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刚,黄静
(1.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来宾 546100;2.来宾第六中学,广西来宾 546100)
文学从来就不仅仅是抒写个人的闲情雅致,更多的时候是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蓝本,广泛反映时事政治,社会人生,积极为现实生活服务的。白居易曾言:“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中国历来就有诗教传统,“文以载道”自中唐韩愈提出后也一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这一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开展课程思政的历史渊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应致力于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把立德树人摆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当代价值。“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引领学生感悟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健康向上的道德观、价值观,为中学语文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3]“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道德养成相结合,在课堂中结合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针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内容丰富、历史故事、文学典故较多的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程融入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教案编写、教学内容、考试命题、课程考核之中,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为主题,对大学生进行文化传承、家国情怀、职业操守、科创精神等方面的思政教育。
要紧密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专业特点与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找准专业和思政的融合点,基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刚性、教学内容的思政鲜活性和教学评价的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丰富多元的德育元素,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应有效发挥古代文学中的德育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4]文学即是人学,课堂反映人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传道才是师道第一要务。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必须把立德树人摆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程融入教学大纲、课程目标等环节中,纲举才能目张。要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专业特点与建设要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进一步突显课程育德功能。例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旨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介绍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情况,总结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经验,探讨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规律。课程分为先秦两汉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史、宋元文学史、明清文学史和近代文学史六段讲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独立学术思考,形成独立学术研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之类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只注重知识谱系的传承,而缺乏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考量。新时期,有必要在教学大纲、课程目标等环节加上“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艺术修养以及健康的审美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之类的课程思政元素。古代文学作品、作家的优秀文化传统,生动感人的爱国精神,能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
在古代文学史的教学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时刻注意从知识点中发掘提炼价值观、思想、思维、情感等思政元素,杜绝单纯的知识传授。哪怕是非常专业的文献、被时代淘汰的文体,比方说中国古代骈文,至少也能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入手,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进行思政教育。二是要进行模块整合,将专业课程内容用思政元素一一串联起来,将文学史上一个个单独的思政元素连接成线,进而扩大成面,最后将与学术和思政融成课程思政的“立方体”。三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充满了中国元素,中国的事情,中国的政策、意识、文化;中国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引导学生从中发掘价值观,实现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进行文化传承,既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大多遵循时间脉络,分“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宋代文学”“辽金元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几大部分编排,在每一个时代则以“文体”+“作家”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这种教材的编排体例,能将各个时代、各种文体、名家名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历史演进叙述得条理清晰而又主次分明,有助于学生点面结合,史论兼收,精准把握文学史的全貌。但落实到课程思政上,则相关内容、观点就明显碎片化,不成体系,老师只能在讲授某个作家作品或具体内容时附带增添一些思政元素,效果有限。
教师可以尝试在各个历史阶段设计成体系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块,教学时间为两个学时,如“先秦文学”阶段的课程思政模块可以将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以儒家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是如何通过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在“秦汉文学”阶段的课程思政模块则可以大一统国家观念和家国情怀为抓手,通过秦汉的政论文章、铺陈渲染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的汉大赋、文史融会的《史记》《汉书》来培养学生对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认同和对强大国家的崇敬热爱;在“隋唐文学”阶段则可以浓缩盛唐气象的唐诗和文敏华国的唐代文章为核心,浪漫豪放的李白诗歌、韩愈文以载道的理论述求、元白“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诗歌主张,通过讲授《将进酒》《师说》《卖炭翁》等文学作品,这种教学模块不需要对原来教学计划做大的改动,只要在原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导和组织即可。
除了在各个历史阶段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模块外,还可以单独设计课程思政主题教学模块,这种教学模块的优点是课程思政的元素集中,能把相关文学作家作品聚焦在一个主题,课程思政效果鲜明,但缺点是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序列,对老师的材料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如设置“中国古代文学史”爱国主题教学模块。
利用文学艺术来抒发爱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历久弥新的鲜明特色。文学史上的爱国传统可溯源自屈原,《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肇其始,历代不绝如缕。曹植《白马篇》中的“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魏晋风度对祖国的挚爱;李贺《南园十三首》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盛唐气象力透纸背;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写尽了宋人的辛酸和不甘,而且南宋的爱国诗篇特别多,李刚、岳飞、张孝祥、张元干、辛弃疾、文天祥等都有不朽的千古绝唱;清朝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传唱至今,字里行间显露出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这种沟连千古、视通万里的教学方式,因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寓道德教育于课程教学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滴水穿石的精神,实现专业显性教育与思政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效果突出。我们应深入挖掘和切实把握国家、民族宝贵的精神宝藏,在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当老师和学生一起重温那些诗篇中所含丰富的营养价值时,能让学生了解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遗产,立大志、讲礼仪、知荣辱、爱生民,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同步提升。
“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引领学生感悟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健康向上的道德观、价值观,为中学语文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3]“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始终是我们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是2017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高校积极响应,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日新月异,课程思政提升了立德树人意识,强化了师德师风建设,促进了专业建设发展,助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但几年下来,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融合课程思政的研究比比皆是,而融合思政元素的课程考核评价教学改革则举步维艰。
课程考核与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起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评定学生学习效果,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作用。“然而现行的高校专业课,多以终结性评价决定性占比(权重70%~80%),形成性考核虽普遍存在,但效果明显欠佳、趋于形式化。”[6]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通常都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是纯知识性的东西,大多体现在学生的外在行为上,所以这种考核与评价绝不是一份试卷能做到的,它的评价办法一定是多元的,而古代文学课程考核评价却大都是“一考”“一纸”“闭卷”的形式,这种纯知识性的考核评价很难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无法体现评价的人文性、多元性。
不同专业的专业课各具特点,思政元素考核评价新方式构建自然有所不同,融合思政元素课程考核评价新方式首先要求考核形式的多元化。要将教学效果评价和学习成绩考核分解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大对育人过程评价的考核方式,加大课堂纪律、发言问答、课堂测试、课后作业等平时形成性评价分的比例,也可通过开课前和开课后有针对性地设计问卷和量表,判断学生的状况,考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情感表现、认知态度等。还可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如学习通App,引导学生在学习通上自助完成图书馆藏书借阅查询、电子资源搜索下载、图书资讯浏览,进行小组讨论,完成发言作业等,既体现了翻转课堂教学的价值,又能方便快捷地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其次是插入融合思政元素的考核模块,比如有意识地设计对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专题文学讨论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将学生的团队精神表现纳入到平时成绩中。也可以用论文的形式展开,在规范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同时,通过学生的论述考查其道德情怀、价值判断。
最后,在传统的闭卷笔试环节中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在赏析、简答题、论述题中设计一些适合学生专业水平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国情和传统历史文化的文献作为考核材料,既可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判断学生的思想认知情况。
考核评价是与教学相辅相成的,融合思政元素课程考核评价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调控,建立对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立体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能反哺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