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昌财实验小学 李艺双
培养审美能力日渐成为推动小学美术国画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强调教育教学需着眼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开展高水平、现代化教学,能凸显美术课程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统称,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于绢或纸上的画。审美能力指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也被称为艺术鉴赏力。缺失审美,何谈生活?在审美能力培养受到广泛重视的新时期,教师有必要对小学生的审美心理机制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开展审美能力培养工作,促进小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为今后的美术知识学习与研究夯实基础,助力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小学生的审美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在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从兴趣培养、因材施教、问题设计、情境创设四个角度入手,提出有关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旨在为教师提供多个教学设计思路,以提升学生的国画审美能力。
小学生受到年龄和身心素质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欣赏美术作品时时常会出现心动、欣喜、悲伤之感。相较于成人而言,小学生的审美心理机制尚未成熟,在鉴赏优秀美术作品时难以形成对应的情感,而是依靠对美术作品颜色、布局、主观印象,进行浅层感受和理解。因此,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往往从感受和理解开始,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多在对客观事物的初始认知中形成,如鲜艳颜色使人精神一振、昏暗色调令人感到压抑、凌乱线条为主的作品理解难度较高等。
面对富有吸引力的美术作品,小学生在脑海中会形成一种美的形象,随之而来的便是经过联想和想象得到的意象。因此,小学生的审美心理机制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的,是在对美术作品有所感受、理解基础上产生的,能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产生反作用。小学生能通过再造想象、联想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感悟进行升华,由此形成全新的审美心理机制,对审美能力以及思想价值观念产生影响。
国画饱含中国人民智慧,彰显文明古国气韵,是五千年文明的缩影,蕴藏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国画教学有益于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能激发学生的国画学习兴趣。小学美术教师积极利用美术活动呈现国画,能引发学生关于绘画形式以及文化意蕴的思考。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绘画背景以及人文特点,使其了解不同的国画绘画方式、风格,产生通过鉴赏了解文化意蕴的兴趣。在鉴赏教学时,教师需提醒学生关注绘画风格,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果。
在国画创作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有利于推进小学国画教学改革,符合课程改革发展潮流趋势。传统国画教学以知识传授和技巧传递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国画的鉴赏。小学美术教师应顺应新课程改革潮流,将审美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研究的一个重点,在美术教学中有意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呈现的知名画作,结合教学主题搜索有关国画,让学生一览名家风采,感受国画绘画的磅礴大气,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推进国画教学改革。
小学生的审美心理机制是感受、理解、联想、想象。教师可通过研究学情以及分析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的方式获得教学设计灵感,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国画,指导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鉴赏感受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美术学习经验相对匮乏。在鉴赏教学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指引学生从正确的渠道出发,获得美的感受,在鉴赏中树立正确审美观念。
教师是国画审美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素质均衡发展能产生直接影响。在讲解新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不同的国画创作视频,提炼创作技巧知识,有意指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审美,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共情力,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小学美术教师需强化美术学习与创作习惯的培养,按照小学生的审美心理机制指导其观察国画、思考鉴赏问题、探究国画内涵,激发学生对国画这一新事物的认识,使学生形成正确审美价值观,在心中埋下国画创作种子,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能在日后的学习中感受、发现、创造美,实现均衡发展目标。
审美是用眼、用心完成的活动。观察是鉴赏美术作品的第一步,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切入点,对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教师需明确兴趣因素在审美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指导学生细心观察,从颜色、内容、布局、思想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结合自己对不同文化知识的认识,有针对性地观察,降低美术作品鉴赏难度,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兴趣。
国画蕴藏古人无穷智慧,鉴赏国画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但关键在于找到科学方法。教师需在观察中提醒学生留意细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逐渐产生美术审美兴趣。教师应关注小学生在其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呈现与课题相关的国画作品,鼓励学生自行观察,激发学生国画学习兴趣,拓宽审美能力的培养载体。
以湘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材《水墨画风景》一课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鉴赏现代国画《山水(现代黄宾虹)》《秋牧(现代陈子庄)》,介绍水墨画这种具备中国传统绘画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理解国画的概念。其次,教师出示作品《秋塘(现代张朋)》《雨中漓江(1972 李可染)》《潇湘奇观图(宋代米友仁)》以供学生鉴赏,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画家用水墨表现画意的手段,并结合自己对水墨颜色变化的认识,分析墨色变化所引起的效果。教师还要在学生观察后,鼓励学生自行研墨,用水调出不同浓度的墨色,自行在毛毡或宣纸上作自己喜欢的水墨风景画,鼓励彼此分享水墨画,推动学生之间的创作交流,让学生鉴赏水墨画中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体会美术审美、创作的趣味。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觉得满意的水墨风景画贴在艺术角,评出“最佳画作”,分析其中的中国画艺术表达风格,让学生产生审美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了解国画传统文化。
