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喜
(河南省水利勘测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价值,并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只有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价值,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整合以及对分工的细化。但是当前部分企业在工作中未形成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导致企业的成本不断上涨,利润水平下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要将管理重点放在财务管理环节,通过优化全面预算管理、改进财务信息化、强化财务分析、完善内部审计,促使企业的财务工作流程趋于规范。
第一,全面预算管理不规范。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形成对所有经济业务事项的事前控制。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点,但是部分企业不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要求,没有严格按照预算要求对所有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控制,存在资金支出超支、预算分析不及时等问题。
第二,财务信息化建设滞后。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借助ERP系统实现业财融合。但是部分企业不重视ERP系统建设,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系统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无法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工作进行优化和改进。
第三,财务分析方式较为传统。传统的财务分析机制仅对财务指标开展分析,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既未对外部环境充分展开分析,也未对供产销等业务环节展开分析,以致无法为企业的业务工作提供支持,也不利于帮助企业站在长远发展角度判断工作流程中的不足之处。
第一,合理确定预算目标。企业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时,要合理确定全面预算管理指标,结合企业长期的战略目标分解短期预算目标,形成具体的工作方案。在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基础上,要将全面预算的目标细化分解到各部门以及岗位,让企业所有人员都了解自身的预算任务安排,以确保预算指标能够细化分析到员工,让所有员工能够积极参与到相关流程中。
第二,改进预算编制。企业在预算编制时财务部门发挥核心作用,财务部门要结合企业的预算规划实现对预算编制的控制。
首先,明确预算编制方法。企业在开展预算编制时,要结合企业工作目标以及战略方向,充分考虑编制方法的要点,让企业能够适应市场发展规划编制。预算方案包括弹性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等,不同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企业要结合各类方法的优势以及不同项目特点开展预算编制,从而发挥预算对各项事项的控制作用。
其次,优化预算编制模式。企业在编制预算时,应采用上下结合的模式。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能够将预算规划细化分解至企业的各部门,各部门在编制预算之后进行汇总与平衡,财务部门结合预算要求对预算项目进行审核,并形成预算草案之后提交企业的管理层进行审核,管理层出具审核意见要求各部门整改,通过反复协调形成最终的预算规划。
最后,优化预算编制程序。在确定预算编制程序时,企业要按照已预计的可实现营业收入为原则,以收入预算为起点,在确定收入预算之后合理编制企业的成本预算,并编制企业的人员预算、管理费用预算、财务预算等预算。
第三,强化预算的执行与控制。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指标进行审核之后下发给各部门,各部门要确保预算得到严格执行,提高对预算的约束力,针对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风险构建预警机制,形成对预算的有效约束。首先,建立完善的预算控制机制。为确保所有的经济业务事项都在预算范围内,要建立完善的预算控制体系,按照预算要求对各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控制,防范企业产生风险[1]。其次,优化预算执行分析。企业在执行预算过程中,每月都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形成详细的预算执行分析报告。通过预算分析,能够判断预算执行中偏离预算指标的项目,并结合偏离的项目分析成因,找到解决方案,以动态优化预算执行流程。
第四,优化预算考核体系。为确保企业的全体成员配合财务部门开展预算,严格按照预算要求开展支出,要建立规范的预算考核体系,通过预算考核体系对各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约束,激励全体员工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首先,明确预算考核原则。企业开展预算考核时,要确保预算考核具有刚性,结合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对预算执行进度进行分析,并根据员工工作情况形成相应的奖惩规划。在预算考核时,要重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确保预算考核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通过明确考核标准,规范考评方案,确保考评过程得到严格监督和控制。其次,合理确定预算考核指标。企业在开展预算考核指标设置时,要结合企业工作要点,从财务和非财务维度设置考核指标,以确保考核指标能够形成对各项工作的全面考核。
第一,借助ERP系统透视企业的业务。传统财务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核算监督,在当前时代下企业的财务管理要能够全面开展管控,为企业业务提供必要支持。在ERP管理中,要秉承业财融合理念,从而提高财务监控力度,让企业的财务能够透视企业业务的全环节,持续改进企业的经营业绩,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ERP的管理环境下,企业的所有财务信息来源于业务模块,并通过一体化管理方式,能够让企业整体的信息实现一体化、规范化管理,所有的业务数据都可以通过财务信息反馈出来,并通过信息系统提高数据管理效率。
第二,借助ERP系统消除信息孤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企业要借助信息系统实现对各类数据整合管理,兼顾企业整体资源配置规划和管理要求前提下,通过对信息无缝衔接,促使信息得到高效管理。企业要重视信息之间的共享,防范不同信息系统之间各自为政的问题。在运营的过程中,消除信息孤岛的现象。借助ERP系统的管理,能够有效整合各环节的信息,让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整合。例如企业在营业收入模块中录入客户名称、类别、地址、信用天数、信用额度等信息;在营业成本模块录入劳务提供方信息等,在市场部签订合同之后,将信息传递给经营部,经营部人员根据信息明确服务方式,并传递给项目部,随后由项目部开展具体的服务工作。这一过程中能够通过ERP系统随时查询以及实时监控,让企业人员掌握具体环节工作顺序,确保企业能够掌握企业工作流程,大幅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实现信息的共享以及集成[2]。
