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银瑞,暨凛菱,叶晓梅
南平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福建 南平 353000
急性脑梗死(即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急重症,该疾病的发生可能与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大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此病发病急骤、病情凶猛,初期患者往往意识清醒,中期会出现意识障碍、四肢瘫,晚期并发脑疝时可能危及生命,诱发脑死亡[1]。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发病4.5 h 内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无效且符合取栓适应症后进行取栓,可及时开通静脉管腔,恢复血管再通,配合护理干预以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然而,静脉溶栓治疗后效果不佳,康复期较长,常规护理多局限于住院提供护理服务,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患者出院后的遵医行为与康复效果难以保证。持续性护理是指将住院护理延伸至社区甚至家庭,扩大护理范围以满足出院患者的健康照顾需求的新型护理模式[2]。为探究持续性护理对静脉溶栓后脑梗死患者的干预效果,本次方便选取2019 年5 月—2021 年5月南平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对照研究的方式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并比较其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择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2 例静脉溶栓后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护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采用常规护理的51 例为参考组,采用持续性护理的51 例为观察组。观察组女31 例,男20 例;年龄44~79 岁,平均(62.41±10.10)岁;病灶:前循环25 例,后循环26 例。参考组女33 例,男18 例;年龄45~81岁,平均(62.63±10.02)岁;病灶:前循环23 例,后循环28 例。两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脑梗死标准并经临床(病理)确诊;②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4.5 h;③近4 周无抗凝药物使用史;④首次发病。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系统疾病者;②存在沟通或意识障碍,无法配合量表评估者;③伴颅脑损伤者;④既往有脑血管病史者。
参考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即住院期间健康宣教,采用座谈会、一对一解答等方式向患者讲解关于疾病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原则、预期效果、注意事项等;饮食方面可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及喜好为其制订个性化的饮食方案,确保营养充足;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耍太极等,呼吸新鲜空气,同时注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出院后每间隔4 周进行1 次电话随访,共随访12 个月。
观察组开展持续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3.1 建立护理档案 将每例患者的个人信息、入院诊断与检查指标、住院记录等录入个人护理档案,每次院外随访后,由责任护士对患者所反馈的症状变化、作息及饮食习惯等信息,以及建议患者采取的护理对策进行分类整理,录入护理档案。
1.3.2 远程指导 出院后每周给予电话随访,利用微信等社交工具为随时患者提供出院后的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远程指导。①饮食指导: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低热量且易消化食物为主,多吃粗粮、蔬菜及水果,限制油腻、高盐高脂饮食,控制能量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玉米、淀粉;烹调时勾芡或进食前将食物调成糊状,尽可能取坐位,或仰卧位下头部前屈进食;饮水时尽量避免使用吸管,用杯子饮水时保持水量至少为半杯。②运动指导:建议患者适当进行轻中度强度的运动,如慢走、打太极拳、打乒乓球等,每日运动时间10~30 min,期间如有疲乏感,可间歇性运动;对偏瘫卧床患者,嘱其家属协助维持良好体位,定期协助翻身、被动肢体运动,鼓励患者卧床进行全关节范围的主动活动。③病情监测:评估患者病情恢复情况,了解其近期用药与日常生活管理情况,每日测量血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严格按医嘱对血压进行精准调控;利用口头指导或微信示意图等方式,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康复功能锻炼及其他护理要点,同时留意患者有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加强人文关怀与支持性心理干预,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
1.3.3 门诊随访 嘱患者出院1 周后返院进行门诊治疗,提醒家属注意熟悉用药注意事项,并督促患者遵医嘱用药,如患者病情基本稳定,责任护士可上报主治医师,酌情调整药物种类或使用剂量。
1.3.4 面访 患者出院1 周后随访,及出院后3 个月和12 个月随访及面访,护理人员随机抽取本组3 例患者,与其约定卒中中心随访门诊,制定具体时间,采集患者血液,以完善血常规、血脂、血糖等化验,观察患者的康复效果。同时,强调患者遵医嘱服药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解释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措施;嘱患者注意营养平衡,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的摄入量,禁辛辣刺激、高糖高脂等饮食。
①对比两组遵医行为:记录两组护理全程的遵医行为,包括遵医嘱用药 、合理饮食 、定期康复训练 、按时复诊,如患者基本能遵医嘱执行,病情稳定,则判定为达成;反之则为未达成。统计两组遵医行为达成率。
②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为护理前1 d 和1 个月后,量表分值区间为0~42 分,分值高低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成正比[4]。
③对比两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Motor Function, FM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为护理前1 d 和1 个月后,主要评估内容为上肢运动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分值区间分别为0~66 分、0~34 分,分别高低与患者的运动功能成正比[5]。
④对比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bility Assessment Of Daily Living Activities, ADL)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为护理前1 d 和1 个月后,主要评估内容有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行走、转移,分值区间分别为0~40 分、0~20 分、0~25 分、0~15 分,分别高低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成正比[6]。
运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定期康复训练及按时复诊的达成率均较参考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达成率对比[n(%)]
两组护理前的NIHSS、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NIHSS 评分有所降低,FMA 评分有所上升,但观察组护理后的两项评分均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FMA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FMA 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
?
