坚实桥梁。传播力度广、具有鲜明的中国时代特色,春晚承担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传播正向价值观的双重使命。[3]因此,戏剧小品作为一档语言类节目,除去本身所必需具备的艺术特性,如喜剧性、娱乐性等之外,小品无论是在其发展巅峰时期还是困顿时期,都展现出对社会问题、社会热点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理性观照的一面。[4]

2018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正式吹响了迈入“互联网+”新时代的号角。为了顺应新时代新生活的发展和变化,戏剧小品的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也发生着异化。从1983年“约定俗成”的纯乐模式,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未来可期”的目标模式,再到千禧年“针锋麦芒”的讽刺模式,最后再到如今“难得一笑”的价值模式[5],中国戏剧小品经过了兴起、发展、巅峰、困顿、瓶颈等多个时期的披荆斩棘、砥砺琢磨,观众可以直接从每一年的舞台上感受到它的变化。[6]

在如今网络评论现象泛化的时代,一部作品想要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全媒体视域下,“群体评议”和“群嘲”景观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从2018年至2023年,春晚小品主要经历了主题、人物、叙事、舞台等方面的推陈出新,这不仅对春晚来说是一个挑战,对观众来说,也是一个挑战。[7]因此,戏剧小品更需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剧本设置进行更严格的把控,但同时又不能失去小品的喜剧特色。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可以了解到,观众对于春晚小品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同时也说明了观众的大众艺术审美观在逐年提升,并且观众的口味变得更加多元化、垂直化、小众化了。[8]

新时代,戏剧小品从选题上更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题上更贴近热点时事话题如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等,赋权了文艺作品社会教育功能和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把控;[9]从人物形象上来看,许多专家对春晚小品中人物身份、两性关系和女性形象这三种塑造手法的嬗变有大量的研究与探讨,从基层到干部、从简单夫妻关系到探讨两性关系、从家庭主妇到独立女性,春晚小品不断地向观众传递时下最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群体思维及物质文明。[10]而在台词用语上,春晚小品终于走出了使用讽刺、犀利的修辞手法博取观众一笑的尴尬时期,转而重新生根发芽,吸纳网络用语来进行点缀,建构一套新时代的专属语言类节目的表达方式。[11]最后,在舞台创作方面,导演选择的演员都是当红新生代小品演员,或者是往届观众都熟知的老搭档,对比起以往喜用其他跨界演员的方式来说已经逐渐减少了。[12]

总之,戏剧小品在春晚舞台上具有独一无二不可缺位的地位,虽然进入新时代时期,对于春晚小品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创作方面的良性循环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介传播,但仍然难逃剧作和人物上的桎梏,许多观众反映主题情节过于夸张和不自然,以及人物设置过于扁平化、刻板印象化了。特别是在泛娱乐文化盛行的年代,传统小品形式如何在春晚上抗压生存,已经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13]

二、新时代戏剧小品的艺术特征

(一)主题偏好: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者

新时代戏剧小品的艺术特征之一就是在主题上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者。好的主题决定了作品想要表现的内容是否能够正确地传递给观众,随着时代变化,主题的功能性愈发重要了,有时能够引起社会舆论,有时也能够影响群众的思维。[14]新时代的主题主要从以下两点谈起。

从主题的深浅谈起,在新时代时期“互联网+”视域下,戏剧小品在春晚的舞台上更要担起“教育者”和“传播者”的角色,而不仅仅满足于创造一部喜闻乐见的喜剧作品。为了能够更加融会贯通新时代的精神理念和适应当下泛娱乐化的媒体环境,在选择主题时,戏剧小品摒弃了一些只注重“小家”的主题,如关注空巢老人主题的《假话真情》(2007年)、展现邻里关系主题的《邻居》(2006年)、探讨职场观念的《阿峰其人》(2017年)等,转而去触碰更宏观理性、更注重传者本位、更聚焦于“大家”的公共议题,例如《提意见》(2018年)和《演戏给你看》(2019年)两个作品,都涉及同一个政治敏感话题——反腐,同样触及了敏感话题的还有在2020年的作品《走过场》,开心麻花拿官场轶事来做文章,但是奈何在抓住好主题的同时失去了喜剧效果,虽然达到了反讽的目的,但观众们对此作品褒贬不一,部分观众认为其失去了喜剧的特征色彩。2021年春晚的小品《大扫除》,痛斥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仅达到了教育目的,传播效果也放大了。从点至面,由小见大,浅入深出,春晚小品的主题在原来既定的范式上不断更迭与升级。

