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

2023-09-15 12:28盘劲呈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长三角集群

盘劲呈,李 海,刘 洪

1 体育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互动的理论分析

1.1 体育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体育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形态,以体育盈利为共同目标,是具体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体育企业及其相关企业和部门的集合。体育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支撑,发挥了统筹体育经济关系的功能[4],其价值链的延伸及企业合作规模的扩大,为制造业、服务业提供了协作机会。体育产业在生产、投资、消费及创新等方面形成的网络经济组织,为构建高效率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新格局奠定了基础。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工作方案》,引导着江苏省、浙江省开展体育公园及运动休闲乡镇建设,体育产业专项资金及社会资本为园区建设提供了支持,推动了体育企业集群落地。长三角体育产业集群在空间上寻求“受益—溢出”效应的均衡发展,空间布局面临溢出效应传导和协同创新的改革[5]。到2035年,长三角将建成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体育产业生态系统,落地国际高水准的体育产业集群[2]。体育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协作发展的核心力量,促进了现代产业体系的要素流动,加速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

1.2 体育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3 体育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理

体育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在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体育产业集群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9]。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来,体育产业集群为培育消费新形态提供了契机,空间耦合、协同创新和产业转移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体育产业与生产性、服务性行业联系紧密,有助于改善传统产业衰落与发展迟滞等问题,这对高新技术研发等企业战略具有促进作用[10]。体育产业在“十四五”期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规划正稳步推进,体育产业能够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供需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11],从生产要素流动、城市更新等方向推动“体育+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对于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提升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以体育产业提质增效的实践经验为依据,探索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体育产业的带动效应,为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互动提供参考。

1.4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互动分析框架

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的产业集群对城市群的经济协同与耦合有较强影响,旅游、电商等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12],产业规模依存度、区域经济贡献率、产业增长率等指标常用于验证经济的互动关系,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线性关系[13]。目前,产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等方法常用于测算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效应[14],其直接贡献、经济产值和产业附加值对区域经济均存在正向促进关系[15]。在某种程度上,体育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构成基础。已有研究证实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增长关系[16],主要分析框架有:(1)以产业集群为出发点的“供给—需求”分析框架,旨在测算体育市场有效需求与企业供给之间的平衡问题;(2)以政府为出发点的“政策—效应”分析框架,旨在测算区域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产业集群式红利释放与后期效应;(3)以地理空间为界限的“产业计算—经济贡献”分析框架,涵盖了政策实施、产业周期、资源配置和综合效应等内容,建立起具体的产业规模与经济贡献之间的关联[17],为特定区域内的新兴产业经济贡献提供测算依据。

鉴于体育产业集群成长快、附加值高,其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方式也更加多元,以具体产业规模计算特定地理空间的经济贡献非常适合衡量其经济互动关系。因此,本研究基于宏观经济学理论,以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的体育产业规模数据为基础,采用“产业计算—经济贡献”分析框架,构建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空间计量模型,对比三省一市体育产业规模与区域经济贡献之间的关系,探讨体育产业的关联作用以及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工程度。

2 长三角体育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2.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了2012—2021年长三角地区55个城市的体育产业规模数据,其数据来源于地方统计局和体育局官方网站,部分数据由各省市体育局政策法规处或产业处提供;国民经济数据分别来源于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地方统计局官网,部分GDP数据来源于2012—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体育产业总规模增长率均通过计算得出。

2.2 研究结果

2.2.1 体育产业集群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贡献

本研究以宏观经济数据为基础,建立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空间计量模型,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Zi)、体育产业总规模增长率(Mi)、体育产业总规模依存度(Ei)为基础性指标,构建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模型和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模型。其主要计算方式如下:

(1)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

Ui=Mi×EiMi=当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上年体育产业总规模;

Ei=当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当年GPD。

(2)体育产业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Hi=(Mi×Ei)/Zi=Ui/Zi;

Zi=(当年GDP-上年GDP)/上年GDP。

体育产业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模型反映了体育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也反映了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分工程度以及体育产业总规模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三省一市55个体育产业集群规模数据,计算体育产业对省市内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及各省市体育产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见表1)。

表1 体育产业集群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表()

