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生历史社会实践及评价进行探究,指出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组建历史社团,依托兴趣激发创新能力;走进历史场馆,依托情境感知文明脉络;走近时代楷模,依托楷模感受楷模精神;记录口述历史,依托实践构建家国情怀等,同时以“美丽家乡”微电影创作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例,对历史社会实践评价的方式进行具体论述,旨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中历史 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0-0088-05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在人才培养上尤其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我国将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旨在加强当前中小学德育的薄弱环节,通过实践育人等途径,改进中小学德育的关键载体。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历史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主要渠道,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此,笔者针对高中学生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实践及评价进行探索研究,积极构建多元的、激励性的、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历史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打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首先,历史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应遵循以人为本、自主发展、自主感悟的原则,打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环境。其次,历史社会实践活动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自主学习、创造学习的能力,使知识获得的过程成为创造能力培养、创新人格养成的过程。再次,历史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个性在创造能力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而创新个性一般表现为独立性强、自信乐观、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坚韧不拔等良好的人格特征。以玉林市博白县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教师可开展我为家乡特产(如芒编、桂圆、空心菜等)写广告词或颁奖词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民主、轻松、愉快的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打破常规思维,创造性地提出新设想、新创意。
(二)将核心素养培养和具体的教育目标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情感
学者徐蓝在《关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中指出: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是历史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它的设置要符合有利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传承文化的原则。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历史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要将核心素养培养和具体的教育目标相结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明方向,使学生在活动目标指引下,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对家乡、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以我校为例,教师可开展“寻找身边故事、感受红色文化”的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目标确定如下:通过寻访老人、参观革命遗址,了解更多与家乡(博白县)有关的基本史实,理解桂南抗日武装起义等革命斗争的艰难性、正义性,增强学生对家乡(博白县)作为“桂南革命摇篮”的光荣感,激发学生产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基于目标设定,师生可共同制订活动的主题与内容,并积极投身于具体实践过程中。此活动既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强化了学生“家國一体”的意识。
(三)以区域环境为基础,构建指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实践
历史社会实践活动的设置,要根据区域环境的特点进行。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该坚持基础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实这一要求,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以学生现实生活和所处的区域环境为基础,构建指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实践。“就地取材”式的实践活动原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学生灵活自主地开展社会实践。博白县地处桂东南,素有“桂南革命摇篮,白州文化先锋”的美称,是红色革命老区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为开展历史社会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以我校为例,教师可开展参观王力书院、大平坡水楼活动;开展“讲好家乡的故事,传承客家文化”征文/演讲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美丽家乡”微电影创作比赛等,以弘扬客家文化。
二、历史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形式
(一)组建历史社团,依托兴趣激发创新能力
对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学校除加强教学体制创新改革外,还应努力通过深入挖掘学生社团优势,从组织管理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实践平台创新等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调整知识结构、挖掘潜能,开阔视野,发挥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使第一课堂目标在社团组建、社团建设和社团发展过程中得以向纵向和横向延伸和补充,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标。以我校为例,学校组建了“幽默漫画历史社”,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志趣,提高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愉快地学习历史,并自主地进行幽默漫画历史创新创作。
(二)走进历史场馆,依托情境感知文明脉络
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源于对家乡民族文化的了解,而博物馆、图书馆、名人馆等是学生能够触摸到的、最方便最直接的历史现场之一。作为桂南革命摇篮,博白县拥有资源丰富的历史场馆,如博白县博物馆、朱锡昂纪念馆、字祖庙、王力先生纪念馆等,这为学生开展历史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以我校为例,学校开展了“走进历史场馆,做优秀解说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观历史场馆、做历史场馆解说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博白县作为“桂南革命摇篮”,保留了鲜明的革命文化;作为“白州文化先锋”,保留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三)走近时代楷模,依托楷模感受楷模精神
