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护理部,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临床给予患者治疗的同时,再给予其科学的护理干预,不仅能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还能提升治疗效果[1]。但在实际护理中,患者数量多会增加护士工作压力,护士在实践工作中稍不注意细节问题,或者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引起多种护理漏洞,导致安全隐患,引起护患纠纷[2]。故需采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护士,让其注重查漏补缺、细节管理,保障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本次选取2020 年2 月—2023 年2 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42 名护士,探讨给予护士无缝隙护理管理对其工作积极性、护理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42 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1 名。对照组年龄24~34岁,平均(24.23±4.25)岁;工龄2~8 年,平均(4.15±0.25)年;男2 名,女19 名;护士等级:主任护师1 名,副主任护师2 名,主管护师3 名,护师4 名,护士11名;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有14 名,本科以下学历者有7 名。观察组年龄23~35 岁,平均(24.21±4.27)岁;工龄2~8年,平均(4.17±0.21)年;男1名,女20名;护士等级: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6名,护士9名;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有12名,本科以下学历者有9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护士用常规方法管理。根据护士临床表现、专业知识等状况分工,并根据医院具体情况排班,且要求护士不得私自离岗,督促其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工作。于此同时,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考核,并加强护士的操作管理、病房管理,以便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观察组护士用无缝隙护理管理。①创建无缝隙管理小组:调查护士的职称、工作时间、工作水平等情况,并了解每位护士的性格特点,进而科学开展各项护理分组工作。于此同时,根据护士的职责范畴,量化处理各项工作,以便有效明确每位护士的工作职责。组建无缝隙管理小组,每组护士数量合理,以保障护士充分完成各项护理工作,避免护士在疲劳状态下进行工作。除此之外,需重点向护理人员强调患者的护理操作细节、治疗内容,进而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研讨疑难病例时,要鼓励各护士参与。通过查房、开例会等方法督查护士的临床工作质量。②科学排班:不断完善排班计划,以便更好地体现出合理化、人性化的护理特色。首先,严格执行弹性排班制度,根据患者的护理工作量、病情,随时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尤其是护理重症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时,更要适当增加护理人员,并合理配置薄弱时间段、高峰时间段、夜班班次的护士人数,而节假日施行责任制排班,做到随叫随到,做好应急工作,并让其他护士的压力得到更好的缓解。其次,根据护士的能力和年限合理为其安排工作。再者,让护士在护理排班本上填写自己的意见,以便更好地调整排班计划。最后,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新老搭配制度,使护理工作具有整体性,进而连续性观察患者的病情,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③细节管理:根据本科室内收护的患者情况,制订合理的无间隙排班,并适当增加夜班、重症病房的排班强度,以便更好地错开高峰期,而节假日要求护理人员执行轮流排班制度,保障其他护士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此外,若护士有特殊事件要换班,则需提前7 d 申报,以便组长能提前更改排班表,更好地管理护理人员,让其及时进行工作。科室收护患者时,组长要根据患者的需求,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护患沟通、病房管理,以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④完善质控体系:创建质量监护小组,以便及时考察、监督各项护理工作的落实状况,并调查护士对各项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且要实施奖惩制度,以调动护士的主动能动性。于此同时,总结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进而制订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此外,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缝隙护理管理,避免护理发生疏漏而影响患者康复。
观察两组护士工作积极率、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
1.3.1 工作积极率 根据护理活动评估量表(Nursing Activities Score, NAS)评估,分为3 个级别。若护士考勤满分且能主动完成各项护理服务,则为积极。若护士考勤分数在90 分以上,且能够完成自己责任内的工作,则为一般。若护士考勤分数在90 分以下,且不能主动完成自己的护理服务,需在监督管理下才能完成各项工作,则为消极。工作积极率=(积极护士人数+一般护士人数)/总人数×100%。
1.3.2 护理满意度 根据本院自制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维度有4 个,分别是健康教育、护患沟通、病区环境、护理态度,每项满分20 分,共80 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对护理服务越满意。共有3 个级别,分别是非常满意(70~80 分)、比较满意(50~69 分)、不满意(49 分及以下)。
1.3.3 护理质量 从护理沟通、护理操作、健康教育、病房管理、病历书写方面分析,每项满分100 分,评分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高。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工作积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工作积极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士护理质量比较[(±s),分]
表3 两组护士护理质量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21)对照组(n=21)t 值P 值护理沟通97.25±0.75 86.57±0.19 63.258<0.001护理操作95.64±0.95 87.23±0.25 39.232<0.001健康教育98.05±0.24 89.96±0.15 130.991<0.001病房管理94.17±2.08 85.73±1.38 15.495<0.001病历书写96.74±0.58 89.95±0.97 27.532<0.001
据报道,高质量护理既能推动患者的康复进程,还能有效预防医患纠纷[3]。而护理质量管理中护理管理是重点内容,其护理管理要具备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才能提升护理质量,培养出专业、优秀的护理人才。除此之外,护理管理也是各项护理工作科学、有效实施的前提,做好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4]。所以,需选择合理的模式管理护理人员,以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既往临床常用常规方法管理护士,无法有效规避护理隐患,致使护理效果不明显[5]。现今,临床上常使用无缝隙护理管理,以获得高质量的护理管理,让护理工作具备连续性、系统性,并让患者获得精细化、全面化的护理服务,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6]。
无缝隙护理管理是科学的护理管理模式,可充分发挥护理团队的作用,以保障在医院护理管理、护理服务层面、护理技术方面等做到无缝隙护理特点[7]。与此同时,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后,能将被动护理模式逐渐转变到主动护理模式,让护士主动参与到护理中。此外,无缝隙护理管理还能有效优化排班系统,进而充分保障护理服务的连续性、系统性[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工作积极率、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无缝隙护理管理能有效提升护士护理质量。究其原因为:无缝隙护理管理能保障护理工作的紧密化和连续化,让护士主动为患者服务。通过对排班制度的优化,增强护士的主动参与意识,让患者享受到连贯、全面、完整的护理服务,提升护理安全性[9]。于此同时,无缝隙护理管理过程中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不仅要强化、完善常规护理管理,还要管控好各管理细节,并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处理,还要尊敬护士,对其工作态度、工作动作给予肯定,而对于表现优异的护理人员,给予一定嘉奖,以提升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护理质量[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无缝隙护理管理在临床上的可行性较高,能让各项护理工作更加专业,得到患者的认可,致使护理满意度较高。究其原因:无缝隙护理管理不仅能让每位护士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进而全方面、全方位开展护理工作,还能通过新老搭配制度,提升新入职护士的护理技能、护理质量,进而让其护理工作更加规范、细致,还能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无缝隙护理管理重视护理质量考核,护理过程中护士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纠正,以提升护理质量[11]。除此之外,无缝隙护理管理还重视物质和精神奖励,可有效提升护士的工作热情、工作责任心[12]。且无缝隙管理过程中会科学制订排班制度,可让每位护士得到充足的休息,避免休息不足而引起护理操作失误,从而最大程度预防护理差错,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和医疗水平。
综上所述,给予护士无缝隙护理管理可取得显著效果,不仅能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还能提升护理质量,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