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必萱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位于杭州市南复路60 号,是中国第一座依托古窑址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现已归并入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隶属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管辖。
博物馆馆区内总占地面积43000 平方米,展厅面积近10000 平方米,设有包括南宋官窑历史文物陈列、郊坛下遗址保护厅、中国陶瓷文化陈列在内的常设陈列三个,另有临时展厅,全年不间断举办各类相关临时展览。南宋官窑老虎洞遗址同属博物馆管辖。
长期以来,南宋官窑博物馆在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普及陶瓷知识,凸显杭州南宋故都历史风貌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展示和传播作用,已成为集展示、教育、研究、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博物馆,是杭城一处不可或缺的人文亮点。
南宋官窑郊坛下遗址展示区
1992 年10 月25 日,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式开馆。那一年,中国博物馆的事业方兴未艾,大家正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成为一家合格的博物馆。而作为全国首批依托古窑址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我们需要去探索一条有别于其他类型博物馆的发展道路,也许更为艰难,却又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十年转瞬即逝,博物馆的成长与时俱进,建筑规模逐渐扩大,展陈水平稳步提升,社教职能日益完善,以专业研究的深度与功能拓展的广度,赋能城市文化发展。博物馆人在坚守理想信念的同时,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行,先立而后破。
此刻,而立之年的博物馆想要回头看看这三十年的实践,在丰硕的成果与深刻的反思中,重整行装,踏上新的征程,于是便有了《三十· 蜕变—南宋官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特展》的诞生。
在展览立项之初,如何提炼展览主题,构建展览框架,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近几年,国内不少博物馆进入发展沉淀期,建馆纪念展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堪称经典的展览项目。而南宋官窑博物馆本也与同城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及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同时获批建设的,四家博物馆均相继迈向三十周年,因而建立自身的发展标识尤为重要。
南宋官窑目前已知的两处遗址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也是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最大特色。故而在展览策划中,仍是从南宋官窑出发,进而讲述博物馆的成长之路。为了有别于博物馆的常设陈列,本次展览在展品的挑选中,一方面精选库房中从未展出的藏品,另一方面面向馆内员工广泛征集相关纪念品,力求打造一个有深度亦有温度的展览。
展览最终在2022 年的年底开展,并选择以时间轴为主线展开构架,按博物馆发展阶段分为四个单元,逻辑清晰,特色鲜明。
这座博物馆的故事必须以考古为开端,第一篇章“窑址重现”,记录从御用窑场到文化遗迹的这段经历。20 世纪20 年代,郊坛下窑址的现世,是南宋官窑的破局之始,1957 年与1985 年的两次正式考古发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窑址考古的代表性事件。而1996 年老虎洞窑址的发现,更是备受瞩目,并被评为2001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这一章节中,郊坛下窑址出土的4 件一级文物及老虎洞窑址24 个瓷片堆积坑出土瓷片均为首次对外展出。
从考古成果到专题展示,南宋官窑开始以新的面貌重归公众的视野,第二篇章“博物馆建立”,便展现了这段历程。1992 年10 月,为了更妥善的保护古窑址,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展现杭州的古都风貌,一座遗址型陶瓷专题博物馆在遗址基础上建立并开放。博物馆建设之初,以窑址的科学保护为基础,设有文物陈列及窑址保护厅,其中郊坛下窑址保护厅是当时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窑址保护建筑。老虎洞遗址在完成考古发掘后,移交至博物馆管理,并于2002 年10 月25 日正式对外开放。在这一章节中,尘封在档案中的珍贵建设图纸、文档,以及老员工提供的纪念品、宣传品和老照片,唤起建馆时的记忆。
伴随窑址研究的不断深入,南宋官窑遗址的价值与影响力也愈加凸显,博物馆紧跟时代并有所突破,进入第三篇章“提升改造”。2007 年与2010 年,博物馆顺利完成了二期、三期扩建改造工程。从单一的窑址文化到陶瓷文化、南宋文化、考古文化齐头并进,博物馆以主题扩展为基础,以研究、展览、教育、文创为手段,将南宋官窑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在这一章节中,以丰富的馆藏文物为展示基础,辅以博物馆研究、展览及社会教育的成果,展现一家崭新亮相的博物馆的生机与活力。
2020 年6 月10 日,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与杭州西湖博物馆、杭州名人纪念馆共同组建为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在第四篇章“融合升级”中,这家单一专题博物馆,走向多主题文化交融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的内核再度凝结,边界不断扩张,在崭新的视角中,重构博物馆的未来道路。在这一章节中,着重呈现多元参与、科学保护、文创开发等相关工作的成果,并用实物展示与虚拟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博物馆与时代同步的愿景。
展览以一个体验空间为最终章,留下一段开放性的思考。在孩子们创意无限的陶艺作品中,探索博物馆的未来在哪里?顺应时代的浪潮,每一家博物馆都在不断的变革中,作出新的尝试。对于南宋官窑博物馆,抑或是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是更强大力量的集结,是更丰富主题的融合,也是全新难度的挑战。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它仍然是独具特色的,未来也将始终与众不同。
为了在相对平铺直叙的馆史展线上,提升观展体验,展览中设置多个互动或多媒体展项。如配套制作的纪录片“考古人口中的南宋官窑发掘史”,集结八位考古专家,共同讲述考古的故事;循环播放的双语宣传片《我在博物馆等你》,是对来自五湖四海观众的欢迎;展厅中央矗立的三个大型灯箱,素材来源于员工拍摄的博物馆四季,定格博物馆的最美瞬间;两处多媒体体验装置,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文物信息,还能实现观众与文物之间的互动;一处全息投影装置,为观众带来更为震撼的视觉体验;四枚精心设计的印章,代表博物馆四个发展阶段,观众可通过免费发放的宣传品集章留言。
展览希望通过这一个个小巧思,唤起老朋友对这座博物馆的回忆,也能迎来新伙伴的关注。
三十年前,南宋官窑博物馆作为一种小众的博物馆类型,它的建立与发展,始终在走一条探索的道路。缺少前行的引路人与借鉴的榜样,使得博物馆的成长困难重重,却也带来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初代官博人,希望将南宋官窑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博物馆的形式,搭建起与现代社会沟通的平台。他们克服区位交通的劣势以及宣传推广的不足,让博物馆走出有限的空间,向社会释放着亲近的信号。
三十年后,跳脱专题博物馆的桎梏,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的框架下,南宋官窑博物馆正面对更多层次的拓展维度。在传承三十年的南宋文化、陶瓷文化、考古文化研究展示的基础上,如何融入西湖文化与名人文化,成为当代总馆人的最新命题。我们试图在西湖秀美的湖光山色中徜徉,发掘蕴藉深厚的人文气息;从时空凝固的考古现场出发,探寻淡泊宁静的宋物之美;以景、以人、以物,将散落在西子湖畔的文化精髓串珠成链。
博物馆人的心境于此时,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那个前途广阔、干劲十足的状态。而社会环境与公众素养远胜于往日,在这个更好的时代中,博物馆必将破而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