楷模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奉献,一种信仰。时代楷模寄托着不同时代人的情感和精神,鼓舞着无数人奋勇向前。基于此,我校积极开展走进时代楷模的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我与王力/朱锡昂先生对话”“讲好白州楷模的故事”“走近抗疫先锋”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打破了时空束缚,让学生走近楷模,感受楷模精神,学习名人、英雄先进事迹,感知时代楷模用汗水和热血浇筑青春,对党忠诚、人民至上的崇高精神。通过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明白了:时代楷模身上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他们用最朴实的个人叙事,讲述了爱国爱家的宏大主题。
(四)记录口述历史,依托实践构建家国情怀
学者郑崧在《口述历史与中学历史教学》指出: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那宏大的历史总让学生感到遥远和陌生,但是口述史研究有助于改变这种现象,增强学生的“历史参与感”,从而增进他们对历史主题和历史意义的理解。在中学开展记录口述史活动,有利于拓展历史课堂和延伸历史记录,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课学到的基本知识进行社会实践。以我校为例,学校开展了“爷爷奶奶眼中的革命英雄”记录口述史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采访爷爷、奶奶等长辈,并利用寒假期间走访革命前辈,挖掘当地历史,了解博白县革命史,并整理成材料加以展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视角,记录了多位革命英雄在博白留下的感人故事,让“远去”的历史重新走进了学生的视野。通过这次历史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更多关于家乡的历史知识,了解了家乡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增强了家乡作为革命老区的荣誉感,增强了作为革命接班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共创美好家园的热烈感情。
三、历史社会实践评价例析
历史社会实践评价是高中生历史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课堂与实践的质量最终都取决于其评价质量。只有形成有效的评价,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可持续地开展,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既定目标。只有注重评价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表现,建立起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评价机制,才能让过程评价更具体、评价主体更多元、评价方法手段更多样,最终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创新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下面以我校开展“美丽家乡”微电影创作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例,对历史社会实践评价的实施做具体阐述。
博白县中学“美丽家乡”微电影创作比赛方案
【活动主题】
以“美丽的家乡”为主题,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真实地展示家乡的魅力,感受祖国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比赛安排】
时间:2022年12月14日—2023年2月15日,可以是个人创作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拍摄。作品于2023年2月15日前交给各班历史老师。主题格式为“微电影社会实践+年级+姓名+电话”。学校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的综合,评选出特等奖5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若干,学校将为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及纪念品,优秀作品有机会收录至《博白县中学微电影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影集》。
【创作要求】
1.内容要求:着重体现家乡发生的新变化、新风气,弘扬家乡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展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风貌。包括家乡的人文历史、风土民情、经济发展、美丽传说、自然风光、文化遗产、社会公德、感人故事、优秀人物及先进事迹,家族宗族文化的介绍,家乡特产(如芒编、桂圆肉、空心菜)和资源的推介等。
2.作品要求:要求原创,在选材、表现形式、创作方法、创作技术、光影技术新颖。微电影片长要求3—8分钟(附加200字左右的创作说明和精选两张微电影实践拍摄或者制作的照片打包),视频格式为:MP4。微电影拍摄实践方案、合作計划、收集处理信息、调查报告、呈现作品的制作、对实践的理解、感受、感悟、总结、反思等材料以word和纸质形式一起上交。
【评价方案】
分别从创新能力、是否展现家乡新风与家乡传统文化、参与度、探究度、体验度、完成度等对学生的最终作品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一)历史社会实践评价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
开展“美丽家乡”的微电影创作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遵循以学生为本、自主选材、自主拍摄的原则,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平台。在评价体系上,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要求选材、内容表现形式、创作方式方法、创作技术、光影技术等新颖,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创造实践的能力,使实践的过程成为创造能力培养、创新人格养成的过程,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历史社会实践评价要以“素养化”为基本依据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有的、融入终生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目标或者教育价值观达成度的一种测量和评估,因此,微电影创作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要以“素养化”为基本依据,应当将核心素养作为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体系的基本依据,以立德树人为评价宗旨,并采取与之相应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式。以开展“美丽家乡”微电影创作社会实践活动为例,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我们要将核心素养培养和具体的教育目标相结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方向。实践活动目标确定如下:通过开展“美丽家乡”微电影创作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更多关于家乡的人文历史、风土民情、特产(芒编、桂圆肉、空心菜)、资源、优秀人物及先进事迹,增强家乡作为“桂南革命摇篮,白州文化先锋”的光荣感与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振兴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样社会实践活动既渗透了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又起到了传承文化的作用。
(三)历史社会实践评价要注重过程性
社会实践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学习方式具有实践性的特征,主要分为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结果分为“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有形结果”表现为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及具体产品等,而“无形结果”则主要表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兴趣、主动性、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等。以“美丽家乡”微电影创作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我们在评价中要立足于对过程的关注,追求“无形结果”,通过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好的发展,继而提升学生制订活动方案、收集处理信息、调查报告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环保意识、合作意识等。
