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综述

2023-09-16 01:53宋鸿立宋雨倩
关键词:知识图谱

宋鸿立 宋雨倩

摘要: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工具进行信息挖掘,结合文献爬梳,从时空分布、学者情况和关键词知识图谱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大致可分为低速发展和稳步上升两个阶段;热点主题包括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交往、多元文化的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阐释、新型国际互动关系构建、中国周边外交实践对策、我国双边国家的交流机制六个方面。但是,由于高产量和影响力的学者不多,人文交流研究较为零散地分布在不同学科之内,“文明互鉴”等核心话语还未得到全面正确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文意识在该学术领域的渗透。未来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应深化学理研究,在明晰研究内容和思路、搭建跨学科的研究网络和完善人文共同体话语构建方面发力。

关键词:中外人文交流;知识图谱;文明互鉴;人文意识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3.04.014

文章编号:2096-9864(2023)04-0102-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人文交流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为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文交流的内容及其意义也更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为大国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一,构建了相应工作体系,为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走出了新路。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1],进一步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指导思想。2022年,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2]。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外人文交流越来越活跃,影响也越来越大,需适时把握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趋势,以顺应新时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宏观语境。目前我国关于中外人文交流的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大多是将其与中国外交的现实与未来相结合,采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现象描述和理论探索,综述性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拟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相关中文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时间分布、主要学者、关键词、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等维度勾勒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学术脉络,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根据共引分析理论,采用寻径网络算法,对特定研究领域的文献加以统计,并通过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来展示该领域知识的主要发展脉络和关键知识拐点,探索研究领域内潜在的发展驱动因素和前沿动向趋势[3]。本文借助CiteSpace 6.2.2软件,通过对人文交流研究文献的挖掘和分析,实现对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整体情况、热点主题与演变趋势的勾勒,从而客观全面地展示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数据来源

本文采取限制权威期刊检索方式,以确保所选取的文献具有较高质量和较强代表性。考虑到人文交流概念的独特性,论文主要使用CNKI中文数据库进行文献采集,期刊来源选择CSSCI,以“人文交流”为主题词,以2023年5月5日为时间截止点,共得到420条中文文献。人工剔除相关度不大或类型与研究不符的文献,最终得到408篇相关中文文献。

二、人文交流研究的时间分布和作者分布状况

1.时间分布

时间分布体现在年度发文数量及其变化上,反映不同时期该研究领域的关注程度。从整体上来看,2014以前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年均发文量较低,均在10篇以内;从2014年开始,发文量增长趋势明显(见图1)。结合文献爬梳,可得出,中外人文交流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黄仁国的《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分析》[4]一文,其主要动因是2010年5月,在中美第二次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专门就人文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设立了一个重要对话平台,即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从战略高度积极推动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

2010—2012年,人文交流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处于低速发展期,主要是回顾中外人文交流的发展历程,研究大多局限于人文交流实践的显性问题,学术视角比较单一。2013—2016年,该领域发文量呈稳步增长态势,学者纷纷扩展研究对象,这主要是因为2014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积极开展双边与多边人文交流,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中国灿烂的文明。

2017年是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发文量增长的重要节点,主要原因是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首次针对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制定的专门文件,也是党中央对人文交流工作做出的最富体系性的擘画。近年来,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内容和视角越来越丰富和多元,但大多数研究仍是从单一的案例出发,探析中外人文交流的现实困境和应对策略,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探讨。

2.作者分布

在合作共现图谱中,节点越大,说明该作者发文量越多;连线越粗,交叉越多,说明该节点作者与他人的合作强度越高。“人文交流”作者的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图2中的节点小且连线交叉少说明,虽然国内学者已开展了人文交流领域的研究,但高产作者较少,核心研究者的数量不多,尚未形成有凝聚力的跨学科研究团队。

进一步梳理文献可得知,邢丽菊、许利平、刘宝存等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研究主题包括人文交流的文明观[5]、人文交流的现实和路径[6]、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的问题与出路[7]等。另有排名靠前的作者如赵可金、钟秉枢、张建会等,则关注了

