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等政策文件均强调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改进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和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探索大学英语课程如何融入思政元素,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增强大学英语教学思想性和实效性,从而推进大学英语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本文从实施的必要性、时代特点、实施的难点和实施的有效路径等方面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进行了探讨,旨在让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能够真正与课程思政内容紧密融合。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1]。要实现此种目标,首先应该将这一目标的内涵与宗旨和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相融合,在新任务、新理念的引导之下明确新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使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能够真正与课程思政内容紧密融合。
一、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特点
(一)渗透性特点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并不单单只是一种学术性的概念,也不是某项具体活动,它指的是英语教学活动融合思政理念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在英语教学活动当中融合思政教育理念,使思政教育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形成影响,引导学生培养起积极正确的“三观”,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进行思想素养培养。英语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的必修课程,能够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工作起到重要影响。从目前社会发展可知,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语就显得尤为重要[2]。教学能够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沟通需求,使学生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值得注意到的是,学生目前面临着十分复杂的信息环境,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起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要使其不被物质主义思想所动摇,高校方面就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帮助大学生建立起一套思想屏障,使大学生获得充足的信心并养成民族文化自信感,从而有效抵御诱惑,以积极的态度实现人生价值和成长目标。
(二)全方位育人特点
在融合大学课程思政理念的过程中,要全力推动教育改革,真正使全方位育人这一思想得到落实。但是要使专业技能得到提升或培养学生较强的思想素质,这一过程并不会一蹴而就。作为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核心任务,这一过程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把控,真正融合全方位育人理念,以此从根本上提升教育质量。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融合课程思政理念不仅能够使英语教学形式得到丰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英语学习,同时也可以突出英语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作用,从而使思政教育的价值得以体现。各高校在融合思政教育和专业学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立足于新时代发展背景之下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考虑,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并且及时回顾和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立足于不同层面推进课程思政一体化教育,快速实现好、落实好英语语法教学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工作,以此推动学生长远发展,真正做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坚持探索思政教育精髓,从而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思政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其自身的思想素养[3]。
二、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难点
(一)课程思政设计理念落后
随着课程思政活动的推进,英语课程设计也因此面临着全新的要求,虽然各高校已经多次强调应当建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但是此方面的理念却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其具有的作用也十分有限。所以需要对此方面工作进行持续性的优化和改进,同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学科特征来完成课程设计工作。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其行为观念和思想水平也各有不同,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教育者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立足于学生差异给出对应的教学方案。从本质上来看,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整合此方面差异,寻找双方存在的共同点进行切入。目前,要融合课程思政内容进行英语教学课程设计难度较大,理念融入度明显不够,融入方式也不够自然,这会对课程思政作用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课程思政实施模式落后
在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指引固然重要,但是方法与路径也是必不可少,特别是要落实此方面理念,建立起持续性、长期性的育人格局,凸显思政教育和语言教学相融合所具有的综合性作用。然而,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发展现状能够得知,其整体效果其实并不理想,这是因为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念虽然具有进步性,但是在实施上依旧存在着一些障碍和短板,不仅缺乏创新性,缺乏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不能够真正落实以人为本这一教学理念[4]。在这样的情况下,课程思政效果不理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人才队伍并不完整,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也稍显不足,教学方法创新性较弱。
三、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
在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思政育人这一理念已經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课程思政已经逐渐进入到全面落实的关键期,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具有较强的创新性,需要得到教师和学生层面的广泛认知。学校各部门应该相互协调配合,建立起高效的联动机制,不仅要提升教师队伍对于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认识程度,也需要学生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教师应该培养起较强的人格魅力,完善自己在学生群体当中的教育者形象,在思政课程结束后也要和学生积极交流,跟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学英语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语言知识的责任,同时也有义务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行引导。其应该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在正确和积极的道路上实现发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在系统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校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理念,使思政课程所具有的价值引领作用得到凸显。
(二)加大思政融入教学的力度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和国内新闻事件,对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其以正确的态度和思维理解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优势以及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使命格局,培养起其浓厚的爱国情怀。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其能够积极讨论思政话题,正确理解中西方文化观念和差异,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真正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
首先,应该立足于中国文化及价值观完成课程思政主题设置工作,提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教材发现其中蕴含的有关中国文化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并且立足于这一主题面向学生展开课程思政教育。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根据学校发展情况总结了具有可用性的思政教育主题文化资源,并且在此类主题资源中融合了大学英语的相关内容,从而使主题教学内容得到显著深化。