从主题的嬗变谈起,2018年至今,每一届春晚都展现了对政治、社会、经济三大主题的杂糅呈现。从“反腐倡廉”到“全面从严治党”,从国际交往到共抗疫情再到民生问题,以及新萌生的“平台经济”问题,都是春晚导演在综合实际情况、预估播出效果后筛选出来的主题。[2]例如,2023年的5个春晚小品和主题分别为:中年夫妻去补拍纪念照在照相馆吵架的《初见照相馆》、网约车司机和快递员吵架的《马上到》、新老领导智斗的《坑》、兄弟夫妻吵架上门求调解的《上热搜了》、年轻夫妻吵架,参加对视活动后和解的《对视50秒》。其中,有三个节目为情感调解类节目,其他均涉及政治、经济类主题。可以看出,这一年春晚正值疫情严重期间,许多观众没法和家人相聚,因此导演避开了春节全家团圆这个主题。

文艺创作始终要以人民为根基,聚焦新时代主题,彰显“中国精神”,这也是中国文艺创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成果。对于戏剧小品这样的微型戏剧来说,首先,它的艺术性和独特性在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也随着时代而在艺术洪流中不断地发展与改革;其次,小品的主题也是它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因此,如何选择主题也是文艺工作者为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提炼生活百态、萃取时代精神的最高级的集体创作呈现。[15]

(二)人物设置:微观社会的刻画者

从人物的塑造和设置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文化价值取向的流变及观众审美指向的转变。特别是呈现在春晚的小品作品,其所建构的形象不仅是一个国家形象的缩影,也从微观视角刻画了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的实时姿态,并且是一个用以记录时代剪影的文化符号的再现。[16]从已发表的文献资料库中,有关于小品人物分析的论文来看,自1994年起就有文章开始研究与探讨小品人物设置与人物塑造这两个话题了。人物是戏剧小品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主题的呈现、故事的表演、舞台效果,都需要依靠小品里的人物来实现。[17]许多年以后,再提起某作品时,就会令人陷入记忆的漩涡。比如,这几年是关于“催婚”的社会热点话题[18],谁演的某角色在某作品中令人记忆犹新,最终都会成为一种集体记忆,但只仅仅刻画在这一代老少青年的脑海里,并不会留存到下一代的记忆当中去,这是生活环境和共同经历给人类所带来的时代记忆。

有专家认为,春晚小品塑造的女性角色都是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虽然从某种层面来说已经脱离了家庭主妇的模式,走上了女性独立的道路,但都片面、主观地将女性角色妖魔化了,引起了部分女性观众的不适[19]。的确,尽管进入了新时代,今年几部关于夫妻吵架的作品,就有观众评论觉得不够真实,情节过于夸张了,只展现了个别女性身上的一些特点,而并非所有女性身上的优点。因此,文章里也呼吁希望文艺工作者能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去向观众传递和展现一个真实的、客观的女性之美和女性形象。[20]

不仅如此,从延伸的人物关系来看,相较于早期和乐融融、家庭和睦的氛围来说,近几年的话题略显浮躁和不安静。“催婚”系列作品连续几年都还在上演,甚至到了今年,五部作品里有三部都包含了夫妻感情不和而大吵一架的剧情,虽然最后都和平解决了,但可能会让许多年轻观众对婚姻产生误解。的确,这个话题与当下暴露出来的社会潜在问题有一定的关联,能够引起群体共鸣,春晚将要面临数量庞大的观众,希望文艺工作者可以找到一些新的模式,能够突破循环主题的壁垒,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将这些思想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21]。

