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历史题材话剧《苏东坡》:烟雨平生与一笑春温

2023-09-13 12:01周云汇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王安石苏东坡话剧

周云汇

5 月下旬,四川人艺的原创话剧《苏东坡》作为“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演艺大世界·全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参演剧目来沪巡演,并参与第32 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角逐。苏轼是镌刻在所有中国人记忆中的文学泰斗,是千载以来无数知识分子追慕的精神偶像。四川人艺历时八年之久、六易其稿演绎本地先贤的《苏东坡》将会呈现怎样的舞台形象?满怀期待观摩完演出,从中看到了新时代历史题材话剧创作的几个新特点。

区别于宏大叙事的个体命运观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北宋文坛领军人物的一代文豪苏轼,在正史与野史中都有大量记载,编剧用比较轻盈的方式叙述厚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用幽默戏谑方式讲述苏东坡屡遭贬谪、坎坷辛苦的人生历程,这在历史正剧中是不常见的。不必说那些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蓝本的历史剧创作,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剧,如话剧《商鞅》、京剧《曹操与杨修》、昆剧《顾炎武》等,也基本都是以宏大叙事贯穿始终,围绕一系列历史事件展开情节,而话剧《苏东坡》塑造了日常化、生活化的、有血有肉的苏东坡形象,以“雪泥鸿爪”式的事件推移串联起苏轼从44 岁到64 岁逝世期间跌宕起伏的个体生活经历。当代人对苏东坡的认识除了诗词文赋方面的卓绝才华,还有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他在挫折与困境中的坚韧与旷达,剧中细腻刻画了他与苏辙的兄弟情,与王闰之、朝云之间的夫妻情,甚至与“政敌”王安石、司马光、章惇等人之间的友情。

作为重头戏的乌台诗案,剧中也是以漫画式的荒诞手法娓娓道来,几束追光与特写交代了主审官们的嘴脸,高太后与王安石为苏轼求情也只是蜻蜓点水、点到即止。苏轼和王安石、司马光分别有一场对手戏,编剧没有沉浸于北宋政坛围绕变法与否导致的一系列朝堂之争与人事变动,也没有拘泥于变法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对立与倾轧,而是用两场对话把沉重的政治斗争用隐喻巧妙地展现出来,也是表现三位个性不同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而不同、光风霁月的君子之交。苏东坡“撑船”、王安石“跑旱驴”的舞台设计已是神来之笔;而正当仕途得意、平步青云的苏轼去金陵看望二度罢相的王安石,在此,苏轼不仅仅是感恩当年王安石为其说情的“救命之恩”,更是因为苏轼从自身在老百姓间的长期实事求是的实践中认识到了新法中也有可取之处,因而由衷地对王安石表达敬意。施政观点的分歧并不影响他们可以像老友一样直抒胸臆,这样的舞台处理避免了非黑即白的脸谱式人物刻画方式,也跳脱出具体政治环境的是非曲直而有了宏阔高远的历史格局。

立足于民本思想的与民同乐基调。该剧塑造了比较亲民、与民同乐的苏东坡形象,这点也是与新时代的“以人民为中心”相契合的。苏轼少年及第、名动京师,是宋仁宗时期冉冉升起的一颗文学巨星,当时的主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对其青眼有加,仁宗感慨“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对其诗文赞赏有加,常在宫中读得废寝忘食,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改变苏轼政治生涯的蹭蹬蹉跎,但是“为官十六地,主政八州”的频繁贬谪和丰富履历赋予他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文官集团的裹足于书斋之中纸上谈兵式的忧国忧民,他深入百姓的经历类似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剧中主要展现了苏东坡在黄州郊外躬耕,在西湖建苏堤,在惠州为百姓修桥、治瘴疬,在海南教书收徒等非常能体现他历史功绩的一方面,是作为文学家形象之外的补充,也是他勤政爱民的体现。

大型历史话剧《苏东坡》

剧中的两场歌舞生动描绘了苏东坡与百姓喜庆丰收、共话桑麻的场面。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首,戏里戏外的鲜活事例与东坡遗泽令人感佩、引发共鸣。剧名为《苏东坡》而非《苏轼》大概也有这个考量,“苏轼”是属于历史的、文学的,高高在上而遥不可及,“苏东坡”是属于民间的、百姓的,真实可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句诗里当然有自嘲与无奈,但更多的是苏轼放下壮志难酬的政治抱负,造福黎民苍生的自我认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传统思维让历史上大部分不得志的文人都选择了隐逸田园,而跨越千年能让国民一直铭记、赞颂的文官,往往是能够放下身段、沉下心思,与百姓同甘共苦的能吏式父母官。

致力于跨界融合的演剧模式创新。全剧结合了帮腔、串场人、司鼓等比较具有川剧地域特色的表演方式,将传统戏曲、曲艺演剧模式引入话剧舞台,让叙事体与代言体两种戏剧模式在舞台上有机融合、互为补充,有效起到提示与概括剧情的作用,拓宽了戏剧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剧中的帮腔从幕后移到了台侧,在每场结束时吟唱,相当于传统戏曲—杂剧、传奇剧本中下场诗的功能,具有四川风味的唱词与方言为演出增添了浓郁地域色彩,而串场人可以穿越古今,对场上人物和事件进行现场品评,有时还能快速客串一下台上的配角。司鼓通过鼓点的不同节奏来应和场上的形势与情节。融合的演剧模式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当然也难免有些不尽如人意:帮腔和串场人的作用有重复和重叠,需要重新提炼和梳理,鼓点的轻重缓急也需要更加贴合剧情。

综观全剧,赞叹之余也有意犹未尽的地方,如:乌台诗案作为苏轼人生重大的转折点,他的三观包括文学创作风格在之前之后都有很大变化,下狱时的心理活动可以做进一步深挖,包括他是怎样从痛苦、郁闷、彷徨到乐观、豁达的心路历程—从“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一蓑烟雨任平生”直到后来“依然一笑做春温”,苏轼的这些心理转变与心态淬炼都还有待主创人员深入开掘与呈现。

2022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时曾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今年6 月2 日,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新时代以来,历史题材话剧创作进入活跃阶段,全国各省都在努力挖掘本土优秀历史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历史人物当代意义,话剧《苏东坡》的创排与演出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猜你喜欢
王安石苏东坡话剧
初夏即事
话剧《坦先生》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苏东坡与佛印
话剧《二月》海报
王安石的坏习惯
苏东坡学无止境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