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4日電 (记者姬烨 董意行 孔祥鑫)4日晚,当视障运动员李端登上北京冬残奥会主火炬台,或许连他自己也想不到,他将迎来自己人生中最漫长,或许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分钟。
他右手高擎火炬,左手摸索着雪花,终于找到了火炬的卡槽。但几次尝试想要将火炬嵌入主火炬台,都因为火炬的角度不对而未能完成。
他试着旋转火炬,双手一起往下按,但依旧没有成功。那几秒,感觉时间都在等待他、陪伴他、鼓励他。突然,现场一位观众大声喊出了“加油”。随后,声声加油,全场掌声,毫不吝啬地给了他。
这次,李端双手举着火炬,差一点就嵌入了主火炬台,但还是没成功。
“加油!加油!”在全场观众的助威声中,李端又经过了几次尝试,终于把火炬稳稳嵌入主火炬台内。
成功了!李端奋力挥舞着左拳,但右手依旧不敢离开火炬。当他听到现场雷鸣般的掌声时,才将紧握火炬的右手松开,高举双臂欢呼。
总评 这个片段聚焦视障运动员在开幕式现场插嵌火炬的艰难过程。整个过程作者侧重于写人物的动作和现场观众的反应,气氛尤为紧张,看似简单的过程可谓惊心动魄。报道画面感极强,虽然没写人物的表情,但我们可以想象到“他”当时紧张的情绪。另外,作者善于放大细节,利用细节引发读者内心的波澜,整个过程不过一分钟,但几帧画面的剪接使得这一分钟显得格外漫长,格外令人煎熬,又格外令人期待,很好地体现出题目“最长的一分钟”的深刻含义,可见作者选材谨细,铺叙用心,定格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