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鼓楼生态园小学 吴 越
笔者细读于永正老师的《我的教育故事》一书,跟着于老师回首往事,被书中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所打动,浓浓的师生情谊流淌其间,不禁觉得这真的是“含泪的微笑”。在语文教学方面,于永正老师有着朴素的语文观,“儿童的语文”除了有情有趣,最重要的就是“实在”,他的课堂上没有花架子,有的只是实打实的干货。读完此书,对于“实”,笔者也有了自己新的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倡导“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于永正老师也正是这样做的——他蹲下身子看儿童,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他总是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增强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意识,而且做到了不着痕迹。
于老师深知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于是就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工厂、农村、军营中去。如组织学生去钓鱼,他会事先安排好活动中的一系列环节,看似是玩,实则亦学,但妙就妙在并不刻意,学生也沉浸其中。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生活、习得经验、积累经验,学生不再正襟危坐,教师不再端庄严肃,课堂更是不再局限于教室,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自然有了真实表达的需要。这样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是一次积极的语文实践。
在二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教学中,笔者也试着创设“最美中国行”这一主题情境,和学生一起制订计划“跟着课本去旅行”。首先,绘制“我的行程路线图”,接着根据路程与时间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我们从徐州出发,一路前往鹳雀楼、庐山、黄山、日月潭和葡萄沟。当欣赏完书本中的“黄山奇石”,学生意犹未尽、浮想联翩,沉浸在想象之中:“仙桃石”是不是从王母娘娘手里一不小心掉落的蟠桃?“猴子观海”中的猴子是不是孙悟空变的?指路的“仙人”该不会是玉皇大帝派下凡间的吧?……一个个小问号,让语文学习妙趣横生。笔者在班级中设立了“奇石印象馆”,学生化身小导游介绍自己命名的奇石,有的说这块应该叫“双龙戏珠”,有的说那块应该叫“天女散花”,其余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若有所思……“小开心果”佳轩听着听着也乐开了花,说道:“这块石头一颗一颗,圆鼓鼓地连在一起,长得还挺像吐鲁番的大葡萄呢!吴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葡萄沟吃葡萄呀?”其余学生也笑着围成一团,又开始想象这个像大西瓜,圆润翠绿;那块像大榴梿,似乎还带着尖刺……可见,真实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放飞想象,尽情打开自己的话匣子,说出心中所想。
儿童的语文是“涵养的语文”,是读和写的语文,重在积累。在朗读方面,我们的教学虽然提倡积极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但绝不是放弃诊断,对于学生在表达时用词不当、语序欠妥当、朗读时拿腔拿调等,教师也要及时纠正,这样才能将语文课程标准真正落实。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时刻谨记于永正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要坚定不移地落实朗读教学,不要怕别人说我们抱着学生走,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课文读好,什么都有了;反之,语文教育就空了。于是,笔者也暗暗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标准:上完一篇课文,一定要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因此每当开始上新课时,笔者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带着学生读课文,笔者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久而久之,准确、流利、节奏、感情就都有了。在读的过程中,不仅学生找到了朗读的感觉,就连笔者自己也感觉得到了提升,不自觉地进入了情境,自然而然地有了气息、表情、动作的变化。
在识字与写字方面,于永正老师将生字教学摆在了重要位置,不但要求学生要写得准确,而且要求写得规范。对于自己,他的要求更高,每次备课,他自己总要认认真真地把生字写好几遍,在教学中,他总是身体力行地做到写规范字,因为课前有充分的准备,课中才有精彩的示范。
读于老师的教学实录,笔者发现他在板书的过程中会把汉字书写要注意的关键笔画点拨给学生看,而且让学生边看边写,最重要的是及时指导学生,让他们少犯错误或不犯错,对此他认为教师树立典范很重要。
