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在中国,很少有这么一个人,能赢得举国上下每个人的敬重。而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当之无愧的偶像和英雄。
袁隆平祖籍江西,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的袁隆平生性好动,是个好奇宝宝。第一次看到荞麦粉,他想抓一点来尝尝,结果弄得整个人成了白粉人;看到木匠钉钉子时嘴衔铁钉,他也有模有样地学起来,结果一个跟斗,铁钉掉进肚子,送到医院急救才取出来。后来,因为战争的爆发,袁隆平就跟随父母到处奔波。7岁时,在跟随父母从汉口奔赴湖南桃源县途中,他不小心掉入江中,幸被船工救起。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学会游泳。袁隆平心中不服输的种子,或许就是从那时种下的。为了学游泳,他虚心向同学请教,按照图例一步步练习分解动作,一个暑假下来就学会了仰泳、蛙泳,后来又学会了自由泳。他从学会游泳到能横渡长江只用了一年时间。1947 年,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一开始,袁隆平因为“个子太小”被体育老师拒绝,但他却在出发那天让一名同学载着他悄悄跟了去。老师只能无奈地笑道:“你既然来了,就试试看吧!”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那次选拔赛,袁隆平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并且在随后的省运会上拿到两块银牌。
1952年,在西南农学院(现重庆西南大学)上学的袁隆平报名参考空军,打算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全校共有800多名学生报名,但经过36个项目考核之后只有8个人合格,袁隆平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因为战事缓和,国家需要建设,加之当时大学生本来就很少,已经参加完欢送会的袁隆平和同学们又被退了回来。袁隆平后来在回忆时打趣道:“飞行员没有当上,国家队选拔把我淘汰了,我是沒办法才选择了搞农业。”
1953年,他只有23岁,刚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安江农校工作。作为一个致力于农业发展的研究者,袁老深知,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从那时起,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他曾说自己有两个梦:“第一个就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老几十年如一日,天天蹲在田边吃饭,累了就在地里休息。幸运的是,袁老的辛苦并没有白费,1964年,他在试验稻田中真的找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通过人工授粉的方式,令其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的种子。接着,袁隆平又从14 000多个稻穗中,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并且通过播种,让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历经无数次的失败后,1974年,袁隆平终于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的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加30%以上,这项成就公布后立刻震惊了农业界。从1976年到1989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35亿亩,增产35 000亿公斤,这些稻谷让3 500万人吃饱了饭。这也意味着,我国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便被查出患有慢阻肺,即便在90岁高龄,他也没有退休,反而觉得责任越来越重。在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主席亲自给袁隆平颁授“共和国勋章”。10月1日一大早,他又回到家附近的稻田旁,“每天数一穗”早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虽然我们尊称袁隆平为袁老,但他实际上是一个特别有童趣的人。80岁生日后,他说自己是“80后”,90岁生日后,他又说自己是“90后”。他常常调侃自己的相貌,前一秒还自诩是个“资深帅哥”,下一秒就破功,说“实际不帅”。视察稻田时,看到田间的鸭子,他会盯着小鸭子看个不停,还开心地学鸭子“嘎嘎嘎”地叫!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我们或许难以成为像袁老他们一样跨时代的杰出人物,但我们可以选择做像他们一样可“爱”的平凡人。
(选自《晓敏青春说》,有删改)
赏析 文章没有漫谈袁隆平的一生,而是截取他可“爱”的一面来写,所选的素材集中而典型,大致沿着时间顺序行文,每个材料的选择都能够有力地证明他可“爱”,值得敬爱。袁老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值得我们爱,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值得我们爱,他对生活饱有热情和童趣值得我们爱,他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给人民带来幸福值得我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