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叶青,徐运,王翀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 210008
随着神经影像的快速发展,神经影像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已经成为神经病学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2]。然而,在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中,关于神经影像的教学还存在诸多难点,主要表现在:①影像教学与神经科教学不同步。影像学多在本科医学生进入临床前进行教学,学生较难将神经影像同神经系统疾病建立有效联系。②教学手段有限。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主要以文本教案为主要载体工具进行教学,由于神经影像的复杂性,学生难以理解。上述因素导致神经病学临床和影像教学的严重脱节。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为核心技术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应用微视频这种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还能够动态展示疾病不同阶段的神经影像表现,使学生对疾病的演变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3]。因此,本研究将微视频辅助的神经影像引入神经病学教学过程。以脑出血教学为例,选取2021 年3 月—2022 年6 月共83 位南京大学医学院学生,探索微视频辅助神经影像在临床医学本科生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2018 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0 名作为研究组,选取2017 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3 名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19 名(47.5%);平均年龄(22.51±3.45)岁;既往大学3 年成绩的平均学分绩点(3.131±0.761)。对照组男22 名(51.1%);平均年龄(23.12±2.49)岁;既往大学3 年成绩的平均学分绩点(3.215±0.847)。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学生均知晓研究方案,在知情后纳入研究。
研究组和对照组由同一教师授课,选用贾建平主编的第8 版《神经病学》。两组课堂授课所用PPT其他内容相同。
对照组授课时教师按照《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教师授课联合PPT 展示的方法,详细阐述脑出血的概念、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并发症的处理及预后相关因素。
研究组在授课时加入微视频方式展现的脑出血神经影像视频,以传统讲授教学为主,微视频为辅的方式进行。脑出血微视频的制作在集体备课阶段完成,主要过程包括:①微视频脚本的制订及整理。②微视频的影像录制(包括影像视频和临床表现、神经系统体征的视频录制)。③微视频的剪辑和后期处理。④神经内科教学小组对微视频的审阅及调整反馈。⑤微视频的修改。
最终,脑出血的微视频分为3 个部分:①脑出血的头颅CT 表现,主要包括,不同部位脑出血的CT 表现,CT 值(时间5 min)。②不同出血时期的脑出血头颅核磁共振表现,主要展示脑出血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以及吸收期,头颅核磁共振不同序列的演变特点(时间10 min)。③影像学上不同出血部位同典型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时间5 min),如展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典型的三偏综合征: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展示小脑出血患者行走时特殊的小脑共济失调步态、吟诗样语言;展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剧烈的头痛、脑膜刺激征等。所有的视频均配有文字提示及语言解释。研究组教学过程均同对照组(包括授课教师、PPT内容、讲述内容等),但在讲解脑出血的辅助检查对应的神经影像一节中,播放微视频片段,主要为脑出血头颅CT 表现及脑出血核磁共振表现;在讲解诊断一节中,播放影像学上不同出血部位同典型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
比较学生测验反馈成绩以及满意度调查。
(1)反馈成绩。包括3 个方面:当天授课结束后当堂测验反馈成绩、见习前闭卷考试成绩、影像读片实测成绩。考试时间均为10 min,满分100 分。见习课距离理论授课时间为14 d,见习课开始前进行闭卷考试,影像读片实测在见习课考试后立即进行。影像读片测试共6 组影像图片,包括3 张头颅CT,3 张头颅核磁共振,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①从头颅CT 阅片看是否符合脑出血诊断;②从头颅核磁阅片看,判断是脑出血的哪一个时期;③从影像学上,判断该患者可能出现何种神经系统表现及体征。
(2)课后学生满意度调查。包括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总体效果评价,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相应地给予4 分、3 分、2 分、1 分。3 项合计最高分12 分,最低分3 分。课后学生满意度测评结果具体共发出测评问卷83 份,回收83 份。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即时教学效果及延迟教学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s),分]
组别研究组(n=40)对照组(n=43)t值P值即时教学效果当堂测成绩90.35±5.21 86.04±6.67 2.338 0.025延迟教学效果见习前测成绩89.90±3.39 85.33±6.49 2.824 0.007影像学读片实测成绩89.96±4.80 83.99±5.51 3.519<0.001
研究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总体效果评价、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满意度比较[(±s),分]
表2 两组学生满意度比较[(±s),分]
组别研究组(n=40)对照组(n=43)t值P值学习兴趣3.56±0.39 2.74±0.96 3.466 0.001课堂效果总体评价3.65±0.28 2.79±0.90 3.674 0.001对课程的喜爱程度3.45±0.48 2.70±0.93 2.995 0.005
神经病学属于临床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医学分支[4]。神经影像,在目前临床工作中,已经成为神经病学的诊断和治疗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但由于目前教学的设置原因,学生学习影像时尚未学习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习死记硬背;到学习神经病学时,影像仅作为检查手段之一,上课时不是重点,一带而过,学生对影像没有重点认识,很难将神经系统疾病与神经影像密切连接。学生在学习系统上的割裂,导致神经影像同神经病学的不连续,以及后续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的学习困难[5]。加上神经影像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检查手段,需要对神经解剖构造非常熟悉,同时有空间想象能力。既往均为基于书本的平面教学,教学同临床实践有很大差别,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也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神经影像加入到神经系统疾病的教学工作中,也存在一定难度。首先,要求带教老师本身具有丰富的影像知识;另外,有的教师觉得影像教学难度大,备课复杂。上述种种因素,导致在神经病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神经影像的实践长期缺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教学模式逐渐兴起。混合教学是指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有机融合,从而达到教学手段和学习目标的最优化[6]。微视频教学是混合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微视频是指时长20 min之内的视频资源,应用在临床教学中,更加具有动态、立体展现、高精度还原人体解剖及病灶状态等特点,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又有时间短、展示内容目标明确、资源文件小且具有独立性等特点,也容易被广大教师接受[7]。一些神经科典型的体征、影像都可以通过微视频直观地展示,学生印象深刻[8]。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神经解剖、神经影像同临床表现的关系变得可视化,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疾病,同时也减低了教学的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具有传统文案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9]。本研究发现,将影像学知识融入神经病学与常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组学生在即时学习成绩、延迟学习成绩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在临床读片实践中,阅片能力方面更是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学习满意度(P<0.05)。对于教师,微视频能够使抽象的教学具体化、形象化,一方面能够讲得清楚明白,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为教学节省了很多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负担[10]。
神经病学的教学向来是临床教学的难点[11],随着临床各学科之间更加紧密的联接和交叉学科的兴起,迫切需要在教学中打破传统学科和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医学教育的限制[12]。神经内科和神经影像的交叉融合,就是上述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在本研究中,通过微视频辅助影像教学,提高了学生对于神经病学课堂内容的掌握,以及对教学的满意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证实微视频辅助神经影像教学是有效提高神经病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但是,该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需要有播放微视频的时间,因此课堂时间较对照组稍微延长,另外本研究为单中心的教学研究,下一步仍有待进一步在神经病学的教学过程中完善和探索,最终实现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