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中国花鸟画教学改革研究

2023-09-12 00:01:28韦联华于晓平
科教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热带雨林花鸟画师资

韦联华 于晓平

摘要“互联网+”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模式探索的一个潮流。地方高校因诸多因素制约,在教育教学等诸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以中国画为例,传统模式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热带雨林题材花鸟画更是如此。“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介入,为地方高校的中国画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能有效弥补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劣势,促进中国花鸟画的一体多元化发展,有效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路径,解放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推动课堂教学多元化发展,提高中国花鸟画教学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工笔花鸟;教学改革;地方高校;雨林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4.016

1热带雨林题材花鸟画的发展概况

中国花鸟画从宋代起开始兴盛延续至今1000余年,随时代变迁产生了众多的题材,不断传承演变。20世纪80年代,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乡土美术热的兴起及视觉消费的影响,热带雨林题材的中国花鸟画创作逐渐兴起,大西南区域热带雨林蓬勃的生命力和多样性的物种吸引了大批画家和师生前往写生、创作,其中以云南西双版纳最为出名,涌现出大批该题材的优秀画家和代表性作品。热带雨林题材花鸟画创作的出现和兴起在一点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花鸟画的“语言”形式,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当代花鸟画表现“语言”體系。热带雨林题材的花鸟画虽不算最主流的创作题材,但它的出现给中国花鸟画注入了新的气息,也引发了高校美术专业花鸟画教学的思考。

2当代热带雨林题材花鸟画教学的影响因素

2.1地域差异性的影响

不同区域的人们受到地域文化和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花鸟画创作方面自然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性特色、风格。近代兴起的热带雨林题材花鸟画,就是地域特色的典型代表,它也形成了自身的绘画“语言”特色。

虽然地域差异性、地域自然环境特色为热带雨林这一题材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但是地域性也同样极大地限制了该题材花鸟画的发展,制约了其成为主流题材的可能性,例如北方的学生习惯了四季分明,很难体会到热带雨林持续性的蓬勃生命力和蕴意,由于地方高校受到教学师资等条件制约,以及在中国传统花鸟画教学模式下、理论孕育下,缺少受到地域情感滋润和感悟的学生,在雨林题材花鸟画的创作过程中容易被雨林题材繁杂的外在形式所影响,过于追求形式,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忽略内涵、意蕴。

2.2时代性“语言”影响

“……审美诉求,还促使花鸟画从传统的、以水墨为上的文化审美转向视觉审美,花与鸟的造型特征、画面的视觉结构以及花鸟世界缤纷绚丽的色彩,都成为当代花鸟画语言变革的方方面面。”[1]

中国花鸟画受到经济、文化、大众审美等众多因素制约和影响,这些因素会间接呈现于中国画的绘画“语言”上,时代性“语言”既赋予了中国画魅力和活力,但也会与传统发生碰撞,这种碰撞是中国花鸟画传承与发展的必经路径,但对学生而言,这种碰撞需要教师及时梳理和有效引导。例如,宋代花鸟画作品多以小品为主,尺幅较小,画面呈现的多是小情调和小布局,例如《果熟来禽图》《芙蓉锦鸡图》等,虽然有少量画幅相对较大的作品,例如《双喜图》《瑞鹤图》等,但是这些作品也多展现很强的意向性,画面也多是虚空式的,画作背景基本大面积留空或辅以简单物体点缀,重在渲染氛围,表现韵味和意境。宋以后的画家,例如徐渭、恽寿平、八大山人直至近代,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作品也大都是如此,似乎成为花鸟画的一个定式,遵循至今。“中国花鸟画从本质上并不是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描摹,通过笔墨雅化客体形色的外象而抵达内心世界与精神主体的表现,才是中国画的艺术精髓。”[2]热带雨林题材花鸟画选取最具生命力和自然气息的雨林为表现对象,在这个层面与中国传统花鸟画不谋而合,都是为了展现自然与生命的气息,但它也与传统有些许区别,热带雨林题材花鸟画普遍尺幅较大,相比传统花鸟的强烈意向性及虚空式的画面结构语言而言,构图更为繁杂,更具视觉冲击力,同时画面视觉层次也更为丰富。尽管这种改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花鸟画发展、创新的尝试,不会影响中国花鸟画大的发展趋势,但在当代中国花鸟画教学中面临着传承传统与创新碰撞的情况,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如何把握这种改变,对于教师而言也面临一定的调整和内化过程,如果教师不能很好梳理和应对,对于尚处于理论体系搭建且绘画基础较弱的美术专业学生也会形成一定的困扰。

2.3信息接收的片面性影响

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更容易传播,也更容易被人们接收,信息来源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适应了当代快节奏生活的需求,但是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信息量过大且杂乱无序,碎片化让信息更新速度更快,但逻辑性减弱,十分不利于信息的深入解读。另外,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人们需要强大的逻辑性思维和敏感性才能在良莠不齐的信息里筛选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建立链接,形成有效的信息并为自身所用。总之,信息碎片化有效地提高了人们认知的广度,提升了认知的范围,扩充了知识基础储备,但它削弱了人们的逻辑性,减弱了知识的完整性,对信息的甄别能力要求则大幅度提高。