同时,社会实践活动的学习效果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既有显性特征也有隐性特征。因此在“美丽家乡”微电影历史社会实践比赛中,我们不能只重视结果评价,还要更多地关注过程性评价,要考虑几个“度”。一是参与度,要将学生是否参与、参与的次数、参与的广度作为评价的基本要素。二是体验度,体验度是对参与度的深化,评价的基本要素是学生对拍摄微电影的理解、感受、感悟、总结、反思等。三是探究度,侧重考查学生微电影拍摄中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而形成的研究性成果,主要包括活动实践方案、合作计划、调查报告、呈现作品制作等。四是完成度,历史社会实践的课程目标有着明显的育人指向,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把握完成度,就是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综合考查,对学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进行全面的观照,要求评价者能够“识人”。
(四)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要注重多元化
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机构、实践教育基地都可以作为课程的实施主体,而且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相互协调与紧密配合。基于此,我们认为对“美丽家乡”微电影社会实践评价需要采用开放式的多元化评价。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我校把微电影作品放到学校平台和网络平台,让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反思评价、总结评价等。在学生自评之外,还包括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其次,评价方法要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局限于一种标准,要充分尊重差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如我校制作“成长记录册”“成长档案袋”等,采用学分认定、活动积分卡等方式进行认定,以每个学期或者年度参与学时数量及活动类型为指标,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原则进行评价。
(五)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要注重全面化
对社会实践的评价不能以学科评价作为唯一导向,而是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要对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因为德智体美劳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内容体系,是阶段性连接、渐进性发展的过程体系。以“美丽家乡”微电影社会实践评价为例,学校只有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此外,对社会实践的评价还要注意社会实践评价结果增值化、评价数据可视化等。从整体来看,有关历史社会实践的评价策略,我们应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前社会实践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理念、评价导向、评价标准、评价维度、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等层面进行研究,解决“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和“评价结果呈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四、研究的反思
(一)处理好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历史课堂始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体,历史社会实践尽管形式多样,有吸引力,容易被学生接受,但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要认识历史课堂和历史实践活动是双向构建的关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处理好社会实践与个性兴趣的关系
历史社会实践开展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知识掌握情况和个性特征,活动内容要丰富多样,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人文追求,鼓励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
(三)评价不能唯结果论
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在历史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关注不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习惯唯结果论,只是简单地通过呈现效果去判定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实际上,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通过尝试性地解决问题而获得发展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制订活动方案、收集处理信息、运用调查、考察、实验装置制作等基本方法解决问题,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形成了自主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环保意识、合作意识、思想意识和个性品质也是在活动中得以发展的。因此在历史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重视结果评价,而要更多地关注过程性评价,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四)评价不能简单地判定对与错、优与劣
不宜简单地用对与错、优与劣进行评价,而应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着眼于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育的能动性,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多一些肯定和称赞,避免学生在社会实践产生畏惧或者抵触,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历史社会实践的开展及评价需要关注的内容很多。学者赞可夫曾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引入學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深入研究、探索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历史社会实践及评价策略,推动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断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徐蓝.关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
[2]郑崧.口述历史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2005(10).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专项课题“高中学生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实践评价策略研究”(2022ZJY640)论文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邓春兰,高级教师,广西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研究共同体成员,广西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优秀教师,玉林市教科所兼职教研员,玉林市中学历史工作坊骨干成员。
(责编 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