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大展

2023-09-13 12:00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美术馆英国

褚 馨

英国国家美术馆

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国家美术馆首度合作,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以50 位西方艺术大师的52 幅作品,呈现一部经典浓缩的西方美术史,在2023 年度成为了最受观众瞩目的展览,也无疑是中国近四十年来举办的最强阵容的西方油画类展览。它还未开幕,就登上了中国“十大热搜展览”榜首,4 万张早鸟票开售后40 小时内全部售罄;98 天的展期内,迎来了42 万名购票观众,单日接待观众量最高达8109 人,媒体传播总量近5亿。而这一切发生在受疫情影响,国际文化交流低迷的当下,如同久旱逢甘霖,瞬间点燃了人们内心积聚良久的对观摩西方经典艺术原作的热情渴望。

如今展览已落幕,从各个数字以及业态反应来看,这无疑是一个“现象级”的展览,融合了学术性、社会普及性以及相对成功的商业操作模式。它的策展理念和缘起、项目的完成度、探索的商业展模式都是值得反思和总结的。

一次国际化的无缝合作

首先,这次大展合作的对象是世界级的美术馆:位于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的英国国家美术馆,其又称英国国家画廊;建立于1824 年,即将迎来建馆200周年庆典。在西方美术馆的阵营中,它以能通过小体量的经典收藏(馆藏古典大师杰作共2600 多件),深层次纵览一部序列完整、精彩纷呈的西方美术史而闻名遐迩。同时它是免费向英国观众以及世界各地的游客开放,在疫情前的2019 年已经拥有了每年600 万的观众参观人次,这个体量是同样免费开放的上海博物馆将近3 倍的等级。

2020 年底,我们从网络上看到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展出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珍藏,这一大展原本为东京奥运会量身打造,但由于疫情影响而推迟,后又赴大阪和澳大利亚的国立美术馆展出。展览非常好,作品震撼人心,令人向往。我们马上通过上博的老朋友、大英博物馆原馆长尼尔(Neil MacGregor)先生牵线搭桥,联系到了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通过电子邮件表达了展览合作的愿望。非常巧合的是,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费纳尔迪(Gabriele Finaldi)先生说,2007 年当他在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做副馆长的时候就和上海博物馆合作举办了“从提香到戈雅”展览,他来参加过开幕式,对上海博物馆的印象非常好;所以很快便组织了展览团队和我们对接,达成了合作意向。可以说,这是一次大胆而直接的双向奔赴,也是上海博物馆在国际交流中历久积淀的清誉为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几次视频会议沟通下来,双方就展览的主题有所讨论。我们提出了做一个“迷你版”英国国家美术馆馆藏展的概念,既充分利用其藏品优势和资源,同时也能通过此概念呈现一部浓缩的西方绘画艺术史进程。英方的策展团队熟稔其作品收藏,能够通过不同的组合轻松地展示西方艺术史;而我们的目标是如何从高品质的收藏中甄选出代表性的艺术家或作品,更精彩地呈现这一历程,让更多好的作品与中国观众见面。策展的思路就是挑选展品的思路,我们希望观众通过高等级、高规格的展览,将教科书上的艺术家与他们的作品有一个真实的,面对面观赏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在2023 年初显得尤为珍贵和令人振奋。通过数轮博弈式的谈判沟通,最终形成的作品清单中包含了梅西那、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戈塞特、卡拉瓦乔、普桑、克劳德、委拉斯贵兹、凡·代克、伦勃朗、卡纳莱托、康斯特布尔、透纳、塞尚、高更、马奈、雷诺阿、莫奈以及梵高等这些西方艺术史中熠熠生辉,如雷贯耳的大师们的杰作。

我们用两整年的时间筹备这个大展,这也是一个正常且必要的工作周期,可以很从容地去挑选展品、内容阐释、做展厅设计、做图录、赞助版权,以及对方进行各种细节沟通,并取得双方的共同认可。整个过程全部是通过线上完成,包括图录颜色的校对、文字的审阅、展陈方案落定以及新闻发布流程等。而国际展览中最重要的布撤展点交环节,也是双方通过无人押运画作的状态下,通过视频在线上完成,对于这么珍贵的一批画作而言,这样的操作模式只能是基于双方团队对彼此的充分信任和国际合作的专业性。