2.2.2 区域经济对长三角体育产业的推动效果

长三角区域经济对体育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效应,区域经济对新兴产业的直接效应需要通过综合性指标分析关联度[18]。本研究以经济弹性为概念基础,通过体育产业增长率与长三角地区国民经济增长率指标进行计算,形成体育产业集群发展指数。体育产业集群发展指数反映了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状况随区域经济变化而受到的推动效应。具体公式为:

Ft为体育产业集群发展指数,Ht为体育产业增长变动率,Hr为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变动率。以此将体育产业集群变动受区域经济变动的间接推动效应水平予以量化。

2012年以来,长三角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经历了“平稳期—浮动期—下降期”三个阶段(见图2)。2012—2019年体育产业集群发展指数大于1,表明长三角地区国民经济对体育产业集群的间接带动效应较大;2019—2021年的发展指数逐年下降至负值,表明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受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小,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中的独立性较高,进入自主研发、创新变革的新阶段。各省市区域经济与体育产业集群的关系有待深入探讨。

3 讨论与分析

3.1 长三角体育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

3.1.1 体育制造业集群夯实长三角实体经济基础

图3 2012—2021年安徽省体育产业集群发展指数变化趋势图Figure 3 Change trend of sports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index in the Anhui from 2012 to 2021

3.1.2 体育产业集群驱动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中始终面临着“核心—边缘”结构性问题,体育产业结构分布不均衡导致区域性虹吸效应的非均衡态势,使得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形成了以上海市为核心的辐射型产业网络结构。上海市辖区年平均增长率较高的为浦东新区、嘉定区和长宁区。结果显示(见图4),体育产业对上海国民经济贡献率并不高:一是由于上海经济体量较大,其产业复杂程度高、金融与房地产等虚拟经济所占比例较高;二是上海体育产业在政策研制、标准研发和技术创新等顶层设计方面的优势明显,较大程度地决定了体育产业要素流通速率与方向。

图4 2012—2021年上海市体育产业集群发展指数变化趋势图Figure 4 Change trend of sports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index in the Shanghai from 2012 to 2021

同时,江苏、浙江、安徽省的产业集群显示出较高的同质化现象,体现在体育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方面,浙江省的金华和丽水,安徽省的阜阳、滁州、宿州和六安的体育产业对经济依存度较低,但增长率较高,表明其产业集群的独立程度较高,拥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江苏省高端体育服务品牌和龙头企业的落地,驱动了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集聚及创新平台升级,2020年,阿迪达斯在苏州建立职能运营中心,促进了江苏体育上下游服务业的运营效率。此外,吉利汽车、阿里巴巴等代表性企业围绕赛事旅游、运动勘探等活动,对职业体育俱乐部、亚运会的无形资产进行开发,在赛事承办、转播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服务创新,对接体育产业产权交易平台,加快了企业要素市场的自由流动,为区域性各类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动力。

3.1.3 体育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有利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图5 2012—2021年浙江省体育产业集群发展指数变化趋势图Figure 5 Change trend of sports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index in the Zhejiang from 2012 to 2021

长三角体育产业集群的协同方式主要有:(1)体育企业与其他高新技术企业的横向合作。构建了一套具有体育自主创新研发的横向合作网络,以专门的业态方向为引领,获取了生产规模优势。(2)高度水平化的产学研联盟化发展。以政府支持、高校研发和企业生产的方式,结合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通过构建纵向价值链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激发了体育市场新动能。(3)协同创新型体育企业集群获取了较高的投入产出效率。长三角具备良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企业集群通常设立在对外开放水平较高、科技支撑力度较强和基础设施较好的创新园区,保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3.1.4 体育产业集群的要素流动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产业集群中的高关联性企业具备较强的要素流动能力(如,劳动力流动、技术流动等),要素流动效率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韧性[22]。体育产业在传统产业集群中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吸收转化能力和恢复更新能力。主要表现为:(1)体育产业在成长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多样性。体育产业能够推动创新、释放产能、扩大供给,从而优化相关产业在制度、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方面的配置。(2)体育产业的高度集群化促进了城市经济应对多元冲击的弹性。体育产业与健康、医疗等产业关系紧密,对其他产业具有强有力的吸附效应;居家锻炼等运动健康产业形成的网络结构对于改善政府应对、社会援助等能力具有积极作用。(3)体育产业集群的要素流动助推新兴城镇化建设。市场有序、健全创新、分类管理和配置改革等途径已经切实改善了体育产业要素流动效率,高度协调的体育产业园区、基地等集群能够有效促进城市更新,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盘活存量、激活增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23]。目前,长三角一体化正面临打破城市经济韧性不均衡、单一均衡的矛盾,体育产业在技术革新、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数字体育赋能全民健身、乡村振兴战略等),竞赛表演业在改善民生、化解和抵御各类社会风险等方面作用显著,体育产业集群逐渐成为市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为建设更具均衡能力的现代化城市贡献力量。

