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二维图景与推进路径

2023-09-15 12:24段嘉琦沈克印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公共服务标准化

段嘉琦,沈克印,2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标准化能够保障公民的体育权、满足体育锻炼需求,有效地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提出,制定体育公共设施、全民健身、健身指导等标准,建立科学完备、门类齐全的体育标准[3]。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制定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并动态更新[4]。2023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的《2023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强调,“加快城乡建设和社会建设标准化进程等部署要求,推动标准化工程和行动的落地”[5]。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建设滞后于体育事业的发展,阻碍了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从广东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6]、共同富裕视角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优化[7]、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机制[8]、公共体育服务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态关系[9]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但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标准化在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鉴于此,本研究梳理共同富裕背景下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内涵特征与现实基础,分析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应然图景与实然困境,并从标准实现过程视角探讨标准化的推进路径,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提供理论参考。

1 共同富裕背景下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内涵特征

1.1 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逐步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2021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文章中提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10]。其主要特征包括:(1)共同富裕是全体富裕。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因此,共同富裕是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2)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是在“五位一体”上的全面跃升,既包括物质富足,又涵盖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同时,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凝聚力和生命力的象征。(3)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富裕,更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是坚持循序渐进,持续迈向发展的新台阶,是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是由“数量”到“质量”的逐步富裕、阶段性富裕。

1.2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内涵特征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和工具,目前普遍认同的是国家标准GB/T 20000.1-2014的界定,即“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按照规定的程序经过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和结果提供规制、指南,供共同使用或重复使用的文件”[11]。为在既定范围内维持最佳秩序、提升共同效益,通过制定标准与形成文件,实现产品、过程、服务的标准化,其主要任务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以及标准监督。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为维护社会公众的体育权益,向公民提供满足其基本体育需求的服务总称,主要包括体育活动服务、体育场地设施、健身指导与培训、信息咨询服务、体质监测服务和健身组织服务等。结合标准化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与外延,本研究认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是指,为满足公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对共同使用或重复使用的体育用品与服务进行标准的制定、实施与监督,以实现目标明确化、过程程序化和监督科学化。

主要特征包括:(1)公共性。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受众是全体公民,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现状,在保障公民体育权利的领域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即通过标准化界定公共服务范围、平衡布局公共体育设施,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持续发挥政府的兜底保障作用。(2)文化性。人们对于服务的需求经历从物质到精神、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演进,而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可以满足人民娱乐、健身和休闲等需要,通过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增进交流和丰富精神生活,提升幸福感与满足感。(3)动态性。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实现包括标准制定、标准实施和标准监督,是三方面构成的动态循环过程。随着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的拓展和深化,要求从事标准制定的部门、协会机构和第三方事业单位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动态复审。

1.3 共同富裕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内在联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及共同富裕的相关内容,并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当前,我国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处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节点,需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在财政投入、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的现实基础上,通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1)政府财政投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执行能力。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是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深入推进与落实的客观条件,主要源自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它影响着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水平,在实践中不仅充分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为全社会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而且全面支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体系的现代化。(2)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有序推进。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章程与行动准则,并以文件形式规定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公共财政支出、政府工作部门责任、考核体系和监督体系等具体内容,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作用。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随着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能够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制定、实施与监督提供保障。(3)先进技术研发赋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综合治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指出,“要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增强标准化治理效能”。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上,我国已实施网络强国、国家大数据等国家战略,实现了数字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数字经济治理水平得到提升。先进的数字技术具有交互性、共享性、整合性和去中介性的特征,有利于高效率、低成本的完成信息整合、资源共享、过程梳理、公众交流和监督评估等工作,能够显著提升公共服务的管理效率和治理效能。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能够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并与健康权、教育权和文化权等权利形成互补效应[12],即通过体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而标准化能够在国家层面上提供服务供给的最低水平,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1)发挥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动态性特征,实现“数量”到“质量”的逐步富裕。高质量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表现为供给结构的优化、优质服务的均衡共享和供给效率的显著提高,完善服务标准体系从根本上是要解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规范性问题(质量保障机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问题(均等化机制)和公共体育服务的体系效能问题(绩效考核机制),以优质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提高民生福祉水平。(2)发挥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公共性特征,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全体富裕。以县域为单位组织实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积极改善服务保障内容,统筹协调资金、人才等要素,促进资源向乡村倾斜,打破传统二元体制分割下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模式。(3)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发挥体育的文化性特征,实现“物质”到“精神”的全面富裕。体育健身能够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和安全感更有保障,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服务监督的流程中,进而提升服务水平和优化服务监督标准。对此,强化财政、制度、技术等供给,成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助力共同富裕的客观条件和外部保障。同时,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也离不开标准体系、标准内容的持续健全、补充、修正和配套监管行动的强效跟进(见图1)。