让笔者印象颇深的是,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堂实录与评析中指导“妻”字的书写时,于老师是这样告诉学生的:写好字,第一要学会观察,要读帖,书上的样字要仔仔细细看,多端详一会儿,到底这个字怎么写。于老师的写字指导扎实又精彩,每一次的写字指导既新鲜又有趣,值得玩味。仍记得最后于老师幽默的话语:“你看我写的这个‘妻’字多端正啊!平平稳稳地坐在那儿,盘腿打坐,是个贤惠的妻子。”不是只有习字课才练字,于老师将细致的写字指导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无论是生字练写还是课堂练笔,只要学生提笔写字,于老师就注重学生写字习惯和写字能力的培养,他的每一次示范,都是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书写。这是一种习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步入“互联网+”时代,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发展,但多媒体的运用并不意味着让学生远离文本,教学不能走“花里胡哨”的过场,要注重基本的朗读、写字与写作。
2022 年4 月,笔者参与了彭城课堂的微课录制,带给笔者许多反思:《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佳作,笔者在课件中用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试图让学生饱览天山美景,自以为锦上添花,殊不知却是本末倒置。花里胡哨的图片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还让了解写作顺序和方法这一语文要素也并未落实,随着一张张幻灯片转瞬即逝,习作课俨然成了看图课……笔者认识到,多媒体确实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它们决不能代替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阅读。经过多次调整,笔者将原本花哨的图片删去,重新站在学生的角度提供情境化的学习工具,如阅读导航、美景鉴赏表格、我是小导游等,在真正上课时没有用繁杂的图片或视频,学生的课堂表达反而超乎笔者的想象。在利用美景鉴赏表格梳理景物特点时,学生说道:“这里的雪峰实在是洁白无瑕,连云影都要黯然失色,看起来像银灰色了,雪水流淌下来又像银莲又像白莲,这里的一切好像都是纯洁的白色了!”听了他的感受再去读这段文字,整个班都静了下来,这份安静也许是大家初进天山时最真实的体会吧。读着描绘花海秘境的这段文字,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吴老师,真的会有比马头还高的野花吗?哇,那岂不是只要站进去,我就被花海淹没了?”学生边描述边比画的模样逗得全班哈哈大笑,连笔者也不禁在想:这么高的野花,连成一片花海得多么壮观呀!回过头再来看自己之前课件的配图,虽然五颜六色却实在比不上书上如锦缎、如霞光、如彩虹的描绘,以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多了一份怅然若失。在我们的“一路奇景观光团”即将结束本次旅行时,学生也收获颇多,他们在写游记时也有了更为真实而丰富的表达,我们跟着一涵同学一起屏住呼吸走过玻璃栈桥,跟着一诺同学去海边与虾兵蟹将斗智斗勇,体验赶海的快乐……有的学生利用与新疆同学通信的契机,将鼓楼生态园小学当作 “景区”介绍给远方的朋友,在描绘“桃李春风种植园”时,京晨同学的描写让笔者印象深刻:春天这里繁花盛开,桃李争妍,春意融融;夏天这里枝叶繁茂,鸟雀啼鸣;到了秋天这里硕果累累,成熟的石榴咧开了嘴,变红的山楂恰似一盏盏小灯笼……这不也像老师教育我们的过程吗?春天老师们像园丁一般播撒种子,耐心地“浇水施肥”,看着我们发芽,到了夏天,我们不断茁壮成长,秋天时我们结出了“成长”的果实……
这一单元的教学也带给了笔者新的思考:只有让学生亲近文本,从文字出发,去读、去思考、去表达、去写作,语文教学才能真实落地。
笔者曾经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无法“掌控”课堂,总是想要主宰一切,于是把老教师常说的一句话谨记在心:教学就像放风筝,教学目标像一根绳,要牵在手里,不要被学生拉着走。过分解读后,在课堂上笔者总是提醒自己不要被学生“拽走”,却使自己陷入了一个“目中无人”的境地,总是循规蹈矩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走,生怕学生和自己预设的不一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一样,也总想追问几句,圆到所谓的“点子”上。笔者只顾着拉回风筝使其不要乱跑,却忘了实际上放风筝的目的是为了让它飞上天空。
新手期的反思也让笔者明白,我们如果只想着自己如何按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生的疑惑,这样的“无视”必然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会因为害怕与标准答案不同而不去思考与表达,而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表达,而只剩下教师的喋喋不休和生拉硬拽,我们的语文教学必然会走向失败。我们不能只喊着亲近儿童的口号,手里还要拿着引起儿童亲近的“糖块”,这个“糖块”就是理解和激励,理解他们能到达什么样的程度,同时不忘鼓励他们“跳一跳,摘桃子”。同时,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这就意味着教师要考虑到教学的起点往往不是零,但我们又不能过于拔高对他们的要求,总是想着统一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及教育的规律,做到:学生已知的不教,学生自学能懂的不教,教了暂时也不懂的同样不教。在教学中,教师要探寻教学起点,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教师能把课上得简单,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绝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于永正老师常说,学生能写一手好字、会朗读、会说、会写作,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成功了。笔者也相信,当我们真正站在儿童立场,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当花儿一朵接着一朵在面前绽放,我们只会收获喜悦,而不是形成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