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熙妍
宋国强
宋国强的父亲宋兴元是一名手风琴演奏家,小时候,受父亲的熏陶,宋国强在潜移默化中对乐器产生兴趣,六七岁就开始和父亲学习手风琴。小学毕业那年,恰逢上海市戏曲学校招生,宋国强在千余名孩子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音乐班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学习。期间,宋国强还学习了中国打击乐、琵琶、京胡、月琴等。
1970年前后,上海交响乐团合唱团正在排演交响乐版《智取威虎山》,这个作品需要京剧锣鼓伴奏,便一边排练一边寻找会京剧锣鼓的人才补充队伍。18岁的宋国强因为会打击乐、手风琴,还在戏校受过京剧浸染,被指挥家曹鹏看中,进入上海交响乐团,担任打击乐演奏员。后来,乐团领导为了让宋国强进一步发展,推荐他跟随大管首席演奏员关英贤学习大管,并被选送到北京中央乐团深造。天资聪颖加上自身的刻苦努力,宋国强很快通过考核成为大管首席演奏员。
除了乐器演奏,宋国强还有个隐藏技能——台球。1983年的一天,宋国强路过一家台球馆,偶遇了早年跟他学手风琴的蒋绍国。蒋绍国是上海斯诺克界的泰斗级人物,两人再次见面,相谈甚欢。看蒋绍国打球,宋国强感叹,斯诺克是速度、力度、角度完美结合的一种运动,从那时起,他迷上了台球。短短三年时间,宋国强便拿下上海市职工台球比赛的亚军,还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并拿到名次,更在1988年获得上海市台球协会颁发的年度A级运动员的荣誉。台球于他而言是最好的放松方式,不但锻炼了冷静分析能力,还对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4年,法国乐器公司的负责人来到上海,想选拔人员去法国学习有关木管乐器修理的知识和技艺,彼时,正值乐团发展的新时期,对乐器学习有满腔热忱的宋国强积极提交了申请。
在法国期间,宋国强不仅学习到了最先进的乐器修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外国公司的管理。“大部分员工主动选择提前两小时到岗,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各司其职。”宋国强这时候才意识到,强大的后勤和专业化的管理对一支职业乐团是多么重要。正是因为在法国进修时的所见所学,他才顺利完成角色转变,从演奏员逐渐成长为一名管理者。
“从事艺术的人,需要感性思维多一点;从事管理的人,需要理性思维多一点,但无论是从事艺术还是管理,都要兼具感性和理性。”从台前转到幕后,从演奏者转为管理者,对宋国强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他忙碌的矫健身姿和对工作饱满的热情都是最好的证明。
宋国强在乐团里担任“乐队长”的职务,他笑着说:“我就像一个大管家,四通八达的中转站。”宋国强每天都会事无巨细地安排好日常任务,像一名排兵布阵的将军,打点好每一处细节。除了组织乐队排练以外,确定出场演奏员名单和座位,指挥沟通排练日程及内容,协调乐队与其他部门的日程,处理突发事件等都是乐队长分内的事。
“如果疏忽了一个演奏员,导致没有办法按时完成工作,就会影响整个乐队的秩序。”宋国强反复强调,“在上海交响乐团工作一定要有三种意识:时间意识、规章制度意识和各司其职的意识。”关于如何更好地明确这三种意识,身为大管家的宋国强懂得“放手的艺术”。在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出后台,有一块硕大的白板,白板上实时更新着指挥员和演奏员每周的日程及排练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个乐团成员的职责都清晰化和透明化,从而实现大家共同管理、共同监督,让乐团得以更好地运作。
每一份坚持与坚守的背后,都是热爱、执着与担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宋国强利用这段空暇时光,将自己在上海交响乐团工作的五十年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我的上海交响——乐工春秋五十载》。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侧重于作为管理者的他在上海交响乐团乐队管理经验的总结;而本书的第二部分,既是宋国强自身的故事,也是上海交响乐团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上海交响乐团五十年的变迁和发展。
“外人只看见舞台上音乐家的光芒,而真正支撑着乐队和演奏员的是幕后管理的无名英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说:“我喜欢宋国强这样的人,他是上海音乐界稀有的绅士!”
宋国强在上海交响乐团工作五十周年的那天,乐团的演艺厅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活动——“乐队长的艺术人生暨《我的上海交响——乐工春秋五十载》新书首发”。演艺厅内座无虚席,各界杰出人士从四面八方赶来,欣喜与感动交织,全场无不为之动容。
五十载光阴的耕耘,从乐务、谱务到乐队队长、副团长,再到上海交响乐团乐队委员会秘书长,宋国强带领着这支横跨百年的乐团,继续用行动传达着音乐人的担当与使命。回望来时路,宋国强感慨地说:“在上海交响乐团工作与成长,使我的人生丰富充实,让我为之感恩、为之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