全球新冠疫情危机下中美关系相处之道[8]、

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体育外交战略构建[9]、新中国体育外交的赓续与发展[10]等议题。但这些研究并未明确将“软战”“经贸关系”“体育治理”等词语归属于中外人文交流范畴,反映了人文交流的概念界定、内涵外延和本質特征等在学界尚未明晰。

进一步梳理文献还发现,也存在虽然发文数量不多但发文质量较高的学者,相关文献的被引频次均在45次以上。例如,王晓玲[11]指出应明确人文交流的目标和价值理念,使各种民间力量走上舞台,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转向建立协调监督机制、建设国际人才库、进行“命运共同体”的普及教育等;张全生等[12]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依托民间组织建立长效机制,拓宽合作领域,丰富交流内容形式,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庄礼伟[13]则梳理了人文交流政策理念及其实践中的基本特点和认知误区,并就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夯实民心相通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人文交流研究的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1.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高频关键词通常表明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中介中心性指标代表着一定时期内的研究主题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中心性数值大于0.1的节点为关键节点。

在共现知识图谱中,关键词的年轮越大,表明其中心性越强。“人文交流”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由图3可知,人文交流研究的热点关键词为人文交流、中美关系、习近平、外交思想、体育外交、中国外交、一带一路、民间外交、人文外交。除“人文交流”这个主题检索词外,“中美关系”处于整体知识图谱的核心位置,是本领域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体育外交、中国外交、民间外交、人文外交的中心性也比较强,说明由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和领域对中外人文交流进行探讨,其内部更为具体的交流方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形成此领域的重要交叉点。

2.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分析

在聚类知识图谱中,如模块值≥0.3,表明该网络适宜聚类,在0~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聚类效果越好。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基础上,利用LLR算法,得到人文交流研究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4)。图4中,关键词的聚类标签依次为:#0人文交流、#1一带一路、#2习近平、#3国际传播、#4中国、#5民心相通、#6人文合作、#7中美关系、#8中拉关系、#9人文外交、#10国际关系、#13孔子学院12大聚类。

3.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分析

关键词突现可反映相关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的活跃程度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人文交流”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见图5。

如图5所示,中拉关系研究最早始于2009年,但其热度仅持续到2013年。“人文外交”和“公共外交”的突现表明,自2011年起,中外人文交流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学者尝试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比分析人文交流与其他外交形态的异同,梳理中外人文交流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在新时代国际关系中的意义,相关研究热度一直持续到2018年。根据突现关键词,如孔子学院、中国、产业合作、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等,可得出,2014—2018年,学者加强了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的实践路径研究,从战略高度探索人文领域的中外交流机制。自2018年起,研究热点转向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人文交流的价值意蕴、理论建构及其理念传播也持续被学者重点关注。

四、人文交流研究的热点主题和趋势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知识图谱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文献进行爬梳,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热点主题和趋势进行以下归纳总结。

1.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交往

此类研究的类标签是 #9人文外交,涉及的关键词有全球化、中心主义、文明交往、中华文明、人文纽带等。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袭来已久的西方中心主义逐步被打破,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将文化对话与合作看作展现其价值观和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政策手段,国内学者通过分析欧盟、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概括和总结其人文外交的政策内涵及其主要特点[14],并对深化文明交往的突破口作出简要思考[15]。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传播与碰撞,更凸显出中华文明的内在活力和人文价值,众多学者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发,重新审视世界文明交往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注重分析全球化边缘地带国家的现实基础和路径选择[16],力图将中华文明的人文意蕴注入全球价值链。对于拥有共同文化基因的国家,如韩国,学者们则深度思考如何在双方已缔造的人文纽带基础上,重视国民体验,灵活调整交流项目,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以实现“人文共同体”远景目标[17]。总之,文明交往將成为全球化时代人文交流研究的前沿学术论域之一,是具有人文精神价值的时代重大课题,既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有力辩驳,也是对“文明趋同论”的积极回应。

