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电视民生类栏目何去何从

2023-09-16 23:56:18周培蓓
新闻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内容创新新媒体

周培蓓

【摘   要】过去20多年来,电视民生新闻一直是各大电视台的收视主力,因为栏目内容贴近民众,所以也深受百姓的喜爱。但是近年来,由于栏目形式固化、内容良莠不齐以及受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电视民生类栏目陷入困局。本文从传统电视民生类栏目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谈谈传统民生类栏目的破局手段。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大民生;新媒体;内容创新

众所周知,电视民生类栏目在如今电视栏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像山东卫视的《民生直通车》 ,安徽卫视的《第一时间》 《每日新闻报》 ,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等,这些传统电视民生类栏目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黄金收视段取得了亮眼的收视成绩。部分民生类栏目,如安徽卫视的《帮女郎》等,实实在在地帮助很多老百姓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老百姓的家长里短、社会的人情冷暖和各种社会突发事件,以这些内容为主的民生新闻,成为了各大省级卫视和地方电视台争夺收视率的法宝。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十几年如一日稳居收视率前列的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相较于之前的辉煌,如今的民生类栏目已经略显疲态。这一点不仅反映在栏目的口碑上,更明显地体现在收视率的下滑上。栏目在内容选择和采制、报道手段和呈现形式上,都陷入了瓶颈。尤其是在新媒体冲击下,更快、更新的短视频新闻更受观众的青睐。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扭转颓势,成为摆在当下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电视民生类栏目的发展现状

谈到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就绕不开民生新闻这个概念。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的传播范式, 是多种独特内涵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闻实践模式。[1]民生新闻所聚焦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和生命。民生新闻在题材内容上已经突破了以往新闻学理论按题材进行的分類方式,以“民生”概念为核心对题材进行了新的整合和聚合,形成了新的题材范畴。

目前,我国传统电视民生类栏目种类繁多,各大省级、市级电视台都有所涉猎,基本上每个卫视都有自己主打的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栏目的受众主要是地方电视台面向的一部分人群,因为电视民生栏目主打感情牌,突出人文视角,展现人文关怀,强调“为百姓办实事”,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一些卫视的晚六点或者晚九点的新闻板块,民生新闻依然是收视的主力军。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又凸显出不少弊端,这些弊端成为了民生新闻栏目的阿克琉斯之踵,制约了电视民生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一)内容同质化

新闻是具有时效性的,对于一档民生新闻栏目来说,先人一步进行新闻报道,无疑就掌握了主动权。于是当一件民生新闻发生之后,各大民生新闻栏目都会争先恐后地进行报道。对观众来说,早上八点在A栏目看到的一则民生新闻,九点可能会在B栏目中看到,到了傍晚,C栏目会再次对该新闻事件进行解读。虽然A、B、C三档栏目对该新闻的报道角度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受众来说,难免会觉得新闻内容同质化。而这也是各大电视台争夺新闻资源的结果,甚至有些民生新闻栏目,为了抢时效,简单、粗糙地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如此一来,降低了民生新闻报道的质量,也影响了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

(二)庸俗化、娱乐化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醒人们大众媒介为人们建构的“美丽新世界”,警示人们保持理性和审视的态度,是以一种精英文化的反思视角重新审视大众媒介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2]在当下的电视民生新闻中,一些庸俗化、娱乐化内容开始占据栏目的一角。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扎根于“民生” ,与主题报道、时政报道不同,民生新闻中关于家长里短、社会纠纷、惩处暴力犯罪、打击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的新闻层出不穷。在这类新闻报道中,一些民生类栏目偏离了正确的导向,片面追求画面的冲击力与刺激感,不加掩盖地展现一些与暴力相关的画面,没有对社会的阴暗面加以合理规避。同时,对于一些需要人文关怀的地方,为了让画面刺激,不加处理地展示,比如一些车祸现场,来回播放事故的镜头,以此吸引受众。又比如暴露地展示患者的伤口,不以马赛克遮蔽。更有甚者,对于触电等场面,依然制作成新闻播出,只为博取眼球。这样的“娱乐至死”式做法,为了收视率不顾一切的行为,使一些民生新闻只剩下了“民生”这一层皮,丢失了报道民生新闻的初心。