在进入新时代后,春晚小品中陆续出现了涉及国家政治层面的人物形象,且作品的核心思想越来越有深度,直接从“基层工作者”到了“局长干部”[22]。如《大扫除》《坑》等作品,都树立了智斗反派角色的正面人物,特别是《坑》,讽刺痛击了不当的为官之道,马丽饰演的马局长是一位时刻为人民着想的女干部,平易近人,充满正气,可谓一次大胆的创新,突破了以往塑造普通群众的“小人物”形象,将视角延伸到“大人物”,着实让观众了解到了另一个世界人物的生活和工作。凸显和刻画了政府官员为老百姓做事的画面,以及他们在工作中会遇到的层层困难,更加公正、客观地刻画了政府官员正面人物形象的特征。

(三)叙事体系:中国故事的阐述者

近年的春晚小品在叙事上有了一定的创新,剧本强度从仅仅为了喜剧程度出发进化成“仿真矛盾”模式[23],试图重现理想中的社会图景,将中国故事装载在小品的容器中,更加重视小品的社会教育功能了。但这么做注定会在一定层面上弱化小品的艺术功能,好在2023年的舞台上,这种状态又有些回升了。

近年来的几部作品,被观众评论为全程没有笑点的无聊作品:2018年的《回家》;2020年的《喜欢你喜欢我》;2021年《每逢佳节被催婚》《阳台》;2022年《父与子》等等。这几部作品里几乎都有喜剧大咖出演,有的主题甚至是命题作文,总结分析下来,这些作品在编剧和台词方面较弱。值得一提的是,到了2023年的春晚,《坑》在敘事上做了大胆的人物身份反转并增加了真实性,但又不缺乏喜剧性,打破了春晚小品停留在瓶颈地段的低谷状态,将意识形态、艺术价值两者结合起来,平衡了以往作品只注重内涵而忽视了艺术,或是只重视喜剧性而忽视内容的创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24]。

春晚作为央视媒体制作的每年仪式最盛大的晚会,在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更是赋权了语言类节目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用[25],并且在电视节目和网络平台直播当中和直播过后,在全媒体平台的共同联合作用下,具有了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度更深的播出延伸效果。受众对于节目质量的要求日益增多,对文艺创作者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也给予他们一次次挑战。[26]

(四)台词设置:全媒体的交际者

作为在春晚舞台上为数不多的语言类节目,春晚小品几乎全篇都以人物台词贯穿全场。春晚小品继承和延续了戏剧以及相声两大传统艺术的特征,通俗易懂但又暗藏玄机,运用多种文学修辞手法来紧扣主题又贴合人物。[27]

自进入全媒体时代以来,春晚小品的台词里逐渐出现对“网络用语”和一些“梗”的使用,这些词来自许多由网友创造和建构出来的“网络用语”体系,也时常被大家称作为“梗”。“梗”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是一首歌、一个数字,或是表情包等等,其形式多种多样,并且代表的含义在不同语境下使用的话,也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近年来流行的数字符号“6”也可以是“666”,它的本意是指很厉害,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佩服,少数情况下会含有一点贬义。总之,网络用语的出现打破了语言文字使用规律的常态,主要特点是学习起来上手简单、使用语境范围广、形式组合多样等等。[28]

新时期的春晚也在台词方面依旧参照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热门词语”,例如“躺平”,2023年的小品中有台词:“躺平是指不担责不作为,不肯干也不敢干,卷起袖子在一边看。”这句台词不仅解释了躺平的含义,还以顺口溜的修辞方式让观众们记忆深刻。像这样运用“梗”的台词还有很多,本文不胜枚举。这是春晚小品试图用流行制造流行的一种手法,网感十足,活跃在全媒体的平台中,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的注意力。