尽管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增加了信息的接收路径,有效弥补了地方高校教学资源滞后、欠缺的问题,但是互联网的信息碎片化呈现和信息的良莠不齐也会极大冲击和影响地方高校学生的学习。例如,广泛存在于网络的花鸟画研究、作品等,这些美术资源尽管很丰富,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如果没有良好的审美基础和甄别能力,很容易受到误导,特别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理论体系尚未健全的学生而言,更容易受到影响。像在雨林这一类题材的中国画创作中,画家很容易陷入视觉消费的陷阱过分关注视觉效果和细节,丧失了整体性和中国画的精髓所在,丧失了原本最具生命力和韵味的东西。一方面是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和条件的滞后,一方面是网络信息的冲击,网络成为一把双刃剑,如何让在传统花鸟画理论孕育下的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让学生更为平稳地接收有益信息,避免创作过程中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内韵,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破地方高校教学的困局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3雨林题材花鸟画教学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加强互联网师资、教学资源的整合

3.1.1整合师资

在“互联网+”背景下,应打破传统教师教育课程“小资源”观,确立现代教师教育课程“大资源”观,并重构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内容[3]。

互联网具有实时性和空间压缩性等特点,它的实时通讯功能,有效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有效利用互联网这些特点,以“互联网+”为抓手,整合师资,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弥补地方高校师资尤其是优质师资短缺的问题。师资整合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是网络课程的使用,通过网络优质教学视频弥补地方高校一些基础性、通用性课程的师资短缺问题。其次,通过网络在线课程教学,有效弥补地方高校一些特色性课程师资短缺的问题。利用课程的精准模块化归纳、分类,实现师资的最大化利用,有效配置校际间、区域间的优质教师资源,通过线上教学与线下辅导的密切合作,实现师资的最大化利用,能有效提高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

3.1.2整合教学资源

王星、李怀龙在《区域优质教研资源共享流转的“互联网+”模式设计与实验模拟》[4]一文中提出区域优质教研资源共享流转的“互联网+”思想,互联网由于具有实时性、交换性等特点,实时连通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人,压缩了虚拟空间距离。互联网共享性的特点更是使资源的区域限定性被彻底解除,资源在互联网空间被有效储存,成为宏观意义上的资源。

地方高校的“互联网+”模式教学,资源的储备也十分重要,例如,为热带雨林题材花鸟画教学准备素材和绘画作品等资源,建立地方高校共享数据库并实时更新,这是一种整合网络资源,应对网络碎片化信息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对网络碎片化美术资源的梳理、甄别、收纳,结合学生专业特色以及地域特色建立教学资源库,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资源图谱,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信息接收的片面性问题,塑造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更重要的是对于涉世未深、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可以有效避免劣质信息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学生提供雨林题材花鸟画学习信息获取的有效途径,很好地弥补了地方高校中国画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数据库的整合应该坚持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特色性原则,避免华而不實,杂乱无序。

3.2“互联网+”写生模式探索

“直接取法于自然的热带雨林花鸟画,从被表现的审美客体找到花鸟最初、最质朴的审美意识,它对原始自然美的挖掘并不停留在‘再现的层面上,而是凭借主体内在的力量来表现自然的生命意识。”[5]

热带雨林题材花鸟画的教学过程中,写生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除了传统理论素养培养外,现实和画面的感情衔接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花鸟画一般以教师的课程讲授为主,技法为主,学生接受较为被动,热带雨林题材花鸟画由于其特殊性,更需要真实的感受体验,通过写生,学生对于热带雨林生命力呈现的自然力量,大自然的造化更替,原始森林的索取、反哺与回报生存法则会有更深刻的感悟,这些都是重要的经验和情感积累,有了这些积累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热带雨林题材花鸟作品[6]。在教学过程中,地方高校可以互联网为媒介加强区域高校间的相互交流学习,特别是热带雨林所在地高校的互动交流,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实现作业和作品的互动评价和展示,拓宽学习渠道。也可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短期线下写生,线上长期研讨、交流、学习的方式,弥补由于地域限制而无法长期写生,对雨林题材花鸟画意蕴无法充分理解的弊端。中国画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VR等视觉技术同样可以运用到教学之中,视觉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多元化魅力,就热带雨林题材花鸟画教学而言,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让学生也能沉浸式体会,促进感情的酝酿,能最大限度弥补实地写生的缺失,使学生尽可能感同身受,培育创作感情,同时还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多元性和吸引力。

4结语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雨林题材的中国花鸟画教学除了教授技法外,还要拓宽学生的视域和思维,还应该注重花鸟画的当代性与教学适应性,有效化解互联网的冲击,同时利用互联网的有利条件,弥补地方高校的劣势,增强专业竞争力,促进中国花鸟画的一体多元化发展,有效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路径,解放学生思维,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和形式,推动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中国画教学的时代性创新与发展。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互联网+中国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20JGB330)。

参考文献

[1][2]尚辉.后现代境遇的花鸟画探索与发现[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8(9):46-49.

[3]余德英.“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3):28-30.

[4]王星,李怀龙.区域优质教研资源共享流转的“互联网+”模式设计与实验模拟[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2):83-93.

[5]尚辉.自然生命的观照——20世纪花鸟画的演变脉络及文化观念的转换(三)[J].艺术市场,2018(6):96-97.

[6]何阿平.格物致知天地绘心——云南热带雨林花鸟画创作实践梳议[J].国画家,2022(3):74-76.

猜你喜欢
热带雨林花鸟画师资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斑秃”之谜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1:58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1:48
吴国良花鸟画选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42
为什么要保护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之虎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中国火炬(2015年8期)2015-07-25 10:45:50