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冬
近年来,随着淡水养殖规模的扩大,淡水鱼养殖中的鱼病发生概率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养殖户会选择用药剂进行预防,但在用药时往往存在使用剂量过多的情况,这不仅无法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甚至还会破坏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因此,想要实现淡水鱼高产养殖,提高经济收益,减少环境污染,养殖户必须掌握各种鱼病的防治技术。
鱼病同养殖环境之间的关系
鱼的生存离不开水,水体的变化会直接对鱼类的生长造成影响。在自然界,水源为鱼生存提供良好的条件,水中的氧气保障了鱼的呼吸;各种浮游生物、泥沼、虾蟹为鱼提供了充足的饵料;适宜的温度为鱼繁衍提供了保障。水中的微生物能够将鱼的排泄物、分泌物进行分解,分解出的营养物质又能反哺水中植物、浮游生物,由此达到水体与水生生物之间的平衡。但在鱼类养殖中,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对鱼类的生存带来不利影响。例如:饵料的缺失会导致鱼类的抗病能力降低,生长缓慢;缺氧会导致大量鱼类浮出水面,出现窒息死亡的情况;夏季高温,水体中的有害微生物生长迅速,增加鱼病暴发概率。由此可见,鱼病的暴发并不是一项孤立的事件,是由鱼类及其生长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鱼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要点
由于水体是鱼的主要生活环境,这就导致鱼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发现困难、诊断难、隔离难、用药难等特点。所以,鱼病的防治工作需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重于治”为原则,通过以下多项措施提高防治水平。
调控养殖水环境 在淡水鱼养殖中,养殖户在保障池塘水源充足的前提下,根据我国《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的相关要求,在池塘中设置独立的进排水系统,以此来保障池塘用水水质。同时,通过“以磷促氮”的方式,对水的肥度进行把控,保障养殖池塘的水透明度能够在20~40厘米;通过生物、机械、化学等方式增加水体中的含氧量,保障溶氧含量达到4毫克每升以上,增强鱼群的新陈代谢;通过对水体中的酸碱度调节,对水中分子氨浓度进行控制,保障水体符合养殖要求。
增强淡水鱼体的抗病能力 鱼病的发生同淡水鱼养殖中的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养殖户可通过防治、科學饲养管理、品种改良等方式提高淡水鱼体的抗病能力,为淡水鱼养殖保驾护航。
早投放、早开食。通常可在秋末投放无疫病的淡水鱼苗,春季水体温度上升后可进行开食。养殖户可采用提早开食的方式,让淡水鱼能够快速恢复体质,提高抵抗力并迅速进入正常的生长周期,实现鱼机体的体质增强,降低鱼病发生概率。
科学混养。在混养过程中,养殖户要重点注意对养殖密度的把控,根据养殖地区的气候、季节、淡水鱼摄食量的变化,及时对混养密度进行调整,确保淡水鱼摄食始终保持“匀、好、足”的状态,确保淡水鱼健康生长。
改良品种。淡水鱼放养鱼苗的品质,直接关系到淡水鱼是否能够顺利养殖,与养殖户的经济收益有着直接关系。所以,投放优质良种鱼苗,能够促进淡水鱼提高抗病能力和快速生长。目前,我国淡水鱼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等有待进一步提升,养殖户要及时了解淡水鱼养殖品种的改良工作情况,及时更换优质良种鱼苗,提升养殖效益。
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任何鱼病的发生都与病原体有着紧密联系,预防鱼病可从生态防治、免疫防治等方面入手,达到提高防疫水平,控制和消灭病原体的目标。
生态防治。生态防治是淡水鱼养殖中最为常见的防疫措施,具有便捷、成本低、无副作用特点。通常生态防疫可通过清理池塘、鱼体消毒、工具消毒、食场消毒等方面完成。清理池塘:在进入冬季冰封前,要对鱼塘中的淤泥进行清除,排干池塘水,按照60~80千克每亩的比例铺撒生石灰,并进行翻耕、暴晒、冰冻以此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标。如果不能排池塘水,就可采用13.5千克每亩的比例将漂白粉融水对池塘进行泼洒,达到消毒作用。鱼体消毒:在进行淡水鱼种苗投放前,要开展鱼体消毒工作,将食盐、漂白粉、硫酸铜、高锰酸钾等混合配成药物,溶于一定水中,通过浸洗法对鱼苗进行消毒。工具消毒:为了有效防治鱼病病原体的传播,在淡水鱼养殖中,最好将鱼用工具放置在专用消毒池进行消毒。食场消毒:一般可在饵料台周围悬挂带有鱼药的香囊、竹篓等物品,达到消毒杀虫的作用。
免疫防治。免疫防治是一种通过人为干预提高鱼体免疫力,降低鱼病发生概率的防治方式,具有无污染的特性。主要的免疫防治方式有注射法、口服法、浸洗法等,其中注射免疫法的防疫效果最为理想,免疫防治效果高达80%~90%。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