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谭旭东
唐朝李贺有一首诗写道:“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这首诗很励志,它鼓励少年遇到了挫折与失败,也不要垂头丧气,而应该自勉自励。“少年心事当拏云”表达的正是少年要发奋图强、立志成才的心志。
从我多年教学经验,以及我个人成长历程来看,一个生命的顺利成长需要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每个人自己无法选择的,比如家庭出身、成长环境等。二是主观因素,比如勤奋、刻苦、求知欲强、敢于迎接挑战、有勇气、有志向等等,这些对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起到很大作用和影响;当然,懒惰、嫉妒、心地狭隘、自以为是的性格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交友和工作。
主观因素是第一位原因,客观因素是第二位原因,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起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外部环境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孟母知道自己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因素,于是主动选择邻居,择善而友之。
大学时,我们班上有些同学家庭出身很好,见识多些、广些;有些家庭条件不好,甚至贫困的同学就显得很自卑。我的出身也不是太好,父亲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家里人口多,经济条件差,少年的我也有些自卑。但我也不羡慕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更愿意在学习中超越他们,所以发奋读书,勤写文章,毕业后就到了大学任教。初中时,我有一位同学,他的腿有残疾,但他不因此自暴自弃,而是心怀大志,刻苦读书,高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最终被中山大学录取。
客观因素往往是很难改变的,但主观因素却可以改变。父母提供的经济条件和就业条件再好,毕竟是外部条件,如果自身不强大起来,缺乏专业能力,缺乏竞争力,在后面的工作中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反之,即使先天条件、客观环境并不如意,只要努力发挥个人作用,努力行动,克服不利条件所带来的束缚,最后也能实现自己理想目标,到达成功的彼岸。
同样的条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展,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与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相关,但起更大作用的是自己。
去年,上海市妇女干部学校编了一本《巾帼传奇(1949-1978)》的书,交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负责组稿的老师请我审读书稿,于是我通读了其中所有的章节。阅读中我发现,吴贻芳、林巧稚、谢希德、梁军等女中豪杰,有的出身于名门,有的出身于平民之家,但她们能在各个领域里取得骄人的成就,除了有集体的关心、时代的机遇等条件,靠的无非是自身努力。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少小就立了大志,然后虚心向人请教,吃苦耐劳,加倍努力地去学习与工作,用实践行动去让梦想变成现实。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个人有了勤奋谦虚的品格,就容易取得好成绩,也能交到很多朋友;反之,一个人要是懒惰不自律,甚至嫉贤妒能,阳奉阴违,不但难以取得成绩,还可能众叛亲离,最终成为孤家寡人。无论如何,一个人生活、学习和成长的主观因素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一个人愿意变好,并努力去完善自己,就可以克服性格的弱点,改变不良的习惯和作风,获得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这在家庭教育中给了我很大启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始终坚定“为学须先立志”的教育理念,引导孩子明确目标、树立理想,培育美好心灵,鼓励孩子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须从小立志,志当存高远。立志,就是要树立自己的学习、行动、前进的目标,高远的志向即理想。少年之成长要心怀大志,树立理想,有了志向,才不会迷路。
当然,立志之后,最重要的是付诸行动,要勤奋努力地去学习、去实践。古人所言“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强调的就是要愿意去行动,敢于实践,把理想与实践结合起来。有些人很有志向,可是缺乏行动力,不愿意去努力学习,不愿意去克服困难,只想躺在舒适区,那就很难达到目标,而所谓的志向也就变成了一个泡影。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形。
少年时期,我的学习也曾经遇到困难,甚至想放弃学习,后来,父亲的目光和母亲温和的鼓励,使我有了信心和目标,也决定不再懈怠,努力追赶,于是我顺利考上了高中,高考时以县里文科状元的成绩顺利考上大学,读了当时很难考的英语专业。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鼓励孩子立大志,树大德,教会孩子辨别、寻找自己的志向,引导孩子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平日里,除了尽可能给孩子提供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必要物质条件,还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了清晰的目标,明确的志向,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就有了内在动力,加上他们敢于虚心求教,勤奋刻苦,勇于实践,相信孩子一定会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