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玲,杨凤华,王艳
1.滕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山东滕州 277500;
2.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科,山东滕州 277500;
3.滕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科,山东滕州 277500
消化内科主要收治各类消化道疾病患者,如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炎、胃癌等[1]。此类疾病的病理类型比较复杂,并且易受到饮食等因素的影响,这对消化内科的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作为一名消化内科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确保能够妥善地管理病房[3]。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是近几年临床比较流行的管理方式,其管理步骤包含了问题分析、实施、反馈3 个步骤,能够实现对工作问题的持续性挖掘和处理,强化了对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管理力度[4]。为明确其在消化内科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2021 年8月—2022 年8 月滕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20 名护士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消化内科的20 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法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分别采取常规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照组年龄22~49 岁,平均(35.52±1.42)岁;工作年限2~28 年,平均(8.23±1.31)年。观察组年龄23~49 岁,平均(35.48±1.71)岁;工 作 年 限2~15 年,平 均(8.23±1.31)年。比较两组护士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支持本次研究;能够全程参与,中途无调离岗位情况。排除标准:护生;进修护士;中途脱落者。
对照组护士采取常规的管理办法,按照科室对护士的一般管理原则和制度进行管理,监督护士的工作行为,明确护士的工作职责,按照一般方式进行工作考察,管理护士排班,并且要求护士对患者执行病房管理、病情与体征监测、用药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且不对护士的工作方式做出特殊的要求。
观察组护士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详细内容如下。
(1)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小组:由护士长担任该小组的组长,4 名护士为组员,并纳入一名由投票选举的护士代表,组成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各类工作会议、制定工作制度,组员主要负责执行、建议。
(2)查找问题:①4 名组员和1 名护士代表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分析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②通过查阅资料、回顾性分析方式,整理护理管理中的问题。详情如下:消化内科患者数量和陪护、探视人员多,人流管理难度大;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管理制度的遵从力度较低;护士自身综合素养参差不齐;护士工作强度大,任务繁重,人力资源相对薄弱;安全管理力度薄弱,人员安全意识差。
(3)提出解决方案:①将护士划分为多个工作小组,采取分层级的管理办法。高级护理小组负责危重症、疑难杂症患者的护理,初级护理小组负责轻症、普通患者的护理。②工作中,采取以老带新的办法,由经验丰富的护士带领年轻护士展开工作。为了更好地管理科室的人员流动,提升患者和家属对管理办法的遵从性,采取1 患2 陪护的办法,陪护人员需佩戴陪护标识方可在非探视时间内滞留在医院,并严格地限制探视时间。加强对护士个人能力的培养,每周五开设40~60 min 的培训课程,每名护士每周至少学习2 节课。针对护士工作强度大的问题,在分组管理的基础上,采取四班倒工作机制,将人员每日工作时间控制在8 h 内。对护士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并根据科室的工作情况,制订安全管理制度,从环境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院感控制、医闹等几个层面出发,确保科室安全。
(4)反馈:每周组织召开工作讨论会议,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成果,对于表现突出的人员和团队,应予以奖励。针对存在的问题,需提出改进措施,并在下一个周期的工作当中予以改进。
对比两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应用自拟护理管理质量量表评估两组护理质量,量表涉及到了操作技能、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病房管理和基础护理几个项目,各项目涉及分值范围0~50 分,分数高则管理质量好。
对比两组护理差错率。例如护理延迟、清洁消毒不规范、用药差错、文书写作错误。
对比两组专业技能水平。以自拟的专业技能量表进行评估,包含了用药管理、风险防范、突发事件处理能力3 项,分值在0~100 分之间,分数高则专业技能强。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例数(n)和率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或Fisher 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操作技能、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病房管理及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士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10)对照组(n=10)t 值P 值操作技能45.23±3.24 41.62±3.15 2.526 0.021服务态度46.11±2.05 41.63±2.16 4.757<0.001健康教育46.31±2.16 40.62±2.57 5.360<0.001病房管理45.63±3.16 40.11±1.84 4.774<0.001基础护理45.63±3.41 40.12±2.07 4.368<0.001
观察组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用药管理、风险防范、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士的专业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护士的专业能力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10)对照组(n=10)t 值P 值用药管理94.12±2.11 87.73±2.46 6.235<0.001风险防范93.41±2.18 87.15±2.81 5.566<0.001突发事件处理93.38±2.09 88.01±2.02 5.842<0.001
消化内科的护理管理特点主要体现为患者数量多、人员流动性大、病情种类多、工作负荷重,该科室也是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科室的护理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临床工作及科室形象,同时也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影响[5]。
以往,针对消化内科的护理管理,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了患者管理层面,而忽略了执行者才是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若执行人员本身存在问题,那么管理工作也无法有效落实[6-7]。本次研究中将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对观察组采取了持续质量改进措施,通过查找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反馈三部曲帮助改进了科室护理管理质量[8-9]。在三部曲中,科室建立了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小组作为具体的管理执行机构,参与问题分析和方案拟定。通过讨论,提出了当前科室护理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流管理难度大、患者及家属管理难度大、护士自身综合素养参差不齐、护士工作负荷重、安全管理不到位[10-11]。拟定了从强化患者管理、限制探视时间、加强护士陪伴、护士分层次管理及四班倒排班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几个层面入手,解决以上问题[12-13]。两组经不同办法管理后,在入选的几项观察指标中,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护理差错及护士技术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提升消化内科的护理管理质量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差错,提升护士专业水平,确保科室环境和人员安全[14-16]。
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是一种循环式的工作管理方式,可以对各个阶段、各个时期的护理管理工作进行问题分析,持续地改进护理质量。其中的反馈步骤就是为了持续地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任何时期和背景下,采取该管理方式都能够对工作形成持续改进的局面[17]。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下,不仅规范了护士、患者和家属的行为,同时对护士的个人能力进行了专业化的培训,改良了排班制度,降低了护士的工作强度。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下,采取的管理措施仅针对当下存在的问题,后续经反馈之后,还会不断地采取新的管理措施,因此其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强[18]。在病房管理中,采取该管理办法,能够提升管理质量,减少各类管理问题。
综上所述,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办法,将其应用于消化内科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科室的管理质量,减少各类护理差错,同时提升护士的个人能力,这对于科室发展和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