(三)选材琐碎

由于立足于“民生”,所以民生新闻报道中一些关于家庭琐事、邻里矛盾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会比较多。这类民生新闻有它们的受众,然而当这类民生新闻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在栏目或板块中占的内容越来越多之后,对于提升整档民生新闻的品质是没有帮助的,相反还会降低栏目的格调,使得栏目内容变得碎片化。点到为止、浮于表面的报道形式,也不利于深化新闻内容。

(四)新媒体的冲击

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媒体,从诞生到逐步发展壮大,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路径,人们接收信息时不再受到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接收的局限性,让新闻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不再是信息接收的被动方,能够随时记录下身边发生的新闻,从媒介使用者变为信息的传播者,这样的传播方式更受年轻人的喜爱。反观传统媒体,在电视民生新闻的制作上,大多遵循先找选题,记者和摄像外出采访拍摄,采访完毕后进行后期制作,制片人审片,最终上线的流程。这样一套新闻制作体系,不仅让新闻时效性滞后,且没有现场感,再加上新闻的播出受到时段的限制,受众只能被迫在固定时段收看新闻,不具有在新媒体上看新闻的那种灵活性。一些民生类栏目通过收视调查和用户画像,最终得出结论,目前关注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人群年龄偏大,以中老年用户居多,收视人群的年龄结构日渐狭窄。同时,日渐呆板的新闻形式,给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二、传统电视民生类栏目的破局手段

有句话说得好,挑战也是机遇。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目前尽管面临很多制约因素和由此带来的困境,但这何尝不是其走出困境的机遇?在媒体融合趋势下,传统电视民生类栏目只有创新思变,才能打破困局,重获新生。现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提出一些电视民生新闻的破局手段。

(一)立足“民生”,提高栏目品质

立足“民生”二字是电视民生新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之道。电视民生新闻是指关注百姓生计、反映民众生活的电视新闻。我们日常生活中身边发生的故事,行走在街头巷尾的普通人的日常,这些才是电视民生新闻应当关心、关注的事情。与之相反,一些庸俗化、娱乐化的内容,并不是民生新闻的重头戏,我们在报道电视民生新闻时,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我们的栏目,帮助百姓解决困难,给他们提供帮助。在这一点上,安徽卫视《每日新闻报》针对栏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版。作为一档电视民生类栏目,首先是明确栏目定位,舍弃过去信息鸡零狗碎的编排模式。《每日新闻报》一直倡导“说新闻”,所以栏目中曾经设置了一个板块叫做“第一评论”。但是由于受限于题材,评论的内容由曾经的“锐评”变成了后期“白开水”式的宽泛评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栏目将“第一评论”改为“每日视点”,立足于关注每天的重点新闻,尤其是政策性新闻的解读。聚焦社会热点话题,提供权威政策解读,真正做到为百姓答疑解惑。

(二)重新定义“民生”, 回归主流媒体价值

近年来,流行一个新词汇叫做“大民生”,所谓“大民生”,实际上就是关注公共利益、关注国民生计。在电视民生新闻制作上,我们过去习惯性地关注一些邻里纠纷、交通事故、社会案件,而忽视了对“大民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在坚持民生新闻“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对百姓生活的引领作用,宣传国家政策,弘扬社会正能量,为百姓答疑解惑。通过实现由“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转型进行新闻改革,让我们的民生新闻更有含金量,从而提升民生新闻的社会价值,告别碎片化新闻,回归主流媒体的价值。

