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元 李梦瑶
〔内容提要〕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品质和不断改进工艺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作为精神指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对于进一步建设质量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还面临着传统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体系不够健全,政策和制度保障不完善以及文化基础薄弱等现实困境。为了深入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强化质量提升行动,必须强化弘扬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完善弘扬工匠精神的教育体系,健全弘扬工匠精神的制度保障,筑牢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工匠精神;质量强国;高技能人才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委托项目“致敬大国工匠,成就强国梦想”(项目编号:L22AWT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进入新发展阶段,无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实现由质量大国向质量强国转变,归根到底要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能够激励劳动者专心钻研技术、提升产品质量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推动我国从质量大国向质量强国转型升级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国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从质量大国向质量强国的转变,需要充分重视工匠精神转化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现实价值,培育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为建设质量强国汇聚强大正能量。
一、质量强国视域下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
弘扬工匠精神是建设质量强国的根本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我国向质量强国转变,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对弘扬工匠精神提出了迫切要求。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与建设质量强国的内在要求高度一致,能够直接推动技术创新、质量提升,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建成质量强国。
(一)弘扬工匠精神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相应地,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不仅仅追求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丰富多彩,还更加青睐于产品的品牌、服务和质量。我国虽然被誉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在国内消费市场上还存在着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低端产品过剩、品牌建设薄弱、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对产品质量、品牌和工艺执着追求的行为价值导向,能够引导企业不断钻研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样式,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能够促使劳动者养成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良好劳动习惯,把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生产实践中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品服务,打造中国特色本土品牌,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通过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强化质量提升行动,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弘扬工匠精神是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是衡量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建设质量强国的关键要素。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基础雄厚,具有优渥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优势,发展势头强劲,制造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制造业在质量、品牌和创新等方面同外国先进制造业仍存在一些差距。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工匠精神中蕴含着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与建设质量强国需要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要求不谋而合。可以说,工匠精神的弘扬和践行间接性地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市场竞争力具备与否。通过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能够促进企业研发、创新和应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更新生产工艺,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能够充分提高工人的创新创造能力,激发劳动者对产品质量和产品设计的追求热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产品研发与生产过程中,提高产品价值,增加产品附加值,跻身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能够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恶意逐利行为,营造良好质量文化氛围,带领企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提升产品品牌声望和质量竞争力。为了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进而建成质量强国,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助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强大精神作用,还要以工匠精神鼓励制造業企业打造引领世界的知名品牌。
(三)弘扬工匠精神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有力支撑
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而追求精益求精、质量至上的工匠精神则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有力支撑。目前,不能忽视的一个客观事实就是中国制造业数量很多,但总体实力不强,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端技术工人和高技能领军人才,制约着质量强国建设。为此,通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能够营造重视产品质量、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生产氛围,更新工人生产观念,改进和创新产品生产技术和能力;能够加快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步伐,服务企业发展战略需求,解决高端制造业“招工难”的高技能人才短缺难题,为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能够引导制造业企业完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工人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加快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四)弘扬工匠精神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实需要
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建设质量强国的根本保证。要想建设质量强国,就必须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这是建设质量强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向质量强国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建设质量强国仍然面临着整体创新实力不足、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提高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攻克核心技术、建设质量强国的现实需要,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培育高技能人才提供了精神滋养。在质量强国视域下弘扬工匠精神,能够促进职业教育聚焦国家建设质量强国的目标需要,强化办学目标导向,提高办学质量,培养熟悉掌握和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扩大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为国家建设质量强国源源不断输送高技能人才;能够促使各行各业劳动者深刻领悟和践行工匠精神,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设备和操作技能,执着追求产品质量和工艺设计,勇于探索攻关核心技术,提高各行各业劳动者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能够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体系,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数字化转型,解决专业技术岗位高技能人才短缺难题,缓解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