图1 共同富裕背景下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研究框架图Figure 1 Research framework of basic public sports servicestandard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mon prosperity

2 共同富裕背景下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现实基础

2.1 财政投入提供资金支持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党中央不断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投入,解决长期以来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不足的困境。(1)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明确划分共同财政和事权范围,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和标准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的官方数据,2022年5月财政部在此前拨款18 832.628 4亿元的基础上,增加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1 946.371 6亿元,转移支付总额达20 779亿元,资金重点用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支出[13]。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方面,持续加强普惠性和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建设。2012—2021年,在全国一般公共性预算中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从2 268.35亿元增长到4 179.88亿元。(2)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落实财政支出责任。《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中强调,按照确定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确保财政经费足额拨付,配齐相关的服务人员,保障服务的有序推进,确保人群全覆盖和财力有保障[14]。在体育领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要求在保障享有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国家通过有效的财政分配制度缩减区域财力差异,确保各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的深入实施。譬如,根据浙江省体育局的年度部门决算,浙江省不断加大体育事业的支出,在群众体育方面从2015的年384.08万元逐步增加至2020年的678.00万元,并有逐年上涨的趋势。

2.2 政府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标准制定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国家高度重视标准化的统筹推进,并逐渐拓展至各个领域。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确立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和方位,从长期以及整体性的视角规范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有利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数量充足和质量稳定。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服务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在理论研究中运用社会学、管理学和体育学等学科知识,结合系统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治理理论等理论基础,扩充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理论厚度。在评价指标的构建中,本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可行性与客观性相协调的原则,不断提升绩效指标的科学性,尤其是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合理,明确划分1到3级的评价指标,既有公共性评价,强调服务的公正平等性,又兼顾效益性监测,确保服务目标与实际方案的契合。另一方面,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实践也在有序展开。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的基础上,已经构建出地区性的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如,《浙江省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嘉兴市全民健身保障若干规定》《石家庄市全民健身条例》等;同时,还不断拓展公共体育的服务边界,增加服务内容的全面性,如,《体育公园配置要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基本要求》等相关文件的出台。

2.3 数字技术提供科技支撑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制定,但服务提供者与公众服务感知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无法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具体表现在服务提供者对公众需求的感知不全面、服务标准不合理、未按服务标准提供有效服务、公众服务体验效果不佳、服务人员数量不足、服务信息传递滞后等,导致无法真正提供公众满意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15]。数字经济作为我国最具活力与创新力的新形态,能够挖掘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在建立规范合理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与构建“需求—回应”的政府工作体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与财政水平,要综合考量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区域文化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等差异化特征,基于动态反馈的网络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处理能力搭建财力计算模型,提供合理的资金配置方案与地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16]。此外,在预算执行和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实时跟踪,保障资金合乎标准与项目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建立数字政府,加强基层智慧治理。由于利益主体在服务决策、服务供给和服务监督等环节的联动性和协同性较低,导致治理目标、治理主体和治理手段的碎片化,出现了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和标准推进有限等现实问题。要尽快打造一体化的数字化平台,促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和跨部门的工作协同开展,推动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等主体共同参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实现主体参与多元化、需求识别精准化和服务供给高效化的目标[17]。譬如,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的示范区,通过创建体育现代化县,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将浙里健身公共服务等应用上线“浙里办”微信小程序,全省1 000多家城市百姓健身房、8万多个体育场地基本实现“掌上”查询、线上预约和在线支付。