2.多元文化的文明交流互鉴

此类研究的类标签是 #0人文交流、#10国际关系,涉及的关键词有文化、锐实力、文化差异、文化外交、中美摩擦、和谐世界、文明互鉴等。由于中国领导人在外交实践中时刻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国外交的文化因素自然受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界的密切关注。从和谐世界的角度分析中外人文交流的本质特征是在中美摩擦加剧后才开始出现的,但近年来学者对中外人文交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锐实力”与人文交流行为的关系研究[18];二是对人文交流与社会民意关系的系统梳理[19];三是对中国文化要素与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具体实践的联系分析[20]或文明交流互鉴深刻内涵的论述[21]。其中,学界对第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多,但系统性研究相对薄弱。当前,世界多样性方兴未艾,国家间文化关系日益成为影响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将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性构建,从文化视角挖掘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和做法,形成内聚力和外引力双重架构支撑下的文化认同,从而加强对中华文化治理体系的研究,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3.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阐释

此类研究的类标签是 #2习近平,涉及的关键词有外交思想、中国特色、民间外交、合作共赢等。为积极适应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角色,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表述,用以概括和总结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是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的。目前,国内学界基本上使用“习近平外交思想”来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这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2]。其中,习近平民间外交论述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3],互利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24],交流互鉴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文明交往思想理论和话语体系的现时创造[25]。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深刻内涵[26]、核心理念[27]和独特价值[28]等,就其与中华传统文化内涵[29]、人类命运共同体[30]和全球文明倡议[31]等理论关系做了深刻思考,为系统深入研究中外人文交流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提出时间不长,学界对中外人文交流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根基等方面的研究还略显薄弱。

4.新型国际互动关系构建

此类研究的类标签是 #3国际传播、#4中国、#13孔子学院,涉及的关键词有中国崛起、体育外交、冬奥外交、中国话语、人文社科、人才培养和中文教育等。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新兴大国的崛起,促进了国际资源分配的均衡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国内学者一般从单个学科出发,就如何构建新型国际互动关系展开了广泛而热切的争论。就体育人文交流领域而言,其字面意思简单易懂,但容易与体育外交、体育文化交流和体育对外交往等概念混为一谈,学者主要从学理上厘清体育人文交流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确定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的观点[32-33];就国际话语权问题,国内学者重点关注的是新时代国际传播实践的逻辑基点和逻辑核心[34],国家形象建设的挑战和对策[35],以及拓展中华文化的传播路径[36]等;而人文学科的热点问题则与学术话语传播力的生成机制和空间秩序[37]、孔子学院的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38]、国别区域学科体系建构[39]等相关。总体来说,国内学者着重于概括和总结新型国际互动关系的实践模式和传播路径,但缺乏对其本源性思想精髓的探究。

5.中国周边外交的实践对策

此类研究的类标签是 #1一带一路、#5民心相通、#6人文合作,涉及的关键词有全球治理、人文合作、金砖国家、中欧合作、民心相通、文化认同等。进入21 世纪后,国际体系发生了结构性变革,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研究成为热点问题,学界逐渐在文化认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民心相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为使周边外交战略演进真正具有决策参考意义,国内学者对重要节点国家展开了广泛研究。鑒于金砖国家的地理位置分散、经济增速不稳和数字基础设施差异大等问题,学者们充分考察和探索了“金砖路径”,如其交流机制的作用与对策[40]、其人文交流的进展与前景[41]和新冠疫情下中国与其人文合作的机遇与应对[42]等;鉴于欧盟对外政策的双层特性及其文化政策对欧洲认同的重要作用,学者们概括了中欧关系发展历程及其成就[43],分析了欧盟跨国文化关系治理机制[44],总结了中东欧合作特点及其改进方向[45]等。但现有成果多为思辨性研究,实证化研究亟待加强,尤其是文化认同和民心相通的理论框架和评估体系等方面还需拓展。