二、质量强国建设进程中弘扬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工匠精神的助力下,我国制造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超过了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近年来,在工匠精神的助力下,“中国基建”“中国高铁”“中国航天”等制造业领域的大国重器相继问世,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也逐渐领跑世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加快建设质量强国进程中弘扬工匠精神面临着传统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体系不够健全、政策和制度保障不完善、文化基础薄弱等问题。
(一)弘扬工匠精神的传统思想观念落后
工匠精神是一种尊重工人,提升工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受到外部激励和约束的意识。当前,我国大力呼吁弘扬工匠精神,恰恰说明了工匠精神的缺失。而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流传千年的“学而仕则优”等传统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束缚了工匠精神的弘扬。受到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唯分数论”“升学率”仍然是许多学校和家长的关注重心,将劳动实践课、科学技术课、美术课等视为“副科”,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工匠精神的弘扬离不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协助。在找工作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众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只有顺利考入普通高中和本科院校才是拥有一份“体面”工作的敲门砖。而对于职业教育,学生和家长则认为,学习一门技能只会降低社会地位,限制发展前景,难以继续深造,甚至将职业教育视为不入流的三等教育。传统的思想观念不仅导致了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很多职业院校以及职业教育事业的从业者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也不高,缺少对待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例如,许多职业院校的办学重点不是“育人”而是“升本”。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重视学历文凭,轻视专业技能,思想观念的固化影响著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进而导致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被贬低,难以从社会中获得尊重与认同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工匠精神的弘扬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二)弘扬工匠精神的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马克思指出,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要发展就需要接受教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取技能,才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就实现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还顺应了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术的理念,同时也契合了国家大力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要求,这是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社会实现全面进步,并带动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双向发展的精神财富。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为先的影响,弘扬工匠精神的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首先,大中小学更注重学生智育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没有专门的课程来讲解劳动知识,而是通过一些通识课程或者是专业课程来开展劳动教育,思政教育课程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途径,但劳动知识并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讲授的重点。职业院校也存在着师资队伍年轻化,缺乏实践经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课程组织方式与弘扬工匠精神要求脱节的问题。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没有做到辩证看待劳动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孩子文化课程成绩,忽视对孩子劳动和社会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并且不断向孩子灌输“脑力劳动优于体力劳动”的错误观点,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择业观和培养劳动兴趣方面缺乏带头示范作用。最后,社会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在组织建立青少年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以对社会大众进行劳动教育方面还存在不足,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践行和弘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弘扬工匠精神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不完善
相对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工匠精神的束缚制约,工匠精神的弘扬更需要科学的政策和制度作保障。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提高工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价值指引,更是一种道德要求,它的培育、弘扬和践行不仅需要各类市场主体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更离不开政府提供有序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大特色,可以有效调节各种资源要素在不同市场主体间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但市场调节仍然存在消息滞后、假冒伪劣、欺行霸市等弊端。如果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不加以干预,不建立起有效的市场管理体制来规范市场生产经营者的行为,长此以往,就会破坏良好的市场秩序,导致恶意竞争与资源浪费。工匠精神的弘扬也需要有科学有效的市场管理机制作为政策保障。缺少对产品质量、市场环境、经营行为等方面的制度约束和保障,就很难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工匠精神的弘扬不仅需要严格的市场管理体制,也需要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作为重要保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这些耗费必须重新得到补偿”。技术工人不仅希望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更向往获得同自身所掌握技能同等价值的劳动报酬。虽然我们大力提倡提高技术工人社会地位和劳动报酬,但还没有形成保障高技能人才价值的工资分配制度。在工资薪酬方面,技术工人的待遇往往低于智力型劳动者,在福利待遇方面,技术工人也没有优势。长此以往,技术工人逐渐受到轻视,工匠精神的弘扬和践行也因此受阻。
(四)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础薄弱
工匠精神能够流传千古,历久而弥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是密不可分的。但在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作为涵养工匠精神的文化载体逐渐被大众淡忘。一方面,现代学徒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古代学徒制是古代工匠精神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师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不仅将传统技艺传授给徒弟,同时也将工匠精神传承给下一代。随着经济条件的更新变化,古代学徒制逐渐演化为现代学徒制,但在这一过程中,尊师重教的传统伦理却被高速发展的社会节奏所淡化,甚至作为现代学徒制办学主体的学校和企业也未能有机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劳动者。这不仅仅阻碍了技艺和经验的传承,更成为工匠精神代代流传的桎梏。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落后。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综合,而工匠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表现,是企业及其文化永葆生机的关键所在。但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缺乏创新意识,难以将互联网技术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其自身的科学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对于工匠精神价值还缺乏认同感,很少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甚至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到企业文化建设,更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品牌的打造。
三、质量强国视域下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这充分肯定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创造性,对当前我国在建设质量强国的关键时期培育大国工匠,发挥工匠精神具有现实启示意义。为此,在建设质量强国视域下培育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强化弘扬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完善弘扬工匠精神的教育体系、健全弘扬工匠精神的制度保障和筑牢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础。
(一)强化弘扬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