3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促进共同富裕的二维图景

3.1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应然图景

(1)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促进“城市”与“乡村”的全体富裕。当前,我国已经实施区域梯度发展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但仍然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凸显。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层面具体体现在:城乡间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乡村体育设施存量不足与增量不够、基层人才严重短缺和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差异较大等。对31个省份的29项指标进行区域差异与质量特征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域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与发展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以江苏、广东、浙江为代表的一类地区在服务发展水平方面明显高于宁夏、青海、西藏等三类地区[18],主要归因于区域与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收入差距分化严重,导致城市居民能够享受良好的公共体育服务,而西部、农村等居民处于边缘化地带,较少甚至无法获得公共体育资源。鉴于此,通过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重点关注农村、贫困群体和西部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投入,在存量上适度调整,在增量上向乡村、西部地区倾斜,确保城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在标准与待遇方面的公正和统一。

(2)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推动“物质”到“精神”的全面富裕。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必须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仅对物质生活有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体育锻炼是人们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CGSS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公共体育服务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公共体育服务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即体育锻炼在公共体育服务中对居民的幸福感起中介作用;同时,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拓展居民社会交往方式,提升健康生活水平,进而显著增加居民的幸福感[20]。鉴于此,通过不断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建立最低服务限度和保障要求,实现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富裕。

一方面,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21]。当前,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按联合国标准,我国人民生活已经进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被满足时,会转向社会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通过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丰富农民和低收入者等体育边缘群体的业余生活。正如邓小平曾经提到:“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培养人民勇敢、坚毅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向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22]。同时,要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体育文化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力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23]。另一方面,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符合“大健康”理念。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与任务之一,强调要以“防”为先,以“治”为要。尽管国家高度重视体医深度融合,但是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供给严重不足,三四线小城市的融合程度较低。鉴于此,要制定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以体育为载体开展健康扶贫工作,破解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短缺困境,通过高质量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持续推进体医深度融合和健康关口前移,有效改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带动人的全面发展。

(3)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实现“数量”到“质量”的逐步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由数量短缺型的低层级供需矛盾向优质不足型的高层级供需矛盾转换。尽管当前我国不断加大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但是仍然存在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较小和精品体育赛事不足等问题。例如,在场地资源方面,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充分的现象更为明显,根据我国2021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我国体育场地有397.14万个,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2.41 m2,并且场地集中于篮球、健身步道、乒乓球等项目,而近几年兴起的冰雪项目的场地仅有2 261个,无论从“数量”或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鉴于此,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标准化建设引领“数量规模型”与“质量效益型”共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一方面,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能够有效促进数量提升。政府机构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者,承担着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提供和生产的主要责任。存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机制问题,即没有形成规范的分工问责机制和持续的财政支持制度。通过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分工明确的服务提供系统和长期可持续的融资机制,同时,制定合理规范的场地设施标准、体育活动标准、体育组织标准、体育信息标准、体育指导标准和体育检测标准等要素标准有效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数量。另一方面,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能够有效促进质量提高。中国《标准化法》明确规定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服务不得生产、销售、进口或者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能够硬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的约束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提供合格优质的服务与产品,有效提高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平均水平。

3.2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然困境

(1)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制定不完善。第一,标准制定主体不足,协同工作机制不完善。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制定过程中,“权利行政”和“官本位”的传统思维严重,居民的参与机制缺失,且未能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第二,服务标准内容不全面,严重阻碍了居民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富裕。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主要围绕公共体育设施开放与健身服务两个方面,对于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信息、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方面的要求较少,且存在标准表述不清晰,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譬如,在《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中关于体育场馆设施的对外开放,只是简单地指出针对“有条件的公共体育设施”,未能对具体有条件的场馆标准进行明晰的界定。同时,标准制定的人群范围不够精准具体,提供的服务与产品未能充分考虑残疾人士、老年、青少年等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对于特殊人群的考量不足。第三,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制定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确保标准内容满足公民的实际健身需求、符合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规律。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存在数量少且更新慢的现象,未能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实际发展状况,导致现有的标准在西部、乡村等经济落后的地区实施可行性较低。