在这一点上,安徽卫视的两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超级新闻场》和《每日新闻报》都率先作出了改变。两档栏目均在内容编排上做了较大调整。从栏目内容上看,如社会性案件、交通事故、邻里纠纷等内容大幅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反映社会正能量、政策解读、生活科普和大美中国类内容。从编排方式来看,两档栏目采用了成组编排的方式,一改过去零碎的编排模式,例如栏目的视频板块,关于交通安全的几条事故类新闻会编排在一起,将正能量的新闻编排在一起,安徽本地人文风光的新闻编排在一起。这样一来,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不会觉得每条新闻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此外,编辑在撰写导语时尽量将每条新闻串起来,从而让导语起到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与时俱进,加强新媒体手段的运用

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类新闻栏目应与时俱进,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民生新闻栏目的优势,将栏目的受众群向外延伸。目前,地市级电视媒体都开办了官方网站,自办栏目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点击播放。但是通过网站搜索观看节目,已不是当下互联网用户观看新闻、接收消息的主要途径。所以,对于传统电视民生类新闻栏目来说,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媒体账号,是必要的手段。如何搭建并做好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实现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

从某种角度来说,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是相辅相成的,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改革的方向,也是传统民生新闻栏目的破局手段之一。传统电视民生类栏目,可以将当天栏目内容上传到新媒体账号,方便人们使用手机进行搜索和收看,这是让“小屏反哺大屏”。同时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在制作过程中,也可以将新媒体优势发挥出来,播出一些新媒体端采制的内容,这样能够优化栏目形式,丰富栏目内容。例如安徽卫视在《每日新闻报》栏目中,开通了栏目与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端的互动,将每天播出的栏目进行切条,或将新闻性较强的片段进行重新剪辑,以更适合网络传播的方式重新改写导语,使新闻更适合手机端观看。栏目还开设了微观天下板块,搜罗微博等新媒体上的新鲜消息或者新闻趣事,以“说新闻”的方式表达出来,扩充栏目板块,让栏目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要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整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的记者或者编辑来说,不能满足于以往大屏编辑的思想,应当学习新媒体的编辑手段,将其融入到传统媒体的新闻采制当中。比如使用智能手机进行采访,这就是当下新媒体采访报道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在安徽卫视《每日新闻报》栏目中,编导在《民间“守艺人”》中,以手机视频连线的方式,让被采访人通过小屏向大屏观众介绍自己的手艺,从而达到了融合传播的效果。

(四)创新电视民生新闻,让内容更贴近生活

对于一档电视新闻栏目来说,创新才是硬道理。如何选材是民生电视新闻栏目制作的重中之重。现如今,家长里短和鸡零狗碎式的新闻,已经不能够满足观众收看电视的需求,我们应当注重电视新闻栏目的创新。以安徽卫视《每日新闻报》栏目为例,去年栏目进行了改版。从栏目形式上说,细化了板块划分,避免了内容的零碎;从内容上看,栏目舍弃了大量事故、事件类新闻,加入了更多主题报道。例如《博物馆里说新年》《民间“守艺人”》《红色寻访日记》《春光里的乡村》等系列报道,丰富了栏目内容,在解读政策、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以生动活泼的新闻语言和风格,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栏目制作的角度说,栏目以一个季度为单位,进行责任划分。通过时间点坐标的形式,扎实推进项目,具体责任到人,鼓励编辑和记者创新创优。

总而言之,传统电视民生类栏目存在困境和挑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形势、新机遇之下的破局之法,在“互联网+”时代,观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改变,作为传统媒体,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积极创新,推进媒体融合,这样才能在新时代、新浪潮之下继续砥砺前行。

注释:

[1]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J].西南民族大學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6):94-101.

[2]吕梦臻.互联网时代下的“娱乐至死”[J].视听,2020(01):27-28.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电视民生新闻内容创新新媒体
微信公众号的特征及内容创新
新闻前哨(2016年12期)2017-01-03 23:15:35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民生类新闻采访策略分析
科技传播(2016年19期)2016-12-27 14:42:08
现代高职院校教研活动改革与创新探讨
媒介融合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新闻世界(2016年11期)2016-12-10 08:09:46
浅析电视真人秀节目同质化的表现及成因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7:40:24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创新设计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27:47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问题与发展前景
活力(2016年9期)2016-08-01 22: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