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红
一 单项选择题
基础训练
1. 通过甲骨文我们可知关于晚商描述的三个范畴:核心的有商、殷地区,即商的中心区,其次为土,有东土、西土、南土、北土,是指商的附属政权。周边为方或四方,是指疆域之外非商政体。由此可知商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内外服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2. 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其中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分封制度的成熟
B. 君主集权的趋势
C. 宗法制度的衰落
D. 世袭制度的崩溃
3.秦朝皇命文书形式比较自由,而臣子上呈皇帝的文书却有十分严格的格式要求,必须按官职、爵位、姓名书写,文首为“臣昧死上言”,文尾多以“稽首以闻”结束。这反映了秦朝()
A. 官员文化素养低下
B. 文书话语凸显皇权意志
C. 行政体系规范有序
D. 文书行政利于国家治理
4. 柳宗元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作者意在说明()
A. 汉代一定程度克服了秦制的弊端
B. 郡国并行制适应了汉初形势
C. 汉代部分延续了西周的政治制度
D. 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 唐初,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据此可知,政事堂设立的意图是()
A. 创新中央决策机构
B. 强化中央集权
C. 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D. 分割宰相权力
6. 史家常用“内重外轻”和“外重内轻”论述中国历史上的集权与分权。“内”指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权,“外”指地方政府和地方分权。由外重内轻引发割据,加速王朝瓦解的是()
A. 秦、西汉 B. 东汉、唐
C. 唐、北宋 D. 南宋、明
7. 康熙帝晚年曾回忆说,当年辅政大臣索尼、鳌拜等人“迫朕杀”与之有怨的尚书苏纳海,他“并未依其言降旨”,索尼、鳌拜等依然宣称是其“旨意”,将苏纳海处绞。这一故事反映出康熙时期()
A. 专制皇权逐渐发展
B. 朝廷决策缺乏效率
C. 军机处的权力扩大
D. 内阁掌握政务大权
8. 中国古代秦汉地方行政区划开始是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代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演变表明()
A.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B. 最基本的单位县较稳定
C. 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削弱
D. 君主专制体制日趋完备
进阶训练
9. 春秋中期以后,家臣伴随家主卿大夫势力的增强而膨胀,针对“家臣屡叛乱和陪臣执国命”问题,鲁国季孙氏改任“无土无民,但受谷俸”的孔子及弟子掌鲁政。该举措()
A. 使得礼乐制得以延续
B. 推动官僚制度的萌发
C. 反映了卿权取代王权
D.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10. 唐代胥吏主要包括在官府中专门经办各类文书的人员、处理具体事务和技术性工作的人员、从事其他杂务厮役的人员。据记载,唐玄宗时期中央和地方约有胥吏35万多,而有品级的内外职事官则只有1.8万人。这说明唐玄宗时期()
A. 朝廷对地方管理基本失控
B. 胥吏维系着王朝的正常运转
C. 政治腐败和职事官不作为
D. 藩镇依靠胥吏势力逐渐壮大
11. 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當”,谏官“皆得谏正”。这反映出宋代()
A. 专制主义集权高度发展
B. 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C. 以文制武策略得到贯彻
D. 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型
12. “元代分省建制,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此观点认为行省制()
A. 成为农民起义频发的根源
B.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克服了唐宋地方治理之弊
D. 不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
二 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代政区有两次大变动。首先是文帝在开皇三年(583年)废除郡一级政区,将施行了400年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以州统县的二级制。平陈以后,即把州、县二级制推行于全国。此时全隋有州二百六七十,县一千五六百。平均一州辖县不过六七,幅员太小。于是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省并州县,并因仰慕汉朝制度,复改州为郡,并在诸郡之上派十四刺史分部监察。
——摘编自徐志平《隋朝时期的行政区划》
材料二 武德(唐高祖年号)初年改隋郡为州,又因政治军事需要而大量权置州县,并以数州合置一总管府以统军戎;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改州为郡,肃宗时又改郡为州。贞观元年(627年)曾以山川形便分天下为10道,开元二十年(732年),置10道采访处置使,监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定为常制。次年又分10道为15道。安史之乱引起唐代政区的大变动,其主要表现是在府州一级统县政区之上加了“方镇一道”一级高层政区。711年,始有以边州都督充节度使者,节度使所领兵及其防区均称为方镇。安史乱起,节度使扩散到内地。758年,罢去十五采访使道,改在各镇置观察处置使。这样就把唐前期的道与都督府辖区合而为一,亦称道,亦称镇,不过却既不是单纯的监察区,也不仅仅是军政区,而成为一级新型的高层政区。
——摘编自《地方行政制度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政区变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行政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