(3)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的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通过监督纠正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偏差,保证标准的动态完善与服务的优质供给。第一,政府监管困难。标准的制定必须落实到地方才能发挥公共体育服务的功能,但普遍存在地方政府为完成行政任务而做的“面子工程”“虚假政绩”。同时,政府内部的传统监管功能梗阻,监管部门多头、分段、分层监管,看似构建了“地毯式”的监管体系,但在实际监管执行过程中成本过高,监管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频发,更有因监管对象与监管者间的“人情关系”,出现“灯下黑”与“护短”等现象[26]。第二,标准实施评估受限。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的制定与反馈都需要公众的参与,其满意度决定了标准的未来改进方向,但居民的参与度较低、反馈渠道不通畅都会导致标准实施评估受限,主要是因为政府与居民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当居民的问题与诉求未能得到政府的实质性回应与有效解决时,会降低居民的参与意愿与认同感。此外,受到制度、文化、组织等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人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方面都会影响到居民对于标准实施的评估与反馈,进而对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标准评估采取“选择性”回避。

4 共同富裕背景下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推进路径

4.1 完善服务标准体系,提升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的合理性

(1)服务主体多元化。当前,仅靠政府力量已经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必须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刺激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等主体形成合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制定满足居民需求且符合区域实际经济发展的标准。第一,“放”是将权利发放给居民,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制定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通过问卷、座谈、访谈等方式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尤其要重视老人、残疾人和孕妇等弱势群体的健身需求。第二,“管”是政府要加大对于自身和市场的监管力度,保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的深入推进。优化传统的事前审批手续杂、时间长的流程,转向对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的双重监管,实现事前准入的便捷化与事后监管的合理化,避免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与“弄虚作假”行为。第三,“服”是尽快转变政府职能,要求建立服务型政府。具体体现在:政府职能价值取向的转变,以注重经济效率转向社会公平;政府职能对象的转变,以管理者为中心转向以居民大众为中心[27]。

(2)服务内容全面。第一,标准内容全面化。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关联的部门众多,涉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等多个部门。在标准制定时,要充分考量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成本、服务技术、服务效益和服务反馈等多种因素,考量的因素都要转化为具体可量化的指标,有利于标准的实施。同时,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的用语要简单易懂、清晰简洁,避免含糊式表达。第二,服务对象全面化。优化弱势群体的生存感受,降低不公平感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议题。应识别特殊群体,由城市调研队或第三方数据调查机构进行针对性的调研,针对不同群体制定适宜的服务标准。第三,项目内容全面化。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涉及体育活动服务、体育场地设施、健身指导与培训、信息咨询服务、体质监测服务和健身组织服务等多种服务,要在已有的项目标准基础上,不断拓宽服务项目的范围,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要。

(3)标准制定合理化。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对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理解与需求亦存在动态变化。因此,在制定标准时要为服务标准的迭代更新留有相应的空间,促进服务标准的可持续。第一,在充分了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国家统一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确保最低服务标准在乡村、中西部地区的顺利落实。同时,各地区要在国家最低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文化特色、气候环境和居民需求等因素制定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第二,标准更新促进服务可持续。国家标准更新的规定年限是五年,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要紧跟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要充分发挥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在社会不同阶段的作用。

4.2 优化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有序落实

(1)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实现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要建立“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社会集中化分配关系,发挥财政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作用。第一,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权限,根据事权匹配相应的财权,打破传统事权下放、财权上收的不合理关系,有助于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譬如,在有条件的地方试行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避免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财力的过度控制,以简化地方财政关系。第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支付结构。对中西部自身造血能力弱、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实行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规范横向转移支付模式,稳步增强财政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中的支出比例。同时,进一步明确财政资金的功能定位、拨付最长周期、管理模式和效率评估等具体内容,以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第三,吸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爱心人士等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经费投入机制,引导资金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边缘地带倾斜。