审美能力不尽相同,造成能力强弱的原因之一是是否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当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后,则可以根据国画特点阐述自己关于不同美术意象的认识,进而升华自己对国画的看法,实现审美能力提升目标。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法,是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开展教学的表现。
在国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需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自信心,避免学生因自己与他人想法不同而产生“随波逐流”的现象,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思维,提升学生感知、鉴赏国画的能力。教师应着眼于教材知识分布情况,提炼鉴赏技巧,根据学生对不同国画的看法,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如展示国画细节、总结作者意图、分析创作手法等,帮助学生掌握审美方法,推进美术鉴赏教学改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以湘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教材《水墨动物》一课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出示《池趣(1980 吴作人)》《天伦之乐(1992 李燕)》《红树双猿(1929 王梦白)》,根据学生对用色、意象的鉴赏结果,明确当前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情况。其次,教师选择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国画细节图片,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分析动物神态,感受画家作品的笔墨趣味,体会他们画猿猴的笔墨方法以及勾线、赋色、浓淡、干湿处理,帮助学生掌握审美的侧重点,推进小学国画教学改革。再次,教师还可向学生出示《壮心(1995 汤文选)》《宝贝睡了妈妈忙(1980崔子范)》两幅国画,让学生从毛笔、墨、颜料的选择三个角度进行审美。同样,在审美活动结束,教师可鼓励学生自行在宣纸上作动物画,思考运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特点,表达画面和谐的方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画进行点评,提炼其中的笔法,顺应不同学习能力层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其提出科学的建议,让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掌握审美方法,学习创作动物画。
在审美能力培养中适当应用问题教学法,能启发学生关于国画特点以及美术学习的思考,能够启迪学生的美术审美思维,提升学生的艺术思维品质。问题能使小学生自觉观察、感受、赞赏、创作美,通过解决不同的问题走进美术国画世界。教师可以根据国画的鉴赏切入点巧妙设计美术问题,将重点难点知识融入问题解决活动,科学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国画,建构美术知识体系,启迪学生的美术审美思维,让学生通过分析、解决美术学习问题,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国画审美能引起学生精神震撼和美的感受,促进审美心理机制不断完善。由此可见,教师重视问题设计,既可以维持学生的鉴赏热情,还可以充实美术审美活动,有效启迪学生的美术审美思维。
以湘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教材《巨匠童心》一课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设计有关国画特点的问题:“花鸟鱼虫画主要用色有哪些?”启迪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鉴赏经历,让学生能产生求知欲望。其次,教师向学生提供《牵牛花蜻蜓(1951 齐白石)》《芋魁青蛙(1945 齐白石)》《秋瓜秋虫(1956 齐白石)》等花鸟鱼虫国画作品,指导学生分析画中的布局结构及基本皴法,讲解有关花鸟鱼虫国画创作中勾、皴、染、点等艺术创作风格,启迪学生在鉴赏中思考问题,即画家寄托了什么样的人格精神。最后,教师提炼花鸟鱼虫画中的不同颜色,结合学生对人格精神的回答,指导学生分析用水墨和线条的形式表现植物、动物的意趣和美感,继续提问:“你印象中的动植物和国画中的动植物有区别吗?”由此推进学生的审美鉴赏活动进程,让学生在体会花鸟鱼虫国画传神与魅力特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美术审美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良好的情境能使审美能力培养活动事半功倍,即运用信息化手段展现优美国画,使学生置于特定情境中,驱动学生自主进行观察和分析,由此推动课堂审美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多媒体教学是美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审美教学模式,旨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审美的宽松环境,使其在宽松环境中放松身心,主动了解美术知识,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以及生活经验,分析国画中的不同意象,真正提升审美素养。教师应秉持全新的教育理念,善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学生感兴趣的国画,紧扣教学主题设置审美实践活动,创设高质量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审美活动氛围,将学生置于国画内容对应的场景之中,促进学生通过审美实现全面均衡发展的目标。
以湘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教材《水墨诗心》一课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索有关“诗画”词条,向学生展现乡村风格的诗画图片,创设真实家园情境,为审美作铺垫。其次,教师出示《秋风吹下红雨来(1985 李可染)》《蛙声十里出山泉(1951 齐白石)》让学生鉴赏不同画家的作品,分析诗配画的特点。此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画中,诗与画之间有什么关系?”利用问题创设情境,驱动学生思考国画中的诗画布局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再次,教师继续展现《梅花月影图(1903 吴昌硕)》《春水归舟(1979 张大千)》等彩墨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放大或缩小画中的古诗,在直观情境中向学生渗透“用墨彩结合方法进行创作”的理念,让学生明白用彩墨表现家乡美景,使诗句与画面相匹配,提高国画的艺术性。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将自己对古诗、乡村生活的热爱融入画中,在分享时对其他人的彩墨画进行审美,创设实践情境,引发学生的审美激情,使其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在宽松的环境中体验国画审美的乐趣。
总而言之,小学生正处于审美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在美术教学中落实审美能力培养工作,有益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以国画教学为基础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推进小学国画教学改革,还可以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教师需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开展国画鉴赏教学,巧妙设问,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国画,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启迪学生的美术审美思维,使其掌握艺术鉴赏方法,提升其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