三、新时代戏剧小品的发展路径

戏剧小品在提供娱乐情绪价值的同时,在全媒体传播平台的作用下,逐渐承担起了传递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责任,开拓和延展了微型文艺作品的社会教育功能,也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前文提到,春晚戏剧小品就创作模式来说主要经历了这四个阶段:纯乐阶段、目标阶段、讽刺阶段、价值阶段。在本文中,通过分析新时代春晚戏剧小品的主要艺术特征,可发现目前其仍处于价值阶段。[29]春晚舞台上的戏剧小品无论是从主题、人物、叙事还是台词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创新。

新时代的春晚戏剧小品现下所面临的困境仍是如何在内容与形式之间达到创作平衡,春晚小品创作者在面对如今被互联网化的观众时,对于主题、人物等等的选择是有一定经验的,但可能在叙事故事、塑造人物、人物台词阶段,还亟须开拓思维、加强创新。[30]例如,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上还欠缺灵活性和技巧性。观众们为什么会对几十年前的“下蛋公鸡”“白云黑土”以及“宫廷玉液酒”等梗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更是说明了剧本原创的重要性,并且提醒创作者们不要忘记过去优质小品皆具有的一个隐藏特征:传唱度。过度依赖于互联网的梗和段子,重复性高的人物与情节,会使观众们对小品失去了记忆点,也会让小品失去喜剧性。[31]

结语

戏剧小品首先是春晚藝术舞台上的一部分,是一种文艺形式,多以喜剧小品为主,受众也主要是以国内观众为主。本文研究发现为遵循受众审美观念变化的特征和规律,春晚小品的主要创作者们也在不断调整、改善和提升作品的质量和纬度。[32]同时,春晚小品的舞台也可以是国际舞台,如何能从国内舞台走向国际舞台,也是春晚小品发展路程中的终极命题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央视春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担负起传播和引导当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责任。因此,它有一定的政治传播倾向,但是政治表达不能取代艺术审美,反而应该依靠艺术功能来实现传播。它们之间应该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其艺术功能和表达思想和谐统一的目标。[33]

参考文献:

[1]王爽.中国戏剧小品的发展探讨[ J ].戏剧之家,2019(03):43.

[2][3][23]刘宏宇,李婧文,白静.媒介仪式的结构化与反结构化——评析央视春晚小品的叙事模式变迁[ J ].国际新闻界,2019(02):92-112.

[4][6][25]王杰.三十年央视春晚小品类节目价值取向变迁[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14.

[5][8][11][26]谢旭慧,张珵.2019年央视春晚小品述评[ J ].艺术百家,2019(03):80-85,103.

[7][10][20]范雪娇.关于30年央视春晚小品中两性形象的研究(1983-2012)[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

[9][12][15][18][21][22]余艳青.新时代国家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像表征——以2018年央视春晚为例[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4):121-124.

[13][16][24][31]计莹.喜剧性戏剧小品的艺术特征及表演技巧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20.

[14]焦石.主题流变、戏剧仿拟与文化表征[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17][30][33]范敏,陈宝枫.2001-2019年央视春晚小品的叙事学分析[ J ].新闻论坛,2020(01):57-61.

[19]罗晓君.央视春晚小品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及其文化阐释[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27][28][32]钱珊慧.当代中国喜剧小品审美特征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5.

[29]吴冰.央视春晚小品引导社会舆论功能分析——以2019年央视春晚小品为例[ J ].大众文艺,2019(21):183-184.

①参见:王杰.三十年央视春晚小品类节目价值取向变迁[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甘璐瑶,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实验员,主要从事电影电视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小品戏剧时代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中等数学(2022年4期)2022-08-29 06:27:10
有趣的戏剧课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临宋人小品》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HANDS OFF THE WHEEL
戏剧类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4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