(2)人才是服务标准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依靠人才支撑体系带动共同富裕。第一,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人员进行标准化专业培训,增强对标准化的认识。针对体育部门、体育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定期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技能培训,不断增强标准化的素养,要求掌握法律法规、公共服务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等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提升经营管理能力、运动技术水平和计算机语言与基础程序设计能力等技能操作水平。第二,缩小三大差距,深入落实标准化工作。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应重视基层体育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公务员招录、选调生培养和人才引进等方式优化体育人才的编制管理,进一步引导人才深入基层,成为“缩差共富”的中坚力量。按照区域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在乡村地区合理配置社会体育指导员,本着居民“需要什么、服务什么”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内容合理”,增强居民在农闲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将体育作为中介力量,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丰富其精神生活。

(3)发挥数字技术作为创新引擎的作用,建立标准化与智能化相互促进的立体工作体系。第一,完善数字基础硬件设施,提升数字技术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地方政府要加大对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的资金投入,将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战略范畴,提升体育场馆、体育公园的智能化程度。第二,创新研发数字软件设施,提高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便捷性。通过建立全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数据中心,发布国家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鼓励各地以国家标准为最低限度,制定符合经济发展的区域标准,并披露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实施情况,以供全国其他地区借鉴。搭建全国综合性服务平台,各地以国家平台为接口,建立区域服务端口,形成“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局面,有效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走上标准化运行轨道。同时,通过数据标准化、网络标准化和平台标准化等方式,促进资源的集约共享和数字软件设施建设,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和设施不完善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实施的影响。

4.3 完善服务监督机制,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全程可控

(1)完善的服务监督机制是衡量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可量化尺度,更是考核政府工作内容的重要指标以及服务标准改进的参考依据。第一,简化优化服务标准,加强政府的内部自我监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对服务的关键事项、关键环节和关键流程进行简化优化,能够发挥标准化的最大效用,也能更好地避免权利寻租、贪污腐败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以提高服务效率和规范考核程序。同时,采用智慧监管的方式,建立业务审批、行政服务、资源共享和效能监察于一体的全域监管平台,实现服务内容、服务主体和服务范围的透明可视。第二,引入检察部门、大众居民、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第三方主体制定合理的监督体系,既要监督服务效果,也要对服务流程进行考察。设立奖惩机制,对于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组织部门进行劝服教育、约谈警告、责令整改等惩罚,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高效、标准化成效明显的地区予以表扬激励。

(2)加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评估,实现服务标准的动态完善。第一,公众的满意度是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参考因素,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评估是实现服务标准完善的有效手段。通过宣传栏、广播、媒体等形式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进行宣传,提升居民的认可度与参与度,鼓励其对服务效果做评估、提建议。同时,政府应主动披露规定的服务标准与实际的服务信息,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更要畅通政民沟通渠道,加强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对于居民体育健身诉求的有效回应,严厉杜绝“敷衍搪塞、打官腔”等回避式回应。第二,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评估标准体系,避免评估的主观性与随意性。服务评估应既包括社会居民,又包括专家学者、上级政府等多方主体,既要具有代表性,又要兼顾广泛性,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同时,评估的指标体系既要包括服务成本、服务范围、服务效率等定量的数据,更要囊括居民满意度、幸福感等定性指标。

5 结 语

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是实现均等化的有效举措,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的必然选择。从共同富裕背景下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内涵特征出发,基于财政、制度和科技等要素条件,阐释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现实基础。围绕标准化促进“城市”与“乡村”的全体富裕、“物质”与“精神”的全面富裕、“数量”到“质量”的逐步富裕,准确把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应然图景。并基于过程论的视角,从标准制定、标准实施和标准监督三个层面分析了共同富裕背景下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实然困境。当前,我国服务标准体系不完善、服务保障标准不健全、标准监督机制不合理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实现。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共同参与,通过标准共建实现服务共享,进而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公共服务标准化
共同富裕
公共服务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标准化简述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