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茂嘉 侯文静 刘毅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文件予以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传统中医药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公立医院是具有公益性的卫生事业单位,发挥着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功能。“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健康需求[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3]。目前,医院文化建设领域还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因此,本文将探析以中医药文化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立医院文化建设的策略,旨在提升公立医院文化建设水平,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健康服务。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受到巫文化、饮食文化、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影响,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与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有深刻的联系,中医药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在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健康养生理念与实践经验[4]。同时,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技术方面的现实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表现形式。理论来源于实践,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就有不成体系的中医药实践,在中医药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概括,为中国传统同哲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理论不断丰富反过来又指导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同时也包括诗、词、赋、书法、中医等内容。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药文化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凝练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有特色的品质之一[5]。
从马克思的实践历史辩证法来看,在人类物质发展角度上,经济基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在人类解放维度上,上层建筑起到关键性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作用[6]。而中医药文化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一种精神文明,对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具有反作用。
融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医药文化融入公立医院文化建设带来的经济价值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拓展拓深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育空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提升显著[7]。近年来,文创消费成为文化产业消费的新热点。公立医院本身是医疗场地、人流量大,以公立医院为载体来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合理性与便利性。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绝不是简单地将中医药结合文化产业去发展,而是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上升到产业层面[8],通过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打造出医院文化品牌、树立良好社会效应的同时兼具经济效益。二是中医药+养老服务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重点。中医药产业直接挂钩养老、旅游、健康等领域,形成“中医药+”新业态。最近数据还显示,除西藏尚未步入老龄化社会,其他 30个省市自治区均已步入老龄化社会[9]。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严重,养老领域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医药是我国宝贵的特色医疗保健资源,中医药学通过几千年健康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丰富内容及形式的祛病延年的技术和方法,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有天然的优势[10]。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催生了中医药养老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养生与保健需求不断升级,公立医院作为为人民提供健康服务的场所也必须高度重视高质量的养老与保健服务的重要性,依托公立医院平台建造特色中医药疗养院与养老中心,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缓解老龄化压力,在主观目的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进对健康服务的需求的同时,客观上拓宽公立医院营收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1]。中医药文化是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医院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中华文明的本位意识。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来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考察事物时要把它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12]。根据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来考察中医药文化,就是把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子集来考察。公立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的联结界面,在进行文化建设的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利于强化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筑牢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同时凝练有中国特色的医院文化,利于医务工作者培养与塑造集体核心价值观。医院文化作为一种健康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以中医药文化融入其中利于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底蕴增添色彩,对中华民族文化发扬与传承具有战略性意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铺垫基础。
看病就医、养生保健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公立医院作为人民群众维护健康的重要场所,要不断发展自身,以满足人民更高的健康需求。医院的发展不仅依靠医学技术手段的进步,也依托于优秀文化的指引。发挥中医药文化在我国公立医院建设中的文化引领作用,减轻“以西律中”的现象,就要培育独特的中国特色公立医院文化,树立医疗领域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以良好的公立医院文化和人文精神来应对新时代医院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目前医患矛盾突出、医生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公立医院建设忽视文化传递的精神力量、看轻文化建设的作用,医务工作者便缺少精神之钙,难以坚持正确价值观。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医院文化建设的目的应当是培塑健康的集体价值观,以筑牢医务工作人员的精神防线,丰富医务工作人员的精神世界,以中医药文化浇灌医院整体价值追求,纠正行业不良之风,促进医德医风建设,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缓和医患矛盾,塑造良好的公立医院形象,筑牢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3]。
