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以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3-09-13 23:05王清风
江苏教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

王清风

随着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颁布,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教”改革的焦点和生长点。“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门或一类课程的建构与完善,而是新时代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关键所在;更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所在。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学前教育优秀新师资的重任,如何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的幼儿园教师,是每个教育者面临的时代之问,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是在校大学生,又是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其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作为幼儿成长的引路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影响着幼儿的终身发展。因此,要有效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厘清开展“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以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自觉与专业自信。

(一)育人:“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而人才培养的根本是育人。高校要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须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育人与育才相统一,以育人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育才是以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培养为核心,育人则是以价值引领、德行养成为核心,育人统帅育才,二者相统一,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以往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育人与育才相分离的问题,育人成为思政理论课的任务,育才则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职责,专业课与思政理论课各自为政。实施“课程思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遵循,它的价值本源在于实现育人与育才的内在统一,强调育人的方向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这就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课程思政”是以课程承载思政,寓思政于课程之中,是将知识传递、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应遵循这一价值本源。实施“课程思政”的根本意义是,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使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构筑育人合力,协同实现“立德树人”。为此,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保教能力的幼儿园教师,更要造就具有深厚教育情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育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

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好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的提出,充分表明“德”是教师立身之根本。

师以德为本,育师先育德。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更决定了“育德”的重要性。幼儿期是个体语言、认知和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是稚嫩、发育未成熟的教育对象,模仿性和可塑性强,这就决定了幼儿园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幼儿园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及品德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幼儿终身发展。因此,思想品德是幼儿园教师的核心素养,育德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学前教育专业是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基地”,是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核在于“育师”“育好师”。实施“课程思政”,可聚焦学生思想品德培养,重视师德教育,彰显专业课程的“育德”作用,构建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师”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学前教育专业是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的主打专业,也是国家级及江苏省品牌专业,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教育情怀深厚、师德高尚、保教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优秀幼儿园新师资。2018 年起,我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开启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也逐步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实践经验。

(一)统筹规划,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系统的育人工程,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共创的过程,它需要人人参与,形成教育合力。基于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围绕我校“崇师、尚美、立人”校训,依托幼教特色校园文化,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体系。

1.做好顶层设计,建构多方协同的育德机制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及思政教育规律,学校实施“培根铸魂”计划,将“师德养成”确立为重点工程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切入点。由校党委统一领导、校长主抓,建立了党政团齐抓共管的纵向德育管理机制、教务处与学工处多部门联动的横向德育服务机制。各部门步调一致,人人有责,凝聚力量育师德,并以此机制为“支撑架”,将各部门工作内容逐步拓展延伸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形成了相互衔接和支撑的“大思政”育人体系。

2.建立师生成长共同体

实施“全员导师制”,校领导、优秀中层干部和教师全员担任导师,学生入校就与导师结对,建立共同体,师生互动,共读经典,共修德业,导师从生活到学习全方位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同时,导师继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优良师范教育传统,修身立德,率先垂范,以高尚品德感染学生,代代传承师范精神。

(二)打造团队,系统设计“课程思政”目标

1.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厘清团队成员角色作用

教学团队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实施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育人质量和效果。我校由二级学院牵头,组建了由课程负责人、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优秀毕业生组成的“课程思政”混编教学团队。团队每周三定期召开研讨会,教研活动制度化。团队成员厘清各自的角色定位,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起着主体作用,其重要职责是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并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思政课教师则承担指导作用,帮助专业课教师梳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优秀毕业生则在实践教学中起榜样作用。

2.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确立系统的“课程思政”目标

针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目标不明确和教育内容泛化等问题,首先,对接思政理论课程,绘制“思政教育要点矩阵图”。在思政教师指导下,先明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大教学任务。再立足学生实际,梳理三大任务中的思政教育要点,如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爱党、爱国等思政教育要点,思想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思政教育要点,道德教育中的文明行为、师德、幼教信念等思政教育要点。其次,对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绘制“教学知识点系统图”,并对照分析“思政教育要点矩阵图”,提炼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确立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目标,并纳入课程标准中,将“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落实到教学中。

(三)开发整合,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思政”要推进得有活力、有吸引力,必须加强教学资源供给,使其有丰富的“营养源”。一般可通过内在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方式,也可通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外在输入方式。我校则是“内在挖掘”与“外在输入”相结合,开发和整合“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1.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独具特点,课程内容生动,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具有先天的育人优势。如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技能课程中蕴含着艺术审美、情感陶冶等思政元素;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游戏等专业课程中蕴含着家国情怀、关爱儿童、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教育实践课中蕴含着责任担当、乐于奉献等思政元素。团队教师转变课程观,提升“课程思政”意识,总结提炼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设计制作“课程思政”案例集、“案例+微课”资源包,发挥了专业课程的育人优势。

2.打造“童心师爱”特色校园文化,开发系列隐性课程

我校弘扬“崇师、尚美、立人”校训精神,在校园内建造了学前教育文化墙、陈鹤琴雕像,坚持不懈开展“国旗下讲话”等;开展丰富的、常态化的系列社团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品格,涵养学生教育情怀。如以儿童戏剧展演等活动“铸童心”,以教育电影赏析、名著导读等活动“悟师爱”,以“最美幼师”等活动“尚美德”。团队教师整合这些丰富的隐性课程资源,并将其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发挥了文化育人的功能。

(四)知—情—意—行融合,优化教学方法

为避免“课程思政”实施中单向灌输、生搬硬套等问题,使思政教育像糖溶于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团队教师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依据思想品德教育规律,从“知—情—意—行”多点发力,开设示范课,改革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依据幼师生活泼好动等特点,教师运用情景式教学、情感陶冶、案例教学等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元素渗透于学习过程,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如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嵌入视频、插入案例,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使枯燥的理论更具生动性和感染性,学生在情境中濡染情感、主动思考,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入脑、入心。

2.以实践教学为契机,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设计西部和乡村支教、学前教育社会调查等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体察国情,了解社会形势及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在体察中移情,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思想品质。在教育见习与实习中增设师德体验与实践环节,学生在幼儿园通过观察、分析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师德行为,体悟践行高尚师德,坚定幼教信念。

(五)多元评价,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在课程评价中增加课程思政的考核指标。首先,在学生评价方面,教师将学生在课堂展示、书面作业、教育实践调查报告中表现出的爱国、乐于奉献、关爱幼儿等行为纳入考核内容,实施多元评价方法,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将校内学习评价与幼儿园教育实践评价相结合,多途径、全方位了解学生学习成效。其次,在教师评价方面,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评价的权重,以引导教师行为,激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学前教育学”入选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 名授课教师入围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名单,“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 门课程获评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总之,“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可借鉴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