一部浓缩的西方绘画史

在这次的展览图录中,对方策展人苏珊娜(Susanna Avery-Quash)写了一篇长文,介绍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收藏史。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国家级别的美术馆,它不同于其他欧洲的主要博物馆是建立在以前皇室的收藏和遗产上的博物馆,比如卢浮宫和普拉多博物馆,建立在法国、西班牙的皇家收藏上;佛罗伦萨的皮蒂宫(Pitti Palace)则保存了美第奇家族庞大奢华的收藏。

《被蜥蜴咬伤的男孩》卡拉瓦乔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英国国家美术馆1824 年建立,肇始于政府从一位私人收藏者安格斯坦(John Julius Angerstein)购入的38 幅重要作品,200 年来持续不断地丰富馆藏,反映了历任的馆长和理事会的雄心抱负,以及众多慷慨私人捐赠者的品位。从第一任馆长是画家兼艺术评论家、也是皇家艺术学院院长查尔斯· 伊斯特莱克(Charles Eastlake)开始,19 世纪的三任馆长通过他们各自的品位和努力,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们坚定地维护着由皇家艺术学院、鉴赏家和艺评家倡导的艺术学派等级制度,一直践行1823 年筹建国家美术馆时,首相利物浦勋爵提出的“未来国家美术馆唯一合适的核心收藏,将是最高品质的欧洲古典大师画作”的愿景,逐渐将美术馆收藏建成为一个可以让观众了解庞大复杂的欧洲绘画史的国家级收藏。

一部美术馆的收藏史,承载着其文化的自觉与愿景,也体现着审美价值的时代变迁。英国国家美术馆属于小规模体量的美术馆,观众却可以通过它小规模体量的精湛收藏,体验一部完整的欧洲绘画通史。其两千多件绘画作品,大部分在展厅中常年展出,很少赴外巡展;而且收藏品质非常高,涵盖了从中世纪宗教绘画到20 世纪绘画,但整体构成永远是倾向于历史上的欧洲古典大师作品。因此,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藏品可圈可点,如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作品收藏,涵盖了其各个时期阶段的完整序列;委拉斯贵兹的作品,也是西班牙本土外最大宗的收藏;而荷兰绘画足以与荷兰境内任何一家美术馆相媲美。所以,英国国家美术馆的性质、定位和气质,实际上和上海博物馆非常像。我们的收藏被誉为占据中国古代艺术“半壁江山”,青铜器、书画、陶瓷、玉器收藏的系统性在国际上屈指可数,强调经典性;藏品也不是继承宫廷王府收藏,而是建立在社会的捐助和政府的购藏之上,而且我们近四分之一的珍贵文物都是来自社会力量以及收藏家们的捐赠。

此次英国国家美术馆到中国的首度展览,聚焦了他们的馆藏精品,也讲好了一部浓缩的西方绘画史故事。展览分了八个板块:从(1)15 世纪的以佛罗伦萨波提切利为代表文艺复兴中期开始,到(2)16 世纪早期的以拉斐尔为代表的文艺复兴盛期,再到(3)关注欧洲北方荷兰一带的文艺复兴,偏向世俗化的题材,前三个板块共同讲述文艺复兴的绘画艺术,从意大利佛罗伦萨到威尼斯,再到荷兰低地国家。接着是(4)17 世纪的巴洛克艺术,以卡拉瓦乔为代表,包括普桑,委拉斯贵兹等;然后是(5)伦勃朗和凡·代克的欧洲北方的巴洛克艺术;(6)卡纳莱托和18 世纪当时“壮游”背景下的欧洲艺术;(7)梵高和后印象派画家艺术,后印象派的三巨匠:塞尚、高更和梵高都有,还有马奈,雷诺阿的名作。(8)最后一个板块是留给英国本土艺术的,以透纳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画家,还有康斯坦布尔,以及英国著名的肖像画家庚斯博罗,托马斯劳伦斯的巨幅肖像画。英国国家美术馆想要传递的一个信息是:英国绘画艺术根植于欧洲古典大师的传统,自出机杼有所创新。