两组护理前的ADL 中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ADL 中各项评分均较护理前高,但观察组均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ADL 评分对比[(),分]
?
续表3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aP<0.05。
?
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患者,此病无特定早期症状,疾病发作初期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当梗死面积扩大、阻塞血管增多时,可进一步出现对应功能区的功能缺损,甚至诱发脑疝,严重影响患者预后[7]。静脉溶栓是目前脑梗死急性期的常见疗法,可通过静脉血管注射溶栓药物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但溶栓药物应用后,可能引起再灌注损伤或因破碎栓子、残存血栓发生再闭塞[8]。因此,静脉溶栓后加强护理干预对于改善脑梗死预后至关重要。
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往往局限于住院期间开展干预,然而老年患者记忆力较差、认知能力减退,难以完全掌握疾病护理要点,出院后康复期的遵医行为难以保证[9]。本次研究中,经对比分析后发现,观察组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定期康复训练及按时复诊的达成率(90.20%、88.24%、92.16%、96.08%)均较参考组高(P<0.05),戴丽萍等[10]学者的研究中,研究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后按时复诊达成率为98.00%、按时按量用药达成率为88.00%、合理饮食达成率为90.00%、规范康复训练达成率为94.00%,本文结果与之相似,表示与常规护理相比,持续性护理在改善静脉溶栓后脑梗死患者的遵医行为方面更具优势,究其原因为:持续性护理开展干预前统一为每例患者建立个人护理档案,并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的便利,利用电话或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远程指导,有利于建立医护人员-患者之间良好的双向沟通机制,减少患者居家自我护理的盲目性[11]。定期远程指导+门诊随访+面访,能够不断强化患者的健康意识,促使其真正理解溶栓后护理的必要性,还能够提升患者对自我护理的重视程度,进而提高其遵医的自觉性[1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优于参考组(P<0.05),这表明持续性护理不仅可以改善静脉溶栓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还可以增强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发生梗死的脑组织无法复原,患者脑梗死后,对应的功能区功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缺损,采取静脉溶栓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后,给予积极护理干预,可以恢复部分功能区的功能[13]。持续性护理展开干预前建立护理档案,可以对患者出院后的健康照顾需求进行全面了解,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通过电话随访、面访与微信提供系统性、连续性的远程指导,满足其护理需求[14]。持续性护理主要从用药、饮食、运动方面予以远程指导,其中,用药指导不仅能促进患者正确合理使用药品,减少或预防用药不良反应,还能保证药物作用的最大化发挥;饮食指导能限制患者脂肪、盐的摄入量,避免血脂升高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有利于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而运动指导能够督促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或主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还能够促进其大脑新的神经环路形成,对其运动功能康复具有积极影响,从而增强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5]。
综上所述,持续性护理可以显著提高静脉溶栓后脑梗死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其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还可以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