6.我国双边国家的交流机制

此类研究的类标签是 #7中美关系、#8中拉关系,涉及的关键词有公共外交、体育交流、“软战”、保障机制、“五通”和中国因素等。尽管人文交流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尚短,但公共外交和体育交流等中美人文交流实践在“软战”的不同历史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中美人文交流也逐步走上了机制化发展道路,如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等。针对这一问题,学者聚焦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制度保障,全面梳理了中美建交以来建立的对话合作机制,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评估[46]。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逐步增强,美国对我国的认知开始出现了重大改变,尤其是特朗普时期,将“中国威胁”叙事从经济和军事领域扩展至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几乎所有领域[47]。自2018年以来,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战略不确定期,需要充分挖掘贸易、投资和就业对美国人文社会的影响因素,以推动中美人文交流的战略、手段和机制创新[48]。如何在全球治理体系框架内重建两国人文共同行动框架,将成为后疫情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课题。在中美关系发生微妙变化的同时,“一带一路”逐渐延伸到拉美国家,中拉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内学者总结了70年来的中拉人文交流经验,重点关注了务实可行的“五通”措施[49]。虽然国内学界对中拉关系研究展开得较早,但是,相关经验框架的分析还相对匮乏,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可行性尚待验证,应加大力度考察不断增强的中国因素,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现有双多边对话机制展开深入研究。

五、结语

由于中外人文交流活动始终围绕国家总体外交的中心任务,在重要会议、领导发言、重大事件的发生前后,相关热点词语的阐释和演绎自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如人文交流、公共外交、人文外交、民间外交、习近平外交思想等。国内学界对中外人文交流的内涵、意义、路径及其理论渊源等进行了积极探讨,中华文化、文化认同、习近平、国际传播等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关注的热点。但由于中外人文交流这一外交形态提出的时间较短,又涉及众多国家和领域,主题零散地分布在不同学科之内,其仍存在着自身学理性研究不足、缺乏统一研究范式、核心话语未得到立体而正确的解读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文意识在该学术领域的渗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大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外人文交流面临西方利用话语霸权抹黑我国、国际合作环境愈加复杂,以及跨文化交流机制还不完善等挑战。新形势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的学理研究。

首先,明晰研究内容和思路。就研究对象而言,可以从思想渊源、理论根基、实践源头和形成过程等方面,具体探讨中外人文交流的生成机理、科学内涵、结构框架和精神实质,厘定其与其他外交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全球文明倡议之间的关系,明确研究对象的时空边界;就研究意义而言,应重点探讨中外人文交流的时代价值、凝聚共识、优化路径和话语塑造等,阐明中外人文交流在哪些方面赓续发展了人文精神的特质禀赋,传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就研究方法而言,应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借鉴历史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跨学科理论和范式,运用整体思维、系统性研究方法,将构成中外人文交流的各个部分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以多层级、多领域、大样本材料为研究支撑,使研究成果的结论更具科学性。

其次,搭建跨学科的研究网络。当前,学界对中外人文交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研究成果对学术规范的遵循略显不够,对中华文化及其国际传播之间的机理研究有待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涉及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但人文交流的“文明互鉴”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何“走出去”等关键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对其探索和研究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国内研究团队协同创新。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的研究还应本着“文化走出去”的原则,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逻辑,多与国外学者合作、互动和对话,为国家间良性互动助力,增加促进国家间关系积极发展的权威性声音。

再次,完善人文共同体话语构建。应立足于中外人文交流实践,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禀赋和优良基因,瞄准 “文明交流互鉴”“民心相通”“互利共赢”等核心话语的哲学根基、思想渊源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通过理论创新带动话语创新,切实加强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不断提高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水平。完善话语构建还需面向世界,加强国际传播研究,不断加强对相关议题设置的引导,讲究话语策略,为展现良好的国家人文形象,推动构建“人文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3-05-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3] 陈辉,陈力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知识结构与前沿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图谱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7(7):58.

[4] 黄仁国.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2010(8):9.

[5] 邢丽菊.全球文明倡议引领人类和平发展[J].当代世界,2023(4):48.

[6] 许利平.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理论、现实与人文交流的路径探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5.

[7] 刘宝存,傅淳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现状、问题与出路[J].大学教育科学,2018(5):61.

[8] 赵可金.“软战”及其根源: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中美关系相处之道[J].美国研究,2020(3):9.