一场润物无声的社会美育

展览开幕,把画作带到观众面前,供其近距离观摩细赏,陶冶艺术涵养,这是博物馆完成社会美育的第一步。我们配套了不同层级需求的展厅导览设备,如免费的导览折页,每幅画作250 字左右的说明牌,21 幅作品的微信深耕导览,学术讲座,公众号推文系列,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系列学术研讨会活动等;付费的语音导览器和智慧导览平板,展览图录,每日的艺术影片欣赏,还有四楼同步推出的“NG Treasures 再现·大师|沉浸式光影体验”展览。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所有的导览服务中,观众使用最多的是展品说明牌(74.7%),其次为导览折页(69.3%)和微信语音导览(40.1%);使用较少的则是人工讲解(8.8%)、手持语音讲解机(11.3%)和智慧导览平板(14.2%)。由此可见,我们提供的免费公益性质的导览形式仍然占据了观众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但已有部分观众开始培养使用知识付费的观念。

同时,在展览开放时间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上海博物馆从4 月开始每周有序地开设夜场观展活动,方便那些白天忙于工作的购票观众下班后拥有观展的机会;并且每个夜场都会预留给学校团体的名额。我们在闭馆日还接待了一群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们,为他们的到来做足准备,制定了专门的讲解词和手语导览。孩子们在展厅中,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是他们努力地看画面,看颜色,拥抱艺术,享受和普通人一样的走近艺术的权利。

但是,这些操作似乎并不能满足观众对此次展览井喷式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开展之后,面对每天熙熙攘攘的展厅,我们萌生了做一档“大师导览”性质的导赏片想法,邀请对西方美术史有着独到见解的学者们,每人负责一个小展厅,带领观众去近距离欣赏这些美妙的画作,留下真知灼见,以弥补观众不能来到现场的遗憾。我们荣幸地请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李军教授、北京大学的陆扬教授、丁宁教授,清华大学的张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的高世名教授、封治国教授和万木春教授,复旦大学的沈语冰教授担任导览者。

他们都是知名的艺术史学者,素日学术工作繁忙,却都一口应承,拨冗来到闭馆后的上博展厅,与大师画作面对面,和大家分享知识和智慧。每集的导览片时长控制在8 至10 分钟之间,唯美的画面,合宜的配乐,以及学者们娓娓道来的导赏,虽然面对镜头讲画并非是他们平日擅长的工作,但整体效果非常好,令观者意犹未尽,欲再探究竟。八集导览片一经播出,短短一个月内在上博各视频平台上累计高达100 万的访问量。学者们从油画创作、名作赏析、历史背景、艺术流变,甚而与中国绘画艺术的比照等角度,各取专长,作抽丝剥茧的分析导赏,真正达到了以美育滋养品性,以艺术共鸣心灵的效果。

然而事实上,学者们在展厅所贡献的知识分享,思想火花迸发,远远丰富于导览片本身的呈现。因此,我们更进一步,将讲者们的现场采访录音内容重新整理成书,让它真正成为一场“永不落幕”的展览。导览片的出品人方世忠先生欣然答应作序,并以此谈艺录形式做成的“大展小书”为目标,鼓励上海博物馆在之后的展览项目中集思广益,贴近观众需求,陆续推出系列化的艺术分享输出,真正把社会大美育工作落到细微处。

关于美和艺术的教育,课堂上说得再多,都不如真正近距离地去面对一幅原作,看一件真实的器物。它是对眼睛的训练,视野的提升,潜移默化的熏陶。上海博物馆一直会承担这样的角色,就像它曾经承担的、带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力量。

猜你喜欢
上海博物馆美术馆英国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英国的环保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上海博物馆藏沪籍前贤文籍经眼录
高斋隽友
——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 4 月 29 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
博物馆IP授权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去美术馆游荡
英国圣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