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昭仪
注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也是目前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传统疫苗的制备方法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或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等方法制成制剂,不过这种方法制作周期较长,而且由于改变了或“杀死”了病毒,其在人体内激发的免疫应答有效性可能会大打折扣。
近日,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课题组打破常规,提出了用不需处理的活病毒来制备疫苗的全新思路。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
在传统医学界看来,用野生活病毒直接做成疫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这样做也许能大幅提高疫苗有效性,但是安全性却无法保证。因为病毒进入体内后可以到处移动,去寻找并感染宿主细胞,而免疫系统要在第一时间追查病毒,一旦免疫系统无法及时追查到病毒,病毒就有了逃逸的机会,这无异于“引狼入室”。
此次,唐睿康课题组摒弃改造病毒的传统思路,决定从材料上寻找突破口。他说:“我们希望通过材料实现对生命过程的调控,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的联系,又不影响病毒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研究团队将野生型寨卡病毒(Zika virus)直接装入一种壳聚糖水凝胶中,并将这种复合凝胶命名为Vax。Vax 里面有很多小孔结构,就像一个个陷阱,活病毒被放置进去后,其身上带的负电荷与小孔结构中带正电的骨架刚好正负相吸,病毒就会在陷阱里动弹不得。研究人员介绍道:“壳聚糖水凝胶通过静电作用吸附病毒颗粒,能像牢笼一样把病毒困住。”这样病毒就不能自由迁移。
而Vax 还有另一种主要成分——碳酸钙纳米颗粒。碳酸钙纳米颗粒可以用作稳定剂并提供钙离子,能够通过免疫调控和离子稳态调节招募免疫细胞,而体内的免疫细胞可以通过水凝胶材料特有的水通道顺利进出。这样一来,免疫细胞就能在材料内部完成对病毒的就地剿灭。
在消灭病毒的同时,免疫细胞会提取出病毒抗原信息,转移到淋巴结等免疫器官中。当下次有病毒来攻击的时候,免疫系统就能快速反应。
这种新策略将原来的“追查”模式转变为“关门打狗”模式,用Vax 做成的“病毒牢笼”同时也变成了一座免疫“微工厂”。
在这之后,课题组开展了关于寨卡病毒的动物实验。研究人员将寨卡病毒固定到水凝胶里,并注射到小鼠皮下。原本是液体的水凝胶感受到体温后变成了果冻状,不会在体内乱跑。所有的免疫反应在皮下隆起的“小疙瘩”里完成。几天后“小疙瘩”消失,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
28 天后,课题组再对小鼠进行测试,发现所有小鼠都经受住了病毒攻击,没有一只被感染。也就是说,疫苗有效性达到了100%。
过去的策略是用“假”病毒在模拟演习中获得免疫,而此次研究是用“真”病毒来调动免疫系统。研究人员表示:“显而易见,在‘实战’中获得免疫的策略更为有效。”这项研究给未来疫苗的研发带来了全新思路。唐睿康说:“只要有活的病毒株,我们把它装到特定材料里面去就能做成疫苗,今后再发生大规模疫情时,就可以快速制备出安全高效的疫苗,构建出免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