其次,应该丰富中国文化教育内容,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教师应该立足于中国文化传承视角来分析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态度看待中西方文化。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语言背景进行引导,积极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例如,可以提高教材建设的完善性,在教材中融入中国优秀学术成果,也可以选用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学生的日常学习材料,突出课堂教学及教材具有的主渠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到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和观点,认识到中国先进文化所具有的优势,坚定学生的文化立场,明确学生文化方向。例如在《China Daily》等国内英文媒体中就包含了较为丰富的中国文化报道文章,教师可以运用此类资料对学生展开中国文化教育[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收集国外有关中国文化的报道进行讲授,这些素材大多立足于国外的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解析,具有的教育力和感染力也相对较高。此类素材中也有一些材料可能会夹杂着西方的主流价值观,所以英语教师应该在选择教学材料的过程中谨慎挑选,使学生接触到更加合适的英语教学素材。通过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此类素材,学生将能够对中国文化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
最后,应该利用多样性的教学渠道和手段使中国文化教育载体得到丰富。课堂教学并不是唯一可用的中国文化教育渠道,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前和课后辅导等方式丰富教学环节。既可以通过讲授方式完成教学,也可以融合线上和线下这两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在课前组织中国文化常识和重要时事的口语测试使学生更为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也可以设置经典的文化育人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在听力训练课程当中融入有关中国文化的主题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精髓。教师应该设计更加完善的教学考核方式,在作业和考核中融合中国文化内容。不仅如此,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完成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的“迁移”,以此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完成价值引领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在“新视野大学英语(3)·读写教程智慧版”第一单元第一篇文章《Never,ever give up!》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引入“敬业”这一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理念。教师应该积极发现教材当中蕴含的语言亮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丘吉尔、爱因斯坦等历史优秀人物所具有的突出品格,也可在此过程中引入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同样具有此方面品格的杰出人物,并引导学生立足于课文进行分析:为什么此类中外杰出人物能够获得成功?他们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可以运用教材当中的语言亮点对学生进行启发,例如worldwide,entire nation等,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此类人物是以整个社会或整个世界作为奉献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在学生获得这种感悟之后,教师就可以及时进行总结和引导,强调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就是因为他们将为更多人服务作为奋斗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也能够显著提升。在结课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讨论,研究中国自古以来的杰出人物事迹并且获得更深的感悟。
(三)思政性与趣味性兼备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课程思政的效果较为显著,学生的认可度也普遍较高,但是此类教师仍旧需要继续努力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体验,为学生选择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保证其趣味性和思政性,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能够培养起正确的道德观念,有效融合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功能。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网络资源,例如《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等媒体都会定期发布国家及国际前沿的新闻内容。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学习强国这一网络资源的适用性更强,它可以督促大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大学生也可以在学习强国APP中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学习强国提供了头条新闻播报等各方面的英语学习资料,此类资料包括经济、时政等各方面内容,能够反映中国新时期背景之下的外交宗旨和倾向,也记录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而且其内容十分新颖,时效性较强,可以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在抖音或哔哩哔哩等平台上选择网络教学资源,此类资源较为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起学生共鸣。
(四)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
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言同样十分重要,学生可以在完成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提升知识内化效果。高校应该重视课外活动所具有的补充功能,积极组织各类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学校可以面向大学生组织全国性的大学生英语竞赛,并且在赛事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高校教师和各学院部门应该面向学生进行积极宣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此类活动。学校也可以以本校为基础举办校园英语竞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起更好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开展融合了思政元素的英语演讲比赛,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为了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学校也可以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主题举办翻译比赛、朗诵比赛等,使学生在提高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将个人理想和民族事业相融合。为了提高此方面活动的趣味性,学校也可以组织主题鲜明的英语情景剧,让学生在排演过程中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等政策文件均强调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面对当前的高校教育背景,高校英语教师应当集中探索如何融合思政元素和大学英语课程,通过英语课程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水平。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改进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和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如此才能够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增强大学英语教学思想性和实效性,从而推进大学英語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楠.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育人路径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6):177.
[2]朱芮.“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J].辽宁高职学
报,2019,21(1):59-61.
[3]王莹.高职“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2):86.
[4]石利琴.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德智融合路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8(17):138-140.
[5]张晓飞.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路径探索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31(23):135-136.
作者简介:周静(1987— ),女,汉族,江苏靖江人,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研究实习员,硕士。
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怀德学院2021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HDJY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