[9] 钟秉枢.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体育外交戰略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19(2):15.

[10]钟秉枢,张建会,刘兰.冬奥外交:新中国体育外交的赓续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9):5.

[11]王晓玲.“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人文交流思路的转换[J].现代国际关系,2015(5):48.

[12]张全生,郭卫东.中国与中亚的人文交流合作:以孔子学院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64.

[13]庄礼伟.中国式“人文交流”能否有效实现“民心相通”? [J].东南亚研究,2017(6):67.

[14]房乐宪.当前欧盟文化外交战略构想及其对中欧关系的政策含义[J].教学与研究,2013(12):47.

[15]丁俊,朱琳.新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机制、成就与意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22(3):26.

[16]李建军,孙慧.“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

[17]李熙玉.韩中公共外交与人文纽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28.

[18]丑则静,李青.“锐实力”是对中国的歪曲解读[J].红旗文稿,2019(10):36.

[19]丁俊,陈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人文交流述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8(5):29.

[20]邵新盈.全球文明倡议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J].当代世界,2023(5):62.

[21]吕晓斌.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意蕴、原则遵循和实践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23 (1):44.

[22]王昆.国内外学界关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进展及评析[J].新疆社会科学,2020(4):49.

[23]赵可金.民相亲,心相通:习近平民间外交思想及其指导意义[J].美国研究,2021(5):9.

[24]崔世安.促进共同发展 实现共同繁荣[J].当代世界,2019(5):10.

[25]吴海江,徐伟轩.论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时代内涵[J].社会主义研究,2019(3):7.

[26]马立志.深入把握“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内涵[J].理论探索,2021(4):46.

[27]阮宗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超越历史赢得未来[J].国际问题研究,2015(2):30.

[28]包美霞,薛广洲.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丰富[J].红旗文稿,2019(11):34.

[29]邢丽菊.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J].东北亚论坛,2018 (6):3.

[30]吴俊.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及其落地生根的社会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7(10):88.

[31]高翔.揭示文明兴衰规律 擘画文明发展路径: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意涵与实践价值[J].当代世界,2023(4):9.

[32]张建会.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实现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1):60.

[33]刘震,刘桂海.中外体育人文交流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22(8):35.

[34]张毓强,庞敏.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新基点、新逻辑与新路径[J].现代传播,2021(7):40.

[35]邢丽菊,赵婧.国际话语权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挑战与对策[J].东北亚论坛,2021(3):111.

[36]杨威.拓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的若干核心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21(5):11.

[37]梁砾文,王雪梅.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力建构[J].当代传播,2017(4):49.

[38]马晓乐,宁继鸣.孔子学院的文化功能与社会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15(8):173.

[39]罗林,邵玉琢.“一带一路”视域下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大国学科体系建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79.

[40]徐秀军.金砖国家人文交流机制建设:作用、挑战及对策[J].当代世界,2018(8):26.

[41]王维伟,薛锦.金砖国家人文交流:进展、挑战与未来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23(3):23.

[42]沈陈,徐秀军.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金砖国家合作:挑战、机遇与应对[J].当代世界,2020(12):65.

[43]丁纯,纪昊楠.中欧关系7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9(6):134.

[44]林迎娟.欧盟文化外交实践及其启示[J].学术探索,2022(2):51.

[45]刘作奎.大变局下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J].国际问题研究,2020(2):65.

[46]刘长敏.新时期大国双边合作机制建设:以中美关系为例[J].教学与研究,2015(5):24.

[47]信强,陈宸.“中国威胁新叙事”及对中美人文交流的影响:以特朗普时期为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23.

[48]潘亚玲.战略竞争背景下如何稳定中美关系:地方人文交流视角[J].国际展望,2018(6):40.

[49]江时学.“一带一路”延伸推动中拉合作进入新阶段[J].当代世界,2019(6):24.

[责任编辑:毛丽娜]

猜你喜欢
知识图谱
国内外智库研究态势知识图谱对比分析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国内酒店品牌管理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专家知识图谱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