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经过台风的肆虐,盛夏的湿热犹在,立秋已款款而来,这是天气由热转凉的节点,就此掀开了秋天诗意的序幕。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这是秋季的开始,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时期。《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款款而来,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今年立秋仍处在“三伏天”内,暑气一时还很难消,有“秋后一伏热死人”之说。所以立秋后的天气依然会炎热,只有等待着一场秋雨一场凉,才能彻底告别酷暑,迎来凉爽的秋天。
此时节后,秋味渐浓,天高云淡,大雁南归,秋蝉阵鸣,万物都沉浸在秋的韵律中。宋代诗人刘翰的《立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为我们呈现出夏秋交替时大自然和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
立秋,我国民间素有“啃秋”“贴秋膘”等习俗。立秋吃东西可以统称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此时节,历经伏天苦夏的不同地区的人,都会大快朵颐自己喜欢的肉食,夏仁虎在《旧京秋词》中是这样记载北京人“贴秋膘”的:“立秋时节竞添膘,爆涮何如自烤高?”下面的注释是“旧都人立秋日食羊(肉),名曰添秋膘。馆肆应时之品曰‘爆、涮、烤。烤者,自立炉侧,以箸夹肉于铁丝笼上燔炙之,其香始升,可知其美。”
进入立秋节气后,气候上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为秋季的少雨干燥。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人体也要顺应自然,“顺天时,因天序”,避免大量出汗和体力消耗,收敛肺气,调整情绪。
秋干气燥,按照《黄帝内经》“秋冬养阴”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适当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润食品,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
主料:五年老母鸡100克,黄油老鸡150克,猪瘦肉100克,云南鲜松茸40克。
调辅料:瑶柱5克,火腿5克,纯净水300克,盐1.5克,糖2克。
制作步骤
1.将老母鸡、黄油老鸡洗净斩件。
2.将猪瘦肉洗净切件,与老母鸡、黄油老鸡一起放入容器内,加入火腿、瑶柱、纯净水炖6小时。
3.起汤,用吸油纸把漂浮的油脂去掉。
4.云南鲜松茸洗净切片,加入汤里,再炖3分钟即可。
主料:中方五花肉500克,天目笋干100克。
调辅料:葱姜各50克,花雕酒80克,白砂糖10克,蜂蜜10克,生抽15克,老抽15克,啤酒半瓶,清水1000克,食用油30克。
制作步骤
1.将五花肉清洗干净蒸熟(约18分钟),改刀切成3厘米见方的块。
2.天目笋干用清水泡发,切小段备用。
3.起锅热油,把葱姜炸至金黄倒出备用。
4.锅中留底油,放入白砂糖,小火熬至冒泡,放入五花肉、天目笋干炒匀,再放入生抽、老抽、花雕酒、蜂蜜、啤酒、清水及炸好的葱姜。
5.大火烧开后转入砂锅,小火慢炖90分钟,挑出葱姜,大火收汁至汤汁浓稠即可。
主料:海参350克,大葱段300克。
调辅料:葱油30克,高汤1000克,蚝油15克,味精15克,鸡精4克,冰糖12克,老抽10克,食用油250克。
制作步骤
1.将发好的海参洗净放入料酒,焯水后备用。
2.大葱洗净改刀切成3.5厘米长段。
3.起锅烧油,把大葱炸至金黄捞起。
4.锅中留底油,依次放入高汤、蚝油、味粉、鸡粉、冰糖、老抽和海参,小火慢炖15分钟,再加入大葱,大火收汁,至汤汁浓稠,淋入葱油即可。
主料:廣东小菜心200克
调辅料:杏鲍菇30克,黑松露酱5克,烤菜汁10克,干辣椒段3粒,蒜片4片,食用油250克。
制作步骤
1.起锅烧油至五成热,将杏鲍菇炸至金黄捞出控油,备用。
2.油温烧至六成热,放入小菜心炸制10秒左右,捞出控油。
3.锅中留底油,放入蒜片、干辣椒段煸香后,倒入烤菜汁搅拌均匀,再加少许水烧开后,盛出一部分烤菜汁备用。
4.锅中放入炸好的广东小菜心和杏鲍菇,再将盛出的部分烤菜汁均匀的地淋在上面,翻炒出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