助推中医药文化融入医院文化建设需要增进两种人群的中医药文化自信,一是医务工作人员,二是普通人民群众。首先要培育医务工作人员的中医药文化自信与中医药文化自觉。部分医务工作者对待中医药的态度冷淡,甚至认为中医药是违背科学的。文化自信视域下,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欠理想,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及自豪感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14]。要引导医务工作人员破除认知迷雾,拒绝“中医黑”“中医无用论”的观点,从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入手,在实践经验与历史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认识中医药文化。发挥医务工作人员的辐射作用,带动前来看病就医的人民群众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事业的认可度,同时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将中医药文化内化于心。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人文性既延续了反对神本、崇尚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又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从抽象的感性的人的理念还原到现实世界,进而强调、追求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15]。人本思想也存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中医药理论中。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灵枢经·玉版》中云:“且夫人也,天地之镇也。”意思是人是天地万物中最重要的,离开了人,一切也就没有意义了。中医药文化融入医院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丰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医务工作人员打造安心、幸福的工作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有效、更有质量的健康医疗服务,最终目的落实到“人”,所以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医院文化建设也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建设全过程中。一是医院管理层带头做好工作,支持融入建设,树立好榜样的力量。同时做到不与一线医务人员脱节,以上行下效的态度将工作落到实处,注重医务工作人员的实时反馈,及时调整工作的方针政策。二是开展相关文化活动文艺汇演。以“医务人员为中心”为切入理念来开展中医药文化相关文艺活动来丰富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以真正有益的内容、有效的形式开展,增强医务工作人员凝聚力,激发爱岗敬业精神,促进中医药文化融入公立医院文化建设的成效显现。
中医药文化融入公立医院文化建设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双向赋能作用。需要梳理融入内容的内涵,需要去芜存菁,择优融入。重点挑选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解决医院发展现实问题具有指导意义的内容。比如选择中医药医德思想以改善尖锐的医患矛盾,其次可以寻找中医药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有互通性的观点或者内容,以此壮大它与现实生活、人民群众的联系基础,也有利于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科学性和发展性。例如,中医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都蕴含着人本思想。“精、诚、仁、和”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本质是以“人”为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人的解放的理论,他关切人类的前途命运,认为人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发展是全面的、自由的。中医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是中医的一种预防思想,在黄帝内经中已有阐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治未病指在疾病发生前,就进行预估并且采取措施,阻止疾病的发生将疾病扼杀于萌芽之中,体现了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底线思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变质变相互转化、发挥主观能动性等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思维范式[1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17]。这种积极主动应对未来可能存在风险,治未病的中医预防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底线思维相契合。提炼马克思主义与中医药文化存在的耦合的观点融入医院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公立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内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限制,要用联系的观点而非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在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公立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全方位构建融入路径。(1)运用融媒体手段促进中医药文化融入医院文化建设。借助纸质化宣传手段,以宣传册、文化展示栏、黑板报等形式,在室内墙壁以中医药经典人物像作装饰壁画,在就诊等候区张贴中医药卫生保健知识等。同时通过广播与电视的形式,播放中医药卫生事业建设最新成果以及中医药文化纪录片,以此强化医务工作人员与患者的视觉感知和触觉感知。(2)加强环境载体的建设。医院环境是医院文化与精神的一种载体与体现。在院区内规划中医药生态园、中医药展示厅、举办中医药器物展览,通过客观物质强化中医药文化的融入。(3)全面实施互联网+公立医院文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是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顺应文化数字化发展趋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的文化发展战略,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18]。医疗领域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是发展趋势。医院服务模式已经开始转变,医院文化建设也不能再拘泥于传统模式,应当积极借助互联网等数字化平台、大数据等科学技术手段,全面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医院文化建设,以推动医院文化建设智能升级[13]。首先,建立医院文化资源库,将优秀文化内容投放到以医院公众号、医院官网、医院官方微博为主的互联网平台以便文化信息共赏。其次,利用二维码、VR虚拟现实技术、3D仿真打印机技术等,脱离传统纸质化学习与传播,给予传统文化新的呈现形式与时代活力,同时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促进医务工作人员无纸化学习,方便其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再次,通过扫码发放网络问卷等形式调查患者对医院文化满意度现状,实时接收患者意见,以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查漏补缺建设中不足的方面。
综上所述,在公立医院的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医药文化是有必要的。健康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升级,医院文化建设对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作用逐步增强。以中医药文化融入公立医院文化建设,不仅丰富了公立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同时加强了医务工作人员的精神建设,促使公立医院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促进我国健康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为社会主义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