第三,借助ERP使核算数据更加精细化。财务管理是反映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的工具,传统的核算会计和业务之间相互分离,业务完成之后才能开展核算。在ERP系统中所有的数据几乎都可以流转到财务模块,并经过人员简单操作之后自动生成凭证。通过这一方式,能够大幅降低人员工作量。例如在提供服务后的收款环节,企业从签订合同到款项收回全环节,包括记录应收账款、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银行存款等科目,财务核算的精细度难以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求,这就要求项目部门编制一份项目报表来记录各个项目完成进度,经营部门随时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追踪,在月末要进行核对,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借助ERP系统能够将项目进度和各系统紧密融合,形成信息流,在信息流中整合客户信息,包括名称、地址、营业执照等,在收到合同相关信息之后,在ERP系统中自动生成信息,并由财务人员根据合同信息以及项目部门日报表自动生成数据记录,财务人员经过简单处理就能够由系统生成记账凭证。
第一,开展外部环境分析。传统的财务分析是对企业内部的分析,在当前管理会计的时代下,企业要重视对外部环境的分析。通过分析外部环境,有利于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决策支持。首先,开展总体环境分析。整体环境分析要求企业分析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在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新常态,各行各业的发展有所放缓,总体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日趋明显。企业在总体环境分析时,要判断总体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确保企业能够适应总体环境发展的方向实现有序发展。其次,行业状况分析。在分析行业状况时,要分析企业品牌竞争力、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展目标等,结合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品牌竞争力等方面因素,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判断与梳理,保障企业能够在发展中提高自身竞争力。
第二,开展价值链分析。管理会计强调业财融合,开展价值链的财务分析要求企业财务融入企业的业务中,分析企业业务环节情况,确保财务对业务实现有效控制,从而帮助企业改进业务流程。在业务环节主要包括提供服务环节、接受劳务环节。接受劳务环节要选择质优价廉的客户,选择信誉良好的客户,确保其提供的服务能满足相应项目的需要。服务业企业的采购工作相对较少,采购工作不会频繁开展,在开展采购时企业要针对采购流程中的要点进行分析,选择恰当的供应商。通常而言服务业企业的采购主要包括固定资产采购、低值易耗品采购等方面,不涉及制造业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以及商贸企业的存货采购,但是企业也要对采购进行重点管理。企业在采购时,要选择质优价廉的供应商,例如企业在采购固定资产时要对不同供应商进行比价,对重大固定资产的采购还要采用招标方式开展,确保企业所采购的固定资产质优价廉。另外,优化提供服务环节的管理。服务业企业提供服务环节主要是提供劳务,在这一环节企业要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训,确保员工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重视客户满意度。服务业企业要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调查客户满意度,并结合客户调查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制定恰当改进规划。
第三,开展财务风险分析。在新时期企业开展财务管理,要确保能够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帮助企业发现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风险分析快速找到风险成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避免企业风险给企业造成危机的问题。首先,明确财务风险分析流程。企业开展财务风险分析时,要分析企业的自有资金是否充裕等情况,并结合企业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分析企业风险的成因。例如若企业偿债能力下降,要分析是否是由于企业的存货积压引发的,并分析具体改进规划。其次,明确财务分析方法。在开展财务分析时,企业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其中定性分析可以通过流程图法等方法对企业流程进行梳理,并评价管理的缺陷。
第一,优化审计准备阶段管理。在审计准备阶段,要求企业对各类风险进行分析,并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恰当风险评估发现企业运营的风险点,并按照风险等级制定科学的审计程序,让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趋于规范且科学,防范企业工作流程中产生的问题。首先,合理确定内部审计目标。企业在内部审计时,要对企业各项业务风险点进行全面分析,结合风险的重要性配置企业审计资源,制定恰当的审计方案,提高企业内部成员的风险管理意识,避免由于重大风险发生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以确保企业实现有序经营的目标[3]。其次,制定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案。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时,要强化对风险的分析,根据企业的风险明确风险管理要点,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对于发现的风险点管理层要予以高度重视,确保相关风险点能够得到及时的管控。在对内部审计风险点进行分析之后,企业可以构建风险数据库,结合企业的各类风险记录风险信息,包括风险名称、类型、重要性水平等因素,之后对企业财务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制定恰当的风险管理标准。
第二,优化审计阶段的管理。企业在内部审计时,要对企业的工作进行合理管理,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判断具体的审计程序,帮助企业分析在收支等环节的财务工作是否合规,判断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情况,首先,对收入业务进行审计。企业要审计收入确认方法是否合规、收费确定标准合理;原材料领用是否合规;销售人员在销售中是否存在擅自给予客户回扣或收受好处的问题;是否存在销售合同事后补签的问题。通过全面分析审计流程中的风险点,提高审计事项的规范性。其次,对涉及费用的相关业务进行审计。企业在对涉及费用的事项进行审计时,主要是审计相关费用的计算、处理是否真实准确;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方法是否科学;人工成本的计算是否合理等。
第三,形成审计报告。企业在对重点的财务工作进行审计之后,要对企业财务工作流程中的关键风险以及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评估和记录,结合风险管理的要求制定相应管控措施,并形成审计报告提交企业的管理层。在提交审计报告之后并不代表审计工作结束,还要进一步结合审计工作所发现的问题动态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趋于规范化与合理化。
本文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重点进行探讨,认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在全面预算管理、财务信息化、财务分析、内部审计方面。企业开展财务管理,要重视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充分重视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并通过财务分析、内部审计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化管理流程,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企业在未来发展中,还要结合本文所探讨的相关特点进一步优化管理体系,保障企业实现有序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