3.2 区域经济对长三角体育产业集群的推动效应

3.2.1 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体育产业协作空间组织的完善

体育产业是市场活跃度高、投入产出比高、附加值高的幸福产业。自2003年《促进长三角体育合作 构建长三角体育圈意向书》签订以来,上海产权市场正式建立了长三角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体育产业基础设施、科学研发、物流匹配和信息技术等组织日臻完善。2014年之后,长三角体育产业形成集聚,发展指数为4.19,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平台率先试点并辐射全国。截至2020年,中国香港H股上市体育类企业共16家,其中8家分布在长三角地区,体育制造业形成了辐射全国的空间网络。整体上:(1)长三角体育产业由传统的体育行业水平分布转变为垂直价值链分布。以杭沪宁为中心城市的核心经济圈扩散,带动了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长江沿线、淮河经济带、杭州湾周边的变迁。(2)体育产业协作经历了“集群化—散点化—集聚化”。以2014年和2019年为时间节点,体育产业协作正面临着扁平化发展后的非均衡态势,高度网络化将成为变革性的创新驱动力量。(3)城市边缘结构显现出较强的边界效应。体育制造业、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等业态补充了其他产业客源市场,市域、省域交通为企业组织合作奠定了基础。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经济稳定,促使特定空间中的体育产业协作融合度更高、创新能力更强。

3.2.2 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体育产业内部分工与竞争格局

3.2.3 区域经济发展增强体育产业协同创新效率

2020年,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推动体育产业协同管治水平提升,在《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2020年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重点项目合作协议》中,体育产业、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赛事等方面的19项具体任务亟需落实。以竞赛表演业一体化为例,国际雪联中国城市越野滑雪积分大奖赛分别设在上海与浙江黄龙,建立起“异地支持、协同办赛”的良好局面。在政府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体育产业集群通过资源交易平台、企业协作、品牌合作等途径,建立起了开放、共享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主要表现为:(1)“双循环”高速运转背景下的体育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城市内需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驱动体育制造业创新,推动体育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如“脑机交互科技+体育运动”的监测设备实现量产;(2)体育产业带动了科技、服务、制造、数据等产业的集聚创新,政府引导资金、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逐渐形成合力,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了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式增长;(3)区域市场联动为体育产业要素流通提供了快速通路,上海市以发达的竞赛表演业为引领,带动其他省市体育旅游、中介培训等业态发展,浙江、江苏的民营经济为体育民办企业建立了销售网络。

3.2.4 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体育产业营商环境

2012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集群指数变化的差异较大。浙江省的F指数分别在2015年、2019年达到最高,2013年以来,浙江省相继出台《浙江省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GDP与体育产业总规模增速稳定;江苏省F指数在2019年达到峰值,与体育产业总规模增长率及GDP增速趋势线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见图6),表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较高。上海市F指数与GDP增速保持同频共振,2022年,上海市体育局发布了《关于支持体育企业抗击疫情加快恢复发展的实施细则》,在减免承租公共体育场馆租金等10个方面给予支持,区域经济的强劲动力始终为体育企业生存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安徽省F指数在2016年后趋于稳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体育产业大发展行动计划》中明确将体育产业作为推动全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在国有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改制、税收优惠、财政投入、无形资产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体育企业享受到了招商政策的落地红利。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体育产业的投融资渠道、交易平台、品牌建设、税收减免、专项财政支出和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支持保障。

图6 2012—2021年江苏省体育产业集群发展指数变化趋势图Figure 6 Change trend of sports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index in the Jiangsu from 2012 to 2021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以2012—2021年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及GDP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模型,探析了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集群式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产业集群拉动区域经济主要体现在夯实实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等4个方面;(2)区域经济推动体育产业集群方式转变,在完善空间组织、增强协同创新、优化产业协作及营商环境等方面加速了体育产业集群的成长,长三角区域经济水平与体育产业集群规模质量产生“同频共振”,也表明了本研究分析模型及数据的可靠性;(3)体育产业集群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是双向互动关系,受产业政策、地方文化、科技水平、居民需求、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为我国其他地区体育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启示。因此,应不断强化体育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并以此为契机探索现代体育产业运行机制。