受到“学而仕则优”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工匠精神的培育、弘扬和践行还没有完全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为了使工匠精神能够有力助推质量强国建设,第一,发挥大国工匠的带头引领作用。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要积极挖掘并树立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大国工匠,宣传发扬大国工匠具备的爱国敬业、遵纪守法、乐于奉献等优秀品格,扩大工匠在各行各业的影响力,发挥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全社会学习工匠、尊重工匠、争做工匠的文化氛围,树立起认同工匠、尊重工匠、争做工匠的社会价值观。第二,树立职业平等的择业观。长期以来,由于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敬畏,导致工匠精神的弘扬受阻。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到技术工人不仅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政府也要大力营造职业平等的浓厚社会氛围,加强对高技能人才作用的舆论宣传,从精神层面上逐渐消除社会大众对技术工人存在的偏见。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各行各业技术骨干的表彰力度,在住房补贴、子女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升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帮助全社会树立起职业平等的价值观念。第三,利用互联网宣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微博、微信、官方媒体等互联网平台能够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为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提供舆论阵地。因而,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官方媒体等互联网平台,分享大国工匠的优秀事迹,分享弘扬工匠精神的优秀作品,激发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们了解、学习和践行工匠精神的热情。还可以积极调动媒体力量,联合电视台开设电视栏目,利用权威媒体联盟的影响力塑造大国工匠,为工匠精神的弘扬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完善弘揚工匠精神的教育体系
马克思曾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要想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就需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举的国民教育体系,将崇尚劳动、尊重工匠的价值观贯穿到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第一,重视学校教育。工匠精神蕴涵的吃苦耐劳、专心致志、不懈坚持、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不仅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每一位学生都要学好的一门课程。大中小学要确立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将工匠精神全方位融入理论文化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促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第二,重视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教育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育人作用。因此,父母不仅应当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姿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为孩子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树立榜样,也应当引导孩子学习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科学精神,使其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技术素养,为培育孩子的工匠精神打好基础。第三,重视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社会教育以全体成员为教育对象,通过组织建立青少年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对社会大众开展劳动教育,以各类平台载体建设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三)健全弘扬工匠精神的制度保障
科学的制度和规范的体系是工匠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第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近年来我国不断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由于社会大众对于该方面法律法规了解匮乏,长此以往助长了山寨产品的盛行。因此,为了促进社会大众学习知识产权保护内容,可以利用电视、手机、互联网平台等新媒体媒介向社会大众宣传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提高宣传的力度。同时也要通过健全和完善传统工匠技艺知识产权相关制度,保护工匠们的劳动成果,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二,完善激励制度。只有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的薪酬待遇,加大技术工人在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优惠力度,才会激发起的民众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追求。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社会大众对技术工人的偏见很大原因在于高体力投入换来的低收入回报,因此,必须完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和利益协调机制,提高技术人才财富收入水平,使其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满足的有机统一。第三,丰富评价指标及完善奖惩制度。社会各行各业要善于运用奖惩制度,通过晋升激励机制来体现劳动者的劳动及其自身价值,提升劳动者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可以激励劳动者更好弘扬工匠精神。第四,建立技艺表彰奖励制度。技艺是承载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受到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影响,许多传统技艺逐渐无人问津甚至失传,掌握传统技艺的匠人们也逐渐走出人民大众的视野。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技艺,提高传统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威望,政府要积极建立健全传统技艺表彰制度,授予精通传统技艺的大国工匠荣耀称号,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四)筑牢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础
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当前,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宣传领悟其文化内涵,筑牢其文化基础。第一,赋予工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要大力挖掘和宣传工匠精神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工匠文化的思想内容,并结合新时代建设质量强国的需要,赋予工匠精神新的文化内涵。第二,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要将工匠精神纳入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将弘扬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内化于每位员工的工作理念中,厚植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增强员工对本职工作的敬畏心和责任感。同时,企业员工也要积极参与企业文化构建,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工作和产品中,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掌握创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严格执行产品标准,高质量完成生产工序,努力做到对产品质量负责,争做行业领域的大国工匠,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第三,建立和完善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对以“尊师爱徒、言传身教、追求卓越”为核心理念的古代学徒制的继承和发展。进入新时代,建立和完善现代学徒制不仅要求职业学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学生,也要求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能化、精准化水平,更要求学校和企业充分结合各自优势,对学生以及劳动者进行联合培养,共同承担起为国育才的重任。第四,营造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器物、制度、文化等精神产品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创造和发展这些蕴含着工匠精神的精神文化产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激发起社会各阶层和各行业劳动者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厚植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质量强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果没有工匠精神的大力培育和充分弘扬,建设质量强国就会缺乏精神支撑。在新时代,必须始终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结合质量强国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提高工匠社会地位,让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