4.2 建 议

4.2.1 夯实体育产业一体化支撑平台,优化合作机制

搭建体育产业一体化支撑平台,围绕“产业链创新”推动体育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提升,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及创新策源能力。(1)夯实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平台,围绕创新驱动、体制机制、要素流通和政策示范等方向探索沪苏浙皖体育行政合作机制,促进区域性体育产业合作框架和规划意见的有效衔接与执行;(2)加强体育产业的创新项目合作,以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博览会等项目为契机,推动制造研发、品牌出海等战略,落实创新领域重点工作,推动体育资源交易等项目合作;(3)优化体育产业创新利益协调机制,探索建设体育产业创新的保障中心及区域协调政策,推动“政企社”三方合作,建立数字体育等创新方向的投资、税收等利益争端处理机制,为体育产业要素流动及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环境;(4)推动体育产业实体化合作进程,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体育产业研发中心,加强体育产业制度探索,为体育产业研发、孵化、收购及产权归属等提供服务,畅通三省一市的优质体育产业资源循环。

4.2.2 创新体育产业核心技术,培育现代体育产业新示范

培育现代体育产业示范区是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体育产业的核心技术能够推动产业集群提质增效。(1)不断深化国家体育攻关项目的产业链创新,以上海、南京、杭州与合肥为体育产业改革先行区,发挥冬奥科技攻关、数字体育等研发优势,共建冰雪制造、体育数据等实验室,探索体育产业关键技术;(2)努力实现体育科技制造与设施的共建共享,对智慧场馆、造雪机等大型体育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在现代体育强国建设指引下,做好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中心的联合攻关,突破体育产业示范性技术;(3)培育现代体育产业新示范,围绕体育医疗、体育游戏、体育教育、体育旅游、竞赛表演、场馆服务等新业态(如,开发AI技术嵌入的休闲健身APP),探索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企业标准化运营并重的新示范;(4)明确长三角体育产业分工准则及体系,细化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区主体功能(如,体育制造业核心产能区、承载区、配套区等),以高科技、金融途径、数据计算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运营。

4.2.3 培育世界级体育企业,创新中心城市产业链

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的体育产业要素,围绕上下游供应、科技智能、绿色低碳等方式激发中心城市创新。(1)引进或厚植世界级体育企业,发挥城市综合配套优势,围绕大型体育赛事、重型体育装备制造、体育场馆轻资产运营等方向,在人才供给和产业配套等方面提供支持,搭建体育产业总部集聚区;(2)深化体育产业链与城市创新链融合,鼓励三省一市体育行业头部企业跨省设置第二中心,加快人才、技术、资金和政策要素的流动,促进生产型与生活型体育服务水平提升;(3)加强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的“虹吸—溢出”互动,加快构建以长三角为研发中心、中西部地区为制造中心的协同创新格局,促进省际、市际协作,优化空间配置效率,运用产业园建设等举措,降低“体育+多产业”融合成本;(4)建设体育科技中心,共建共享上海、杭州、南京及合肥的科技资源平台,加快体育制造技术研发和体育科技成果的孵化与转化,推动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链与城市创新链的融合。

4.2.4 加强区域法治保障,促进体育产业分工有序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下,要充分做好专项区域规划及行动指南。(1)完善区域体育产业的法治保障,研制体育产业集群管理办法、技术规范和保障条例,构建体育产业标准化体系,用于技术选择、成果产出和绩效评价(如,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级评定、投融资渠道监管、多元化需求评价等);(2)建立“集约化转型—价值链衔接—现代企业治理”的产业创新路径,加强现代体育企业的运营维护能力,以物联手段(如,采用人脸识别等)提升健身终端的使用率,以集约化转型推动集群价值链搭建;(3)发挥体育产业区域比较优势,探索建立区域互利共赢的产业配合机制与分享机制,以中心城市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等行业优势促进体育装备制造、中介培训等业态的合理化;(4)加强跨区域分工的支持引导,以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攻关项目为纽带,积极打造更加高效的城市体育生活圈(如,将体育场馆传统业务与智慧业务相结合),共同筹建、统筹使用,在跨区域紧密合作框架下